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艺术理论的核心命题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泽厚认为对形式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成果,人类美感及自由感的产生无不与此息息相关。
  关键词:李泽厚  艺术  形式  自由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25-02
   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于美的本质、美的来源等美学基本问题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艺术理论深入揭示了艺术现象与人类“情本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更为澄明。他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的命题,指出社会实践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拨开迷雾、正确看待当今林林总总的各种形式主义艺术思潮,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命题的内涵
   在写于1962年的《美学三议题》中,李泽厚批判了朱光潜先生混淆两种“实践”——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从而得出美是主(意识)客(自然)观的统一的错误观点,指出“美是客观的”,并指出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要从社会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中来论证。李泽厚分析了“真”和“善”的含义,指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即“真”,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即是“善”,人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产生了美。结合对真、善、美与实践的关系的分析,李泽厚提出了“美是自由的形式”这个著名的美学命题:“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1]
   对于形式,李泽厚认为它在人类历史中起着巨大作用。在《美学四讲》中他说:“对形式的把握,形式美的出现,标志着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仅是艺术史中)的最大事件。”[2]他甚至认为理性就是形式:“理性就是人所建立的形式。心理结构也是一种被建立的理性形式”。[3]他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来探讨形式问题,认为形式是客观物质实践的产物。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修订版中,李泽厚指出康德的先验论比经验论要高明,因为“康德是从作为整个人类的成果(认识形式)出发,经验论则是从作为个体心理的感知、经验(认识内容)出发。”[4]到了1989年的《哲学答问》,李泽厚再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康德虽然比经验论要高明,但是不知道形式从哪里来,“我所主张的人类学本体论就为了解决这问题。从人类的实践历史出发,它高于以个体感知为出发点的现代经验论。”[5]人类的认识形式包括时间、空间等,康德从唯心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这些形式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而李泽厚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认为是“经验变先验”,这些形式的真正来源在于人类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
  二、解答“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是人类客观物质实践的产物,对此,李泽厚的论证与解释很多,比较集中的解释体现在他对“有意味的形式”的分析中。“有意味的形式”是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贝尔提出的著名的美学命题,贝尔鄙视再现性绘画,认为在视觉艺术中线条和色彩因素的组合使人产生审美情感,从而构成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根本性质。但是贝尔解释不了这个“有意味的形式”的来源,称它是一种终极的实在,从而走向了神秘主义。李泽厚早在1979年发表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就提到这个美学命题,两年后出版的《美的历程》则大量运用它来解释艺术和美。李泽厚依然从艺术和美的内容与形式两部分出发来分析这个命题,认为美之所以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贝尔非常重视“审美感情”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关系,但由于他不能解释这种形式的真正来源,所以陷入一种循环论证中,认为二者互相生发。对此,李泽厚指出,在客体方面“有意味的形式”来自人类的客观物质实践,因为里面“积淀”了生活的内容和意义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和线条;主体方面则因为人们对它的感受中也积淀了特定的观念和想象,才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这样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解答。“有意味的形式”在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中运用很广,李泽厚多次对它进行过解释。在《美学四讲》中,李泽厚在谈到形式美和抽象的来源时说:“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去把握、发展、展开和理解的。它并非精神、观念的产物。它仍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所建立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正因如此,它们才可能是‘有意味的形式’”。[6]
  三、形式的“度”与美
   对于“美是自由的形式”中的“形式”,李泽厚专门有所解释,他讲:“这里所谓‘形式’,首先是种主动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它首先是能实现目的的客观物质性的现实活动,然后是这种现实的成果、产品或痕记。”[7]这显然是从主客两个角度来对“形式”做的说明:从主体来讲,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具有了强大的形式力量,即“物质性的规范、造就、制成对象的力量”[8],对这种力量的熟练掌握,让人们的目的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从而使人体验到自由的愉悦,即美感;从客体来说,自然已经被人化,自然的形式和人类的社会实践形式与人类的心理构造形成了同形同构,从而为人类美感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中,李泽厚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在实践中,人类形成、掌握了大量形式规则,形成形式感,这些形式感包括“节奏(或称韵律,rhythm)、对称、均衡、比例、顺序、简单、和谐等等”,这些形式感“从外在能力说,这是人类由使用—制造工具所获得而拥有的技艺,即‘度’的工具—社会本体力量的诞生和扩展;从内在心理说,这是构成人性能力的心理—情感本体力量的诞生和扩大。这便是人的‘自由’的开始。”[9]李泽厚从他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结构出发来谈这个命题,并将它和自己后期最为重视的一个范畴——“度”联系起来。“度”是李泽厚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阴阳互补”及西方的辩证法等思想感悟而来,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他说:“‘度’。这就是我常讲的‘中国辩证法’……‘中庸’是也。”[10]“‘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为什么?因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11]人类在实践中积累了普遍形式感就是掌握了“度”的结果,对于“度”的自由运用则产生了美。李泽厚讲:人类的造型力量“不仅优越于人类任何特殊的经验本身,也优越于任何具体的‘度’。而这,就是由‘度’到‘美’。1962年我在《美学三题议》中说,美是‘自由的形式’,就是这个意思。”[12]
