判断作文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的三个标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70912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不确定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自己选择、确定作文课教学内容,教师固然拥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作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是适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确保作文教学的高效率,随意甚至怪异的作文教学内容,当然更是雪上加霜。作文教学应该有一条底线。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恰当。如何确定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这对当前的语文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人对作文教学内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贴近学生的实际,二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三是体现科学性。四是具有可操作性,力图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
  构建“体系”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就是一个“体系”,审题——选材——构思——修改。这又是一个“体系”,更换一些名词,引进一点似是而非的理论,作一番包装,很可能被冠名为“作文教学新体系”……这一切其实只是作文训练的序列设计,与体系相去甚远,更不用说是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能够遵循某个序列实施教学的教师可能不在多数,作文课之前寻找作文题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教学流程呢,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
  结果是学生视作文为畏途,越写越怕写,越写越无话可说,瘪芝麻榨油,痛苦不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凑足字数,勉强交差。而教师心且中“好作文”的标准,偏偏又是选材新颖,见解深刻,描写生动,构思独特,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富有独创性的作文标准,用之于作家是恰当的,用之于学生则是典型的无理取闹。因为,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既然是教学,就脱不开传授与训练,而内容、形式富有独创性的作文是没法传授,更没法训练的,只有知识、规范、技能,才具有可传授性,而知识、规范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又必然扼杀学生的独创性,要求整齐划一的操练生成不拘一格的精品,就像要求流水线出产创新产品一样,无疑是痴人说梦。
  训练不成,有些老师走向另外一条路途——催生。自由写作、头脑风暴,是催生;情境作文,生命作文,也是催生;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还是催生。但催生也有催生的尴尬,因为考场没法催生,有的考生乃至作家确有文学创作才能,但考场作文却惨遭败绩,偏偏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是越来越势利,语文素养可以不理不问,面对高考却不敢不低三下四,这就是新时期以来的各种作文教学实验大多偃旗息鼓,应试作文训练却依旧枯藤死缠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教学必然是一条悠长的暗胡同,不知何时能现曙光。在不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依旧充斥课堂的今天,我提出判断作文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的三个标准,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标准之一:能让学生乐意去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是否乐意的问题,如果行为主体处于被动状态,不惟情绪消极倦怠,效果也往往要大打折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调学生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甚至本能地排斥作文,当然写不出好文章;要让他们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写,以写作为乐,享受写作。当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生命的内在需要,他们作文的长进也就可以期待了。陈晓华老师喜欢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身份,设计突发情境,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陈老师说:“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春游……”学生异口同声。“这……安全是个大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这时,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人站起来,有些人敲打桌子,有些人脸胀得通红,有些人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你们为什么要去?总要以理服人吧?那就请你们把理由写出来吧!”陈老师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的作文题,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有些许悲壮,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了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趣味作文教学,在“好玩”二字上做文章,他经常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开始写作后,当他喊“停”时,要以竖排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头一位同学,老师喊“开始”后,每个同学就把别人的文章续写下去,此过程不断循环,直至把文章写完。这样的作文课,新鲜,刺激,富有挑战性,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很多,一般有命题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比赛激趣、评讲激趣、评语激趣、修改激趣、发表激趣等,大凡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值得肯定,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被激发出来了,作文教学也就基本成功了。
  
  标准之二:能让学生有东西写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以为无话可说,没有东西可写。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笨手笨脚的新媳妇呢?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拆除学生这样一道心理障碍,可谓功德无量。一般教师满足于布置作文题,作简单的审题指导,至于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与无奈,则视而不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根本不可能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首先必须丰富他们的两大积累,一是知识积累,一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广泛阅读。学生生活单调。阅历较浅,只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素材,到时候才能想得到,写得出。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在作文时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对身边的人物,司空见惯的生活,总是感到没东西可写。这主要是平时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思考,缺少发现。观察认识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从留意身边的世界做起,观察身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同时,也要做观察社会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不管是春游、参观、乘车、散步,还是看电影、逛商场,只要时时留心,就不可能没有收获。学生的脑海里有了这两种积累,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名言警句涌现出来,才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仅有积累还不够,要真正有东 西可写,还必须具备联想、想象能力。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不善于联想、想象,再多的积累也不可能变成源流活水,为我所用。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的训练内容,也要有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某种情境之中,某种契机之前,启开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
  
