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之艺术魅力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乞力马扎罗的雪》为例,着重分析了“陌生化”在表现手法、修辞手段、叙事视角、语言艺术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探讨海明威小说独树一帜的异常规化表现手法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陌生化;冰山风格
  厄尔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性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独树一帜的语言表现艺术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标志着其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著名文学理论,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与新鲜感,[1]将日常生活中惯见事物和语言形式赋予新意,使之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语言艺术。
  一、“陌生化”手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时空交错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等,将主人公非洲狩猎、重拾真我并最终实现生命超脱的探险之旅用异于常规的“陌生化”手法表现出来,唤醒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全新情感体验。小说中“陌生化” 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表现手法的“陌生化”
  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2]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1/8部分,余下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补充想像。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是有局限性的;海明威省略的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作者运用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删繁就简,精简笔墨,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空间,产生出人意料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
  (二)修辞手段的“陌生化”
  海明威作品中象征主義的运用是其“陌生化”表现手法的重要体现,如乞力马扎罗山、豹子、海伦、鬣狗、坏疽和雪等。海明威以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为创作背景寓意深刻,作为一座休眠火山,乞力马扎罗山象征力量之源;其西峰被马赛人誉为“上帝的神殿”,象征着生命的归宿;山顶的皑皑白雪象征着人生中难以测料的艰辛、痛苦、失败、迷惘与困惑;山顶风干的豹子正是战后“迷惘的一代”追求理想和生命真谛的象征,他们孤独、迷惘却又无畏、坚韧,即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要保持“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3]。
  (三)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文学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观察视角关照下进行建构的,无论是全知全能视角还是作品人物的内视角,都要选取适当的观照角度进行描述;小说中,作者选取第二人称作为关照视角,用“你”来邀请读者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期望与其共同感悟小说主题和感受作品魅力,这一新颖的叙事视角打破传统的处于故事之外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使读者摆脱机械性、自动化、无意识的羁绊,获得意想不到的全新审美体验。
  (四)语言艺术的“陌生化”
  海明威的作品将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使简约与含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陌生化”语言表达艺术。作品中海明威只选取和提炼最有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将简约的写作风格发挥到极致;而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则会悉数道来,不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浪漫主义小说家则会玩弄辞藻,语言浮夸。海明威则擅用“经验省略”这一“陌生化”手法进行创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美学境界。
  (五)主题思想的“陌生化”
  海明威的小说不同于传统以爱情、战争、和平、女性主义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而是用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以死亡主题为主线,将传统小说的主题题材融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主题模式,在艺术上超越常境,于不经意间把读者引入奇美的艺术境界。小说以死亡为显性主题,通过意识流的时空交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主人公与死神对话时的恐惧、愤怒、憎恨乃至最终平静的超脱,深刻反映了战后“迷惘一代”作家对战争的无奈、憎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探求。
  二、结语
  海明威的该作品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为作品注入新活力,采用“冰山风格”写作手法,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简约的语言风格,阐述了主人公在生命的终点对人生的顿悟和对死亡的超脱,产生独特而又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平,赵红岩.论《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J].鲁东大学学报,2009(09).
  [2]袁贤铨.简论海明威的“冰山风格”[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03).
  [3]赵鑫.死亡的救赎:论《乞力马扎罗的雪》[D].广西师范学院,2014(06).
其他文献
摘要:龚自珍、魏源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两位杰出诗人,以“龚魏”并称。他们创作的山水诗富含时代特征,反映个人的思想情志,很有特点和价值。不仅有诸多差异,亦有多处相似。对其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而全面地认识与比较龚魏二人及其山水诗。本文将就二者山水诗在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表现技巧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分别进行探析。  关键词:龚魏;山水诗;相似;原因  龚自珍、魏源,一双站在封建末世风潮浪尖的弄潮骄子
期刊
摘要: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王靖献先生的《钟与鼓》一书中,通过借用帕里——洛尔德的理论,分析了《诗经》中“套语”和“主题”的问题。这种研究古希腊史诗的“套语理论”对当代《诗经》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通过对《毛传》所涉及的一百多处 “兴”的表述的统计与阐释,弄清楚《诗经》之“兴”的具体内涵及其文化外延。其二,结合王靖献先生在《钟与鼓》中所阐述的“主题”的理论,对“主题”与“兴
期刊
摘要: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同为惟妙惟肖的“官场群丑画卷”,向世人展示了中俄不同时代异中有同的官场丑景。两位作者都对黑暗社会和腐臭荒诞的官场进行了犀利讽刺与批判,也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所以如此,源于两位作者的主观创作倾向和官场黑暗的历史背景。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对今日的我们了解当时的中俄两国政治文化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钦差大臣》;《官场现形记》;主题  
期刊
摘要: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形象化。其手法之一的隐喻是用于将具现实物抽象化以升华至艺术形象层面的有效途径,文章借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扣紧揭示主题。本文以《1Q84》为例,对村上春树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通过现实与超现实进行结合,揭示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文学反思。  关键词:村上春树;意象;隐喻;《1Q84》  一、意象与隐喻的关系  意象,即意思的形象,或形象的意思。指以抽象
期刊
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國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从创作之初到如今,成为诸多科幻小说的蓝本,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激烈讨论。本文将结合文本,通过阐释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二者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作者对“人性”的理解。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怪物;人性;罪恶  一、“造物主”与被创造者  弗兰肯斯坦生活在一
期刊
摘要:在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唐晓芙”的形象向来被认为是正面而纯洁的,但钱钟书的笔下暗藏机锋,在塑造“唐晓芙”时用她的纯洁掩饰世故,用笑容遮蔽冷漠,钱钟书巧妙而隐晦地诠释了这位上海新都市生活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讽刺;清纯;复杂;天真  钱钟书的《围城》中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诸如唐晓芙、鲍小姐、苏文纨等。读者通读下来,只觉得除了唐晓芙,作者对其他女性极尽刻薄、笔锋间
期刊
摘要: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小说家君特·格拉斯2015年4月13日去世。格拉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格拉斯在《剥洋葱》中采用的叙述策略淋漓尽致展示了“别样的真实”,本文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双重自我的对话、批评性记忆意识、叙述交流等四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使读者在格拉斯式的回忆叙述中找到最接近真实的回忆。  关键词:叙述视角;对话;记忆意识;叙述交流  《剥洋葱》对于格拉斯而言,是一部带
期刊
摘要:迪克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经历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迪克娶了富有的女病人后,陷入了双重的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他试图通过“角色扮演”这种行为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迪克的遭际既有时代意义,又超出时代限制,指涉了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身份建构;角色扮演;权力话语  《夜色温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
期刊
摘要:陶丽群是位诚恳的作家,她的写作忠实于对现实的描状,陶丽群作品中所释放的一股未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她的情感体验与内心理解。她的笔端穿梭于乡村和城镇的两端,却从未离开对土地的叙写,经由她的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可以发现她的情感态度及立场。  关键词:陶丽群;乡村;城市;情感体验  陶丽群是近年来广西文坛的新生力量,小说《母亲的岛》获第十一届“骏马奖”。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她笔之所及都是关于这片南
期刊
摘要:冯至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而且兼具现代主义的哲理性,他的诗歌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冯至受里尔克十四行诗体的的启悟而对现代诗体形式的创新,以及对里尔克的经验诗学、关于孤独的诗意哲学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里尔克对冯至思想和诗歌创作上的影响,从而指出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