   当代西方艺术仍然处于日新月异的探索、开拓之中,尤其是形式主义至上的艺术观甚嚣尘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家也深受其影响,各种创新之作迭起,令热爱艺术的人们眼花缭乱,甚至晕头转向。艺术似乎变得“至大无外”,对艺术的评鉴也好像没有了章法可循。因此,研习李泽厚的这种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之中的美学、艺术理论,对于反思当代艺术诸象,厘清艺术的界限,重树艺术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李泽厚:《美学三题议》,《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64页。
  [2]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71页。
  [3]李泽厚:《哲学答问》,《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76页。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6页。
  [5]李泽厚:《哲学答问》,《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77页。
  [6]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71页。
  [7]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9页。
  [8]李泽厚:《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1页。
  [9]李泽厚:《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0页。
  [10]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87页。
  [1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8页。
  [12]李泽厚:《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1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层面、义务段音乐课标引领层面和浙江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层面的展开,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通过音乐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動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音乐素养 “测评” 知识点 音乐评价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二胡艺术发展近百年来至今,无论从演奏艺术、作品创作还是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无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巨大的进步。笔者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研修班的学习,更加感受到了当代二胡艺术发展形势一片繁荣的欣喜景象。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对此次项目的负责人——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老师所讲到的“关于20种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这一课题更是感触颇多。本文将通过对如何运用二胡表演艺术不同
期刊
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表征之一,熔铸了歌、舞、乐与剧为一体的形式。200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已有十余年,关于具体的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方式、范围、意义与效果等方面,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少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不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关联,这样会破坏“原生态”。但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与经济发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工作技能外,具备艺术能力也很关键。经过研究发现,艺术能力越高,创新、创造能力越强,在工作中更能有出色的表现。由于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情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些引导手段,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开展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美好的事物、表现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
期刊
摘要:在音乐领域内童声合唱的表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儿童们通过自己稚嫩而又优美动听的声音描绘出一首首动听的歌曲,童声合唱不但可以使儿童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童声合唱也可以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实现童声合唱在多声部教学中所具有的特别功能。  关键词:童声合唱 多声部
期刊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石,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优秀的地域音乐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记忆与国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校园传播作为主要的传递路径之一,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延展,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着重以嘉应学院为例探析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偶有碰撞,每次的碰撞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说每个画种都是由每个地方的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产生的,但是异域的特色融合有时候会使艺术表现更加不同。这次我將中国画的元素融入到西方油画当中,企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两者的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关键词:油画 中西融合 风景 真实 视角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大途径备受社会的关注,少儿舞蹈事业虽然已在蓬勃发展中,但在力行美育之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成人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遭受诸多人的批评,但是仍然不能禁止。本文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依照生理学、机能学等对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儿舞蹈
期刊
摘要:舞蹈的审美过程是观者与舞蹈之间有距离的活动。距离产生舞蹈的美,观者对距离的把握决定着其对舞蹈的态度,从而影响着舞蹈的发展。本文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四个角度切入,解析舞蹈审美与距离各方面的关系,为观者更有效地感受舞蹈魅力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舞蹈审美 距离 观者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功夫熊猫》是以中华国粹“功夫”和中国国宝熊猫为主题的好莱坞系列动画电影,讲述了一只好吃懒做的熊猫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充分传递了正能量。影片中运用的动物形象、中国功夫、带有中国特色的风景与生活用具等都是好莱坞电影应用中国元素的体现,堪称好莱坞有史以来运用中国元素最完美的一部系列式影片。本文将围绕《功夫熊猫》的角色塑造、场景设置、电影台词及配乐音效四方面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