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1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优秀文学作品。就思想内涵而言,钱中书提出的“围城思想”——“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小说中也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就我个人理解,里面一句方鴻渐对赵说的那句话“即使你当初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诠释了围城的含义。
  暴露方鸿渐的性格弱点,批评方鸿渐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方鸿渐人生悲剧的内在原因;对知识分子的劣性进行批判,进而揭露和批判人类的劣根性构成《围城》的两大思想主题。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的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解析方鸿渐的悲剧性格:他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他不知人、不自知,缺乏自省意识;他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他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暴露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其次,《围城》还塑造了一大批中、高层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采取了冷峻的批判态度,全面地审视了他们的人格缺陷,淋漓尽致地揭露、嘲弄、讽刺、批判了他们置身世外,苟且偷安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不学无术,狂妄自大自私自利、庸碌无为、虚伪奸诈等恶劣品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中国知识分子丑态的人物长廊。不过,知识分子也是人类的一部分,他们的劣性也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作者是通过知识分子这个载体来发掘和揭示普遍的人性本质。因此,《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判即是对整个人类劣根性的开掘、暴露和批判。
  最后,《围城》中表现出来的人对理想与希望的渺茫,说明人与人之间,人与理想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是永恒疏隔的。人与人的疏隔通过一连串的爱情故事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疏隔。《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事迹来构建小说的,小说展现了连锁单相思的爱情故事:方鸿渐大学同学苏文纨一直暗恋他,在欧洲游学归来的船上,方鸿渐却与庸俗不堪的鲍小姐调情鬼混。回到上海后,苏文纨不避前嫌,与方鸿渐亲密往来,但方鸿渐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后因苏文纨从中挑拨,鸿渐与晓芙的恋情以失败告终。留美博士赵辛楣从小恋着苏文纨,苏文纨最后与诗人曹云朗结了婚。鸿渐、辛楣及孙柔嘉女士等一同到湖南平城三间大学教书,好事的汪太太欲为鸿渐、辛楣做媒,没想到辛楣被媒人汪太太吸引,辛楣与汪太太来往,不巧被校长无意撞见,只好匆匆离去。鸿渐自以为不爱孙小姐,但最后却与之仓促定婚。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后,鸿渐与柔嘉的感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开始恶化,最后不得己分手。通过这些“连锁单相思”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永远是疏隔的,因此,“《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围城》表现了人们因文化结构不同而造成相互被误解、被排斥,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沟通。
  《围城》不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永恒疏隔的,还表现了人在追求希望与理想中的心态,反映出人与理想之间的疏隔。正是因为人与人、人与理想之间永恒疏隔,所以希望人们要尽力排除隔阂,不断追求新的理想,实现人生新的目标。
其他文献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之江新语》的几则短论,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一、善学习,勤思考,重实践,多感悟。  (一)善于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一个人如不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很难立足社会,更不用谈能适应本职岗位,事业有所发展。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领导干部,无论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挤出时间为自己充电,否则时间长了,只输出不输入,知识老化,没
期刊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于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以来,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在提高普及水平、完善竞赛体系、提高师资水平和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强化工作。  一、制度建设  龙门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等方面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文件,对足球运动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支持,向龙
期刊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时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教育目的。”创造总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绝没有非凡的创造力,这是不言而喻的。美术是想象的摇篮,想象是创造的使者,所以美术这一学科就义不容辞的来担当这一使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奠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不同内容,充分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
期刊
摘要: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呼喚创新,而“世界咖啡”这种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阅读个性,更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世界咖啡” 自主学习  新课改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策略,并运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任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都必须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充分
期刊
在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中,年轻时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勇士,反映的是年轻的海明威的朝气和一往无前的进取心,而晚年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则是饱经沧桑,屡受挫折但又不甘失败的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在他晚年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尤为突出。  “硬汉”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是多次失败后的乐观。  桑提亚戈决不是悲观绝望的和使人意志消沉的人物,而是一个刚毅坚强、崇高的人物形象,是海明威在
期刊
摘要: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德育又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在现代教学中也就显得更加基足轻重了。根据自己作为学区综合实践活动组长的几年实践经验,我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很好地契机与突破口,它“润物细无声”,化无行为有形,通过渗透性与养成性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影响,能产生美丽的蝴蝶效应。  关键词: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蝴蝶效应  “不是锤的敲打,只是水的载歌载舞,才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美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为学生创造快乐,使学生享受快乐的重要责任。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以趣味性为引领,为学生们创造了众多充满快乐的学习过程。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爱美术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绘画、写生绘画、联想绘画等方式,使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绘画过程,收获了相同的快乐体验。  关键词:小学美术、趣味性、绘画教学  我们在小
期刊
摘要:对于《红楼梦》,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收获,这是一片永恒的文学沃土——这一次,我被《红楼梦》中的诗词吸引住了,不仅是迷恋于其诗词格律和意境的美,更讶于作者对诗词融于小说这种文体的控制能力——作为小说人物的“代言者”来说,曹先生对于诗词的把控似乎只有仰望。  关键词:红楼梦 诗词 创作 控制 赏析  《红楼梦》中很多诗词与其他小说诗词用法不同,大多不是出于作者对作品或人物的艺术化修饰处理——比如
期刊
摘要: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其久负盛名,历来为诗歌爱好者所推崇。按照“诗言志”美学原则,诗评家对于《登高》中“悲秋”的解说,或偏于景与情之交融,或重于奇字奇句之法。但依据诗人生平探究解说“悲愁”,盖其少矣。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悲愁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客居夔州时所写,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历来为人们称道。诗人以高度概括
期刊
摘要:书中乾坤大,下笔天地宽。书与文相映成趣,读和写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积累。课外读名著宜多宜好,记笔记、写心得、积佳句、做批注、勤练笔都是“积之东隅”。“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内积累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在吟咏赏鉴中携手经典、融会于心;读同龄人美文,灵动的语言、轻灵的文笔、独特的风格、多元的思维、闪光的智慧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引发共鸣,“采之桑榆”以待厚积薄发。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