  标准之三:能让学生写有长进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一节作文课,都应该让学生比不上这一节课要好一点,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激发写作兴趣、指导观察积累之外,还得在怎样写方面多动脑筋。否则,学生一味兴致勃勃地在暗胡同里摸索,走得通走不通各听天命,不仅有违作文教学的本意,也与课程道德严重背离。快速作文大家杨初春老师,就曾用添加因素法帮助学生审题,用顺乎天理法指导学生构思,效果不错。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尝试”,运用添加因素法审题,在原题上加“炒菜”“下海”“打工”“当小先生…当小保姆”
  “写稿”等新因素,原题即可变成“尝试炒菜”“尝试下海”“尝试打工”等等,也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一次成功的”“一次失败的”“一次痛苦的”“一次不该尝试的”等新因素,这样,题旨明白了。内容具体了。自然也就有东西可写了。“天理”即天地万物之规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条理性、顺序性和排列组合规律,如“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过去、现在、将来”“古、今”“中、外”“城、乡”“晴天、雨天”“白天、黑夜”“早晨、中午、黄昏”等等。文章构思顺着这种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条理和规律。往往既快又好。如“家乡风景美如画”这个题目,可以按“白天、黑夜”的顺序写,可以按“晴天、雨天”的顺序写,也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还可以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等等。按照天地宇宙间万事万物本身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构思,思路通畅,层次清楚。方法的指导与让学生自由表达并不矛盾。文无定法,并不意味着为文无法。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用僵死的框框让学生作填空式的写作,必然戕害学生的灵性,但一味地否定作文知识的指导,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如何将游戏性、趣味性、知识性、研究性有机融合,逐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准,应是语文教师探究的课题。
  无论哪一种作文教学流派,都无外乎用范文去教、用写作的基本原理去教、用生活或日用写作活动去教几种类型,作文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范文的恰当选择、情境的有效设置、活动的精心安排、知识的除旧纳新。要让每一节作文课的教学内容都合乎以上三个标准,路显然很长,但至少合乎其中的一个标准,应是最起码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将丰富学生的内在积累当作永恒的追求,在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冷漠心理、厌烦心理、恐惧心理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写作知识的指导,以期尽早构建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规律、写作规律的作文教学课程。
其他文献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但是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即使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安排在清香四溢、明媚如画的荷花淀里进行),而是通过水乡芦花飘飞、荷花飘香的多彩的唯美画面,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性格和心理,展现出一幅清秀美丽的画卷。作者没有花大笔墨描写战争,而是用安静恬美代替枪炮轰鸣,用荷花清香代替硝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足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大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以身示范,教师多读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我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提出了“整体感知、精点品悟”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对这一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这一教学模式应从整体结构入手,掌握四个步骤。多数教师在讲授
新课标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应该承认,新课标的确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对被定性为僵化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力反拨中,在进行全新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中,一些声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将教学目标立在前方,引导学生朝着目标行进。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及定位之后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据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依靠文本的准确解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致用”中极为重要的两条是读懂和表达。不同文体的教学对于这两条的要求不尽相同。  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解说事物事理。这一文体的教学侧重于表达,因为作者写作时总是力求明白地把事物或事理解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方案A  [教学目标]  1.感受闻一多先生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江苏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蜚声海内外。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井中男孩》《你好,养蜂人》《离婚指南》《平静如水》《后宫》《米》《罂粟之家》《碧奴》等。    问者:苏童你好!你有一篇小说叫《仪式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着美、欣赏着美、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探究着美。在学习这课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让学生以“____美,美在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美点寻踪,极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对某些字的注音,新旧版本不一样,老师在教学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究竟应该读什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新版本把“阙”注音为“quē”,而过去注音为“jué”。《荷塘月色》中“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新版本把“媛”注音为“yúan”,过去注音为“yùan”。《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心念旧恩。”新版本对“契”注音为“q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