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指导下,在音乐的综合训练中加以培养。
1 改革音乐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教育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音乐的综合训练中加以培养。
1.1 欣赏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刺激人们的感官,直接的引起愉快或不愉快,喜欢或不喜欢,好听或不好听的反应。不少人爱听京剧,主要是喜欢听那优美的曲牌和唱腔音乐,而对其中的歌词并未真正听懂,这就是一种美感的欣赏。例如:当学生初听《春江花月夜》、《梁祝》等乐曲时,开始时学生并未对乐曲进行全面的分析,甚至不了解乐曲的内容,但却能感受到乐曲好听、优美,这也是一种美感的享受。由于乐曲的旋律优美,清新典雅,适于表现轻松愉快舒朗的情绪,同学们听起来感觉心旷神怡,被优美的旋律所陶醉。这足以说明,仅就感官的音乐欣赏而言,音乐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联想力。
1.2 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表现”有如下阐述:“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使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具有非语义性,因此不能把大千世界通过文字符号描写出来,更无法像绘画那样诉之以视觉的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是人对外部世界主观感受的心灵折光。这种表现对现实生活来说是间接的。因此,音乐的表现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二度创作才能完成。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
1.3 器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在初中阶段,器乐教学要培养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选择恰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最终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性才能。
例如,有老师曾经安排了一节“音乐故事会”,让各个小组创编5分钟左右的节目,运用音乐表演的形式把创编的故事表达出来,要求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尽量让本小组会乐器的同学充分发挥特长。有一个小组的创编就很有意思。当时正值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他们的故事题目就定为《考试前后》,叙述了进入中学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前后不同类型同学的心情。节目中,考试前的沉闷气氛用钢琴低音来表示,考试后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一段轻快活泼的长笛演奏表现其轻松的心情;考试后成绩不理想的心情,则以一段缓慢忧伤的小提琴演奏来表示。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编排得到了全体同学的赞誉,不但小组的成员们本身体会了创编和表演的乐趣,也让全体同学体会到了“音乐源于生活”这一说法。当然,并不是各个小组都有那么多特长生,有的学生的演奏也比较粗浅,但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一些学生小学时学习过口琴、竖笛,应鼓励他们学以致用。甚至口哨、口技以及自制的打击乐器,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
2 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创作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这正是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之一。如教师在教学打击乐器的时候,在学生认识了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器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自己即兴创编一个场景的打击乐演奏片断。由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同一主题音乐,各自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不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否定他们,而是敏锐地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有的利用自己挑选的乐器,有的从自己身体部位、器官中找乐器,营造出人人参与的氛围。他们有的演奏出喜庆丰收的景象;有的演奏出闪电、雷鸣、风雨交响乐;更有的演奏出众人划桨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学生们表演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乐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
3 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筑一个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育的最终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实施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无拘无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愉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05).
[2] 浅论音乐课堂的创新教学[J].音乐天地,2005,(03).
1 改革音乐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教育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音乐的综合训练中加以培养。
1.1 欣赏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刺激人们的感官,直接的引起愉快或不愉快,喜欢或不喜欢,好听或不好听的反应。不少人爱听京剧,主要是喜欢听那优美的曲牌和唱腔音乐,而对其中的歌词并未真正听懂,这就是一种美感的欣赏。例如:当学生初听《春江花月夜》、《梁祝》等乐曲时,开始时学生并未对乐曲进行全面的分析,甚至不了解乐曲的内容,但却能感受到乐曲好听、优美,这也是一种美感的享受。由于乐曲的旋律优美,清新典雅,适于表现轻松愉快舒朗的情绪,同学们听起来感觉心旷神怡,被优美的旋律所陶醉。这足以说明,仅就感官的音乐欣赏而言,音乐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联想力。
1.2 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表现”有如下阐述:“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使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具有非语义性,因此不能把大千世界通过文字符号描写出来,更无法像绘画那样诉之以视觉的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是人对外部世界主观感受的心灵折光。这种表现对现实生活来说是间接的。因此,音乐的表现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二度创作才能完成。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
1.3 器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在初中阶段,器乐教学要培养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选择恰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最终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性才能。
例如,有老师曾经安排了一节“音乐故事会”,让各个小组创编5分钟左右的节目,运用音乐表演的形式把创编的故事表达出来,要求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尽量让本小组会乐器的同学充分发挥特长。有一个小组的创编就很有意思。当时正值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他们的故事题目就定为《考试前后》,叙述了进入中学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前后不同类型同学的心情。节目中,考试前的沉闷气氛用钢琴低音来表示,考试后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一段轻快活泼的长笛演奏表现其轻松的心情;考试后成绩不理想的心情,则以一段缓慢忧伤的小提琴演奏来表示。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编排得到了全体同学的赞誉,不但小组的成员们本身体会了创编和表演的乐趣,也让全体同学体会到了“音乐源于生活”这一说法。当然,并不是各个小组都有那么多特长生,有的学生的演奏也比较粗浅,但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一些学生小学时学习过口琴、竖笛,应鼓励他们学以致用。甚至口哨、口技以及自制的打击乐器,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
2 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创作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这正是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之一。如教师在教学打击乐器的时候,在学生认识了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器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自己即兴创编一个场景的打击乐演奏片断。由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同一主题音乐,各自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不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否定他们,而是敏锐地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有的利用自己挑选的乐器,有的从自己身体部位、器官中找乐器,营造出人人参与的氛围。他们有的演奏出喜庆丰收的景象;有的演奏出闪电、雷鸣、风雨交响乐;更有的演奏出众人划桨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学生们表演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乐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
3 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筑一个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育的最终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实施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无拘无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愉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05).
[2] 浅论音乐课堂的创新教学[J].音乐天地,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