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方方日记”现象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胡今天说说“方方日记”现象。中国的抗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武汉今天首次实现双零。在出了初期的那么大问题之后,由于全国的倾力帮助,武汉正在走出可怕的疫情,迎来曙光。当我们逐渐看到世界出现一个又一个武汉、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时,我们对事情的认识在发生变化,我们越来越对中国在疫情发生后的整体表现有了更多的肯定,我们庆幸因为这个国家的强有力作为,疫情后来的发展避免了更坏情况。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弱点和缺陷,但终究是了不起的国家里,它比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更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民。
   然而我想告诉大家,中国永远都会有方方,这与中国做得好与不好没有太多关系。更何况武汉的确经历了巨大的磨难。的确有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了很多普通人的身上,令人不堪回首。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
   国家、时代、大事件都属于宏大的叙事,中国社会有开展这种阅读的传统和自觉。把家和国连在一起思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暗示,爱国主义有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持久动力。然而另一方面,所有人又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需要大量的诉说,而且每一个时期和围绕每一件大事都会有一些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能够引起共鸣,作家们就是发现、放大这种共鸣的高手。
   宏大叙事、爱国主义与个人悲苦、愁闷的述说处在这个社会的不同频道上,它们不可能相互占领和覆盖。我们的社会一定要建立起让上述不同频道协调相处的格局与秩序,让它们共同构成时代总体上的建设性。
   中国的体制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形成了对社会的某种“无限责任”。然而这种“无限责任”又是不可能完全兑现或者做好的,于是出现了对谈论问题和缺陷的敏感。如果从积极角度看,这种敏感也是责任意识的一种表现吧。一些人希望舆论多鼓劲,多弘扬正能量,在抗疫的特殊关头,他们尤其认为应该这样。这种主张有着明显的政治善意,如果在困难当中,大家都昂扬向上,都多看光明,那么抗疫的动员和组织就会更加顺畅,效果也应该更好。
   然而这与社会的基本规律只是交叉而非重叠的关系,因而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人都首先生活在自己的小环境里,个人遇到封城之变时的恐惧与迷惘不会都腾出来,让位给抗疫的集体英雄主义旋律。而且越是局势危急的时候,这样的情绪就越强烈。
   对这些感受和情绪的存在,社会的主流态度应当是予以尊重,而不是过度警惕。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应夸大它们存在的意义,也不应放大“方方日记”记录它们并且引起共鸣所意味的东西。武汉在抗疫的早期没有做好,有没有“方方日记”,武汉行动迟缓的事实都摆在那里。后来国家的倾力支援进入了武汉,一天天将局势带向反转,“方方日记”写不写这些积极面,它们的综合效果、包括舆论效果也会逐渐释放出来。
   应当说,在武汉最困难的时候,“方方日记”戳到了集体心理的痛处。当局势好起来之后,尤其是当全球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认识之后,“方方日记”就会逐渐变成一般的写作。之前个人的小焦虑和公众的大焦虑在“方方日记”这里形成了共振,今后这样的共振焦点将逐渐脱离新冠肺炎、封城这些话题,也移出武汉这个地点。
   我觉得,这个国家应当接受每一个时期“方方们”的存在,他们不是这个国家政治主题的分岔者,他们就是每一个时期大幕布上都少不了的一种颜色。时代的画笔总会以它的逻辑把这种颜色调对到整个画面中去,它们会增加真实感,但并不构成画面的重心。想想看,历史回顾武汉封城,记录的一定首先是之前犯了什么错误,局势又是如何反转翻盘的,多少人病逝了,全國又汇集来多少英勇的白衣战士,武汉人民又如何做到了令世界惊讶的顾全大局。这一切一定是主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成为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线条。
   到今天这个时间点上,与新冠疫情的战斗对中国人整体信心的加分已经超过了减分。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疫情在世界上的进一步扩散,这样的加分会越来越多。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做好了,有限的“方方日记现象”并不会成为人们信心增加的障碍。所以我主张,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对这种现象不妨多一些从容的审视和包容。当然了,舆论场上不能全是这样的文字刷屏,我相信也不会,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会允许这种声音垄断舆论场,更何况我们的体制有防止出现极端趋势而开展调控的充裕能力。
   人心都是有一杆称的,越多的人心组合越会是这样。光明是今日中国的主色调,甚至也是这次抗疫中的主色调,人们越来越会看清楚这一点。我的主张是,把“方方日记现象”也纳入进来,让它成为这个时代旋律的一个音符。
   摘自“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3月19日
其他文献
