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无限好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每个学生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师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只细腻各异的钥匙,架设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深入学生的心中去了解他们。
  【案例】
  周倩是一个很聪明、很漂亮的女孩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接受能力极强,在班上的成绩也很不错。但是,她的行为习惯十分不好——好吃、懒散、泼辣如霸王,本班的女生很怕她。你找她交流、沟通,她又紧锁心扉,闭口不言,从不向你透露任何信息,有时还有点异常的举动,离校出走。这让老师们束手无策……
  【分析】
  周倩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因工作忙,便把她寄托给爷爷、奶奶,成为留守孩子。隔代教育养成了她好吃、懒散、泼辣的性格。她自我防卫意识极强,加上从小就缺乏母爱,于是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同时,不管多大的委屈,她总喜欢自己扛着、忍着,又形成了一种好强、坚韧的性格。由于凡事好强,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然而在校表现却令人费解:带头纠集其他同学睡早床,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与他人有矛盾就耳光相向,甚至煽动学生打群架;在班上她说了算,谁也不敢忤逆她;她开学第二周就聚集同学到其他班闹事,事后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认为自己很在理。前段时间,她因为借钱风波还闹得冲出校门、离校出走。班主任严厉批评她,叫她父母来校,半点成效也没有。于是,班主任在无奈之下求助于我这个心理辅导老师。通过调查了解,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孩子不是笨,而是拥有聪明的脑袋却没有好的习惯。对于这样的孩子,到底应该用什么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她走上正路,使她有更好的发展呢?
  【方法】
  现在,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批评过于严厉。学生不守纪律、不认真听课、调皮捣蛋、影响老师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作为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实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这样做对于有些学生而言恰恰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效果也恰恰适得其反,因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我是总被老师批评的对象”的想法,于是破罐子破摔,尽管老师在那歇斯底里地批评,他们则不当回事。既然批评收效甚微,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好她,首先得改善师生关系,而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心灵,“钥匙”就是师爱。周倩出现一系列顽皮表现,其原因是从小没有母爱,她渴望母爱,更渴望被人爱,希望别人关注她、关爱她。于是,我不断地对周倩尝试“爱”的教育,经常找她谈心,说开心的的话,做开心的事,帮助她摆脱不开心的事。如:别人借了她135元不还,还连同几个同学一起欺侮她,我借“借钱风波”批评了其他同学,并号召全体同学一起帮助她改掉身上的坏习惯。从此以后,她特别地信任我,开心或不开心的事都跟我说,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当然,我也十分关注她的发展,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我都要在课上表扬她,如“大家看,周倩同学比过去更文静了,上课前不再吵闹了,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又如:在云贵川节约用水捐款活动中,她一人就捐了100元,我在全班表扬她说:“同学们,周倩是一个十分具有爱心的女孩,我们选她当爱心天使好不好?”同学们整齐的回答声让她呜咽了好一阵。自此以后,她不再霸道,身上的一些恶习也在爱的洗礼下冲刷殆尽,她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再也不谈离校出走的事了。
  【反思】
  教书育人是一项精雕细刻的伟大工程,来不得半点粗鲁和马虎。否则,会因你仇视的眼光与恶语,扼杀学生的心灵;会因你的不信任、不尊重、不宽容,使学生离经叛道,让师生关系严重错位;也会因你的轻言放弃而扼杀学生的一生。读懂学生,做学生心灵的“医师”远比做学生的“经师”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恒心和细心,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爱是教育的灵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条件较差的,不论他是否犯过错误,教师都要一视如仁,不搞特殊化,不存在偏见,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师爱是呵护学生最重要的一把锁,也是最重要的一把万能钥匙。因为有爱,才会有信任、理解和尊重,也正因为有爱,才会有赞扬、呵护与感动,才会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与责任。
其他文献
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预言家说:“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学校现行的课程将成为越来越苍白无力的“形式课程”。对此,我们不应等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今年出版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
期刊
【摘要】“现代艺术”是中国艺术界近20年来广为流传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西方20世纪以来发生的艺术革命所带来的新艺术形态。本文通过对20多年来现代艺术现象的描述、思潮的梳理,清理出现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艺术出现的问题予以反思。  【关键词】伤痕美术星星美展85思潮90年代回应与求变世纪末的艺术  具体来说,中国现代艺术是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宫廷画传统相对立的艺术。它与西方自20世
期刊
【摘要】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教师要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改进课程的学习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  当前,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差,入校前具备的电子学知识几乎是空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此外,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厌学心理;还有,学生来
期刊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带,条件艰苦,经济欠发达,学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施。在这样的地方,如何能够上好艺术课?开发利用好艺术课程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艺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艺术课程资源。山区学校最缺乏的恰恰是专业的艺术教师。由于艺术教师的匮乏,大多数艺术课程不被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想,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现有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
期刊
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初中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改善教学环境,有效地营造学习氛围,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多方位刺激学生感官,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弊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接触到大量形式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现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感知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语言材料,创设
期刊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新兴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值得我们研究。因而,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我们应该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更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以下
期刊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一次很好的尝试。  体育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摸索、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学
期刊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量地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极大的改善,也给学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开阔了农村音乐教师的视野,拓宽了音乐教师的教学渠道,教学手段逐渐走向多样化,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但本人到过许多乡镇听课,却发现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陈旧,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下面,笔者就目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管窥如下: 
期刊
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处世能力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一半。树立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更乐于表达,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消除畏难情绪,大胆地表达;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乐于与别人分享学习的快乐。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的论述:  一、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