一家花店刚开业时,外面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本店出售美麗鲜艳的花。”一个顾客看到后,对店主说,可以把招牌上的“美丽鲜艳”删掉,因为这里也可以出售别的种类的花。于是,店主将花店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又来了一位顾客,他告诉店主,可以把招牌上的“本店”二字删去,因为如果不是在“本店”卖花,那是在哪里卖呢?于是,店主将花店招牌改为“卖花”。又有一位顾客到来,他认为招牌上的“卖”字可以去掉,因为花当然是用
期刊
读了《杂文月刊》2019年11月的文摘版,我對文前“谐图趣语”的第四幅漫画及相关文字印象深刻。文字的原文是:“趁你还年轻请善待自己的身体吧,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小时候认真刷牙的你。”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就后悔当时刷牙不仅不科学,不规范,而且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造成今天不到40岁的我,门齿、犬齿、臼齿都有脱落,几年前还去医院进行了检查与治疗,也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却是没有多少效果,最
期刊
日前,武汉发布通告,对因离汉通道管控滞留在武汉、生活存在困难的外地人员,由所在区政府及有关方面提供救助服务。这一通告回应了舆论关切,更直面了一些困难群体的艰难困境。日前,滞留武汉的外地人“露宿街头捡食剩饭”“睡在地下通道,被子行李被冲湿”的消息传出,令人感叹。   疫情凶猛而残忍,对全社会构成强烈冲击,影响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对困难群体而言,他们抗风险能力、自救能力不强,更容易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期刊
徐庶的母亲曾问曹操:“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曹操说刘备妄称“皇叔”,就如同赵太爷说阿Q:“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其实,刘备并非妄称“皇叔”,早在曹操刘备联军于下邳吊杀吕布之后,曹操就把刘备带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表奏刘备军功,引刘备去见汉献帝。   汉献帝问:“卿祖何人?”刘备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
期刊
即使不戴着口罩,往日里的武汉人也是面目模糊的。   相比精致的海派、麻辣的巴蜀人,武汉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中庸得似乎刚好被你遗忘。   两江分三镇,水岸皆人家,武汉充满了烟火气。大武汉,小市民。可小市民的面孔谁记得住呢。这次疫情,武汉人被整个世界打量,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   这场围观,不可谓不悲壮。比如,汉口医院在这个行业内不太出名,但疫情初期,他们每开一个病区,一夜就住满,他
期刊
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很难隐藏,一个是“贫穷”,一个是“情绪”。我们时常教育别人“不要情绪化,要冷静要理性”,但很多时候情绪像根弹簧,一味压抑往往适得其反。包容情绪宣泄,正视情绪背后的真正诉求,才是我们与情绪和解的更优路径。   正如这次的疫情中,让我们走出阴霾的,不是对阴霾的遮蔽,而是一线医护人员的付出,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越来越多地区病例清零,是15座方舱医院“关门大吉”——是那些每天从武汉、湖
期刊
驰援前线的医护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但有一些媒体渲染的细节和画面,让人感动之余,也不免感到揪心——之前,有怀孕9个月的护士还要穿着隔离服救护病人,也有医护人员刚刚经历流产,转瞬就站上一线岗位。这几天一则视频,拍摄了几位女性医护人员上前线前被集体剃成光头的画面,也引发了舆论争议。  这些事迹,是医护们的真实意愿吗?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似乎还不能断言。但其引起的议论多少表明,以这样的角度渲染医护
期刊
近日,中国留学生吴芃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英国的疫情数据增长图表,获得了众多英国民众的感谢,也受到了国内许多网民的关注。最近留学生群体遭遇不公平的非议较多,而吴芃得到的关注和好评,无疑是另一种声音。   据国新办发布会数据,目前境外输入病例中40%为留学生,渐长的境外输入病例数据让很多人对留学生避之不及,對于留学生回国网上也存在不少排斥言论,认为留学生自私利己、左右逢源,“国内疫情发生后留在国外不回
期刊
抗疫一个多月了,全民努力终于让疫情有所好转。当然,诸种生活不便产生了一些情绪,尤其是在武汉,困在家中的种种憋闷可想而知,有人说“憋家里快憋疯了”。前段时间武汉一位嫂子彪悍的“汉骂”,引爆网络,便是这种憋闷情绪的体现。排山倒海的泼辣气场,中气十足的大嗓门,指向禁足后社区和商场在服务上的种种问题,不合理的套餐、物资供应不上、官僚主义,等等,被称为“十级汉骂”。报道说,当地有关领导听到这段汉骂后,赶紧约
期刊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位武汉抗疫前线的护士龙巧玲(笔名弱水吟)的诗歌之夜吧!她是甘肃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更是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的护士,起先奋战在本县疫情防控第一线,后来主动请缨,随医疗队奔赴武汉,来到某方舱医院。她的写作只能发生在午夜或者凌晨回到住所之后,此时她早已疲惫不堪,“十几个小时要在防护服里拢紧身体/只好上班前少吃不喝”,终于,“踩着一次性拖鞋回去/高于56℃的水冲澡半小时后才能吃口东西”。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