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的扩张与渗透,已经模糊了传统校园边界和教育功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主动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坚持融媒体发展方向,统筹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协同发展,通过强化学生的学生反思的理性输出和教师的网络输出,构建思政“三全”教育新局面。同时,要针对学生受网络空间影响,个性自主发展缺乏教育引导的“早熟”现象,主动批判一些社会的不良思潮,将批判性与建设性有机统一,开创学生思政教育新气象。
关键词:信息时代;思政教育;融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构建的虚拟网络社会空间已模糊了现实校园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区别。网络社交、虚拟经济、全媒体背景下自媒体的兴起正将传统学校的内涵退变为一个地理的符号,亟待教育者依据网络时代的特征重构其教育方式和手段,顺应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诉求,同时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不断开拓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和新气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紧随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之上的。[1]
一、平台创新:构建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的融媒体
正如习近平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无疑,全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信息发展的新趋势。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关注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模式进行转变和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媒体如广播、宣传栏等的仍是校园媒体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现实途径,也是凝聚师生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领域。
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重视网络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的融合的媒体生态建设。一方面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仍然是人思维方式的重要形式。与新媒体的信息及时传播相互补充,基于传统媒体的思考具有赋予符号意义,关联社会交往背景体验和,引导公共价值的参与约束的共嫩。是理性公共空间搭建了重要方式和平台。
当前,网络社交软件构成的及时交互道讯方式,增加了信息的高频的流动和扩散传播,形成了以海量信息终端为节点大众信息浪潮。正如信息互联网在带来信息富集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冗余,覆盖、缺乏有效性等问题。而开放边界的高频互联,也造成了互联主体的稳定关系的断裂,个体孤独感和孤立感的上升的可能。如长期网络依赖的人,会造成社会情感的淡漠与社会交际的障碍。不少专家已经提出合理引导青少年上网这一问题,提出网络“键对键”与社交“面对面”之间的区别。学生是作为大众媒体的信息携带者,还是作为主动的社交主体?这是需要仔细鉴别的。为此著名媒体学者麦克努汉,对媒体进行了冷媒体热媒体的区别。在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更是对缺乏理性表达的情感大众做了全面地刻画,展示出一副新技术专制的景像。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还拓展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教育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2]构建媒体生态,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互补已成为目前网络信息背景下,进一步思考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手段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高校普遍关注新媒体平台建设,急于为学员搭建了更丰富的媒体平台。但总的效果却不理想,许多校园新媒体只是为大众网络媒体关联校园提供了相关的节点和驻点,缺乏自身定位,其效果可能是有利于学校的外宣流量,但是否能像广播和宣传栏那样深植校园,构建现实公共价值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社交交往质量,却明显存疑。
二、方法创新:强化两个输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大众网络媒体与校园传统媒体的融合互补,特别是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两个输出。
(一)学生反思的理性输出
网络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其语言和语法输出很多时候是一种从众的被动输出。其关联行为更多也表现为一种简单虚拟的现实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因缺乏主体的理性反思,往往是一种被动的“自主”行为。校园媒体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转化器的功能,变“听说”为“我说”,变“是不是”为“该不该”,调节媒体生态均衡。同时要深耕校园生活,畅通表达渠道,收集引导相关反馈,协同留言、刊物、宣传栏、广播站等各种媒体平台,让理性输出成为引导校园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教师的网上输出
网络思政,老师是关键,强化老师的网上输出,就是增强教师思想引导风向标功能。当前如知乎、学习强国等APP,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日趋成熟,为高校老师,尤其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便易的平台技术支持。但在具体操作上,不少老师还存在社会热点把握不准,理论分析功力不够,谈论解读角度不新,吸引引导手段不活,网络语词运用不好等能力问题。也涉及到团队组建、部门协同、全员协作的机制体制上的问题。教师的网上输出并不是为了网红,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在运用新的媒体技术方式和平台,更有效的完成教师的本位职能。
三、内容创新:重点干预,守正创新
目前,应用型高校成为许多高校转型的重要方向,由此确立了与社会(岗位)需求无缝链接,以现实职业岗位倒推学生教学途径,角色定位,以及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及时鉴别和干预学生的“早熟”现象
这种目标性很强的“例置”教育设计模式,有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背景,也存在目的性、功利性设计缺陷,容易导致相关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早熟”现象。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及时鉴别和干预学生的“早熟”现象,主动批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意义上“早熟”指称的是对象超越自身年龄和经历表现出来心理,生理或行为特征。而此处所谓“早熟”主要是一种缺乏社会实践历练的刻意的模仿行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对个体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大,使得个体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但同时,学生渴望尽快了解社会,进入社会,得到社会认可的期望,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及早自主行事的“早熟”心态和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刻意的模仿,并常常伴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加上一些学校培养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和角色扮演,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现实的心智锻炼。同时各种被热捧的青春偶像剧,过度杨业化操作,盲目追求热度和流量,情节缺乏现实基础,过分虚构,更造成了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浮夸做作,浮于表面的“早熟”現象更加泛滥。 (二)警惕各種外来主义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互日益密切,学生思想变化频率加快,思政教师作为单一主体,直接面对学生展开教学已不能全面细致的把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变化,一不注意,就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兴奋点”而陷入自编自演的尴尬境地。[3]网络时代值得警惕的现象是:移动终端,芯片的升级换代,“直接”带动的是美国大片和薯片,普及的是游戏和脱离个体实际经济能力承受力的消费主义。除此而外,技术对人的异化风险不断加大:从传统的机械复制,把信息时代的熵增定律,从单向度的存在向碎片化的存在;从符号结构主义人的抽象建构,到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欲望背后“主体”的消解、涓失,背后是新自由主义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实现文化殖民的冲动。但让人感到隐忧的是,除一些综合性层次较高的公办大学而外,其他大学尤其是一些高职和应用型的民办高校,对此缺乏正面介绍批判相关思潮的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也几乎没有。而开设传统的人文素质教学课程缺乏对当前形势把握和分析,存在很大的时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相关教师和辅导员鉴别、批判相关理论,主导引导学生的能力也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些校园活动任由学生简单模仿网络热门综艺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对其进行内容重构,发挥其正面价值引导的能力。
(二)重点关注各类具有商业目的的学生服务团体渗透校园
学校,作为具有大量学生存在的社会团体,也带来了很多的商业机会,因此,在校园中就有一系列的学生服务商业团体。以创新创业为例,不可否认创新创业一定会涉及到商业市场,但校园创新创业一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它一定是建立了学生能力和相关素质培养的目的之上,不能也不应该将商业效益放在过于突出的位置。不论是孵化园还是创业街,这样的平台和出口都是为了帮助让我们更好的做好创新创业的教育。又如学生在校勤工助学。引入资源、扩充岗位,延伸校企合作平台,这些做法都无可厚非。但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全程引导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其养成勤劳苦干良好作风,应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改变目前一些学校将这些带有商业性的活动简单视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缺乏干预引导的观点和做法。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在服务、引导和培养学生上,应关注媒体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主动出击,扩大网络思政影响的同时,强化校园媒体建设,在引导网络自媒体的同时,维护和保障、均衡发展的传统媒体,扩展校园理性公共空间。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坚持“融媒体”发展,以平台支持、强化输出、个性引导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具体落实,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同时,在内容创新上,要直面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良思潮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要增强师生对这些思潮的主动鉴别的能力,将批判性和建设性实现有机统一。思政工作者要坚守征地,主动出击,做到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有破有立,不断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增强理论素养,提升运用相关技术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本领,“守正创新”不断开拓高校思政和学生工作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郑江华.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19(1):100
[2]郑元勋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1
[3]郑江华.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19(1):100
基金项目:本成果是四川省教育厅 2019 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高校辅导员专项)阶段成果,项目名称为“三全”模式下辅导员“个性 化”服务与学生“三自”教育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CJSFZ19-56)。
作者简介:郑江华(1979—),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刘翠(1982—),汉族,女,山东高唐人,副教授,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思政教育;融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构建的虚拟网络社会空间已模糊了现实校园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区别。网络社交、虚拟经济、全媒体背景下自媒体的兴起正将传统学校的内涵退变为一个地理的符号,亟待教育者依据网络时代的特征重构其教育方式和手段,顺应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诉求,同时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不断开拓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和新气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紧随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之上的。[1]
一、平台创新:构建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的融媒体
正如习近平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无疑,全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信息发展的新趋势。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关注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模式进行转变和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媒体如广播、宣传栏等的仍是校园媒体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现实途径,也是凝聚师生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领域。
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重视网络大众媒体和校园媒体的融合的媒体生态建设。一方面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仍然是人思维方式的重要形式。与新媒体的信息及时传播相互补充,基于传统媒体的思考具有赋予符号意义,关联社会交往背景体验和,引导公共价值的参与约束的共嫩。是理性公共空间搭建了重要方式和平台。
当前,网络社交软件构成的及时交互道讯方式,增加了信息的高频的流动和扩散传播,形成了以海量信息终端为节点大众信息浪潮。正如信息互联网在带来信息富集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冗余,覆盖、缺乏有效性等问题。而开放边界的高频互联,也造成了互联主体的稳定关系的断裂,个体孤独感和孤立感的上升的可能。如长期网络依赖的人,会造成社会情感的淡漠与社会交际的障碍。不少专家已经提出合理引导青少年上网这一问题,提出网络“键对键”与社交“面对面”之间的区别。学生是作为大众媒体的信息携带者,还是作为主动的社交主体?这是需要仔细鉴别的。为此著名媒体学者麦克努汉,对媒体进行了冷媒体热媒体的区别。在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更是对缺乏理性表达的情感大众做了全面地刻画,展示出一副新技术专制的景像。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还拓展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教育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2]构建媒体生态,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互补已成为目前网络信息背景下,进一步思考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手段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高校普遍关注新媒体平台建设,急于为学员搭建了更丰富的媒体平台。但总的效果却不理想,许多校园新媒体只是为大众网络媒体关联校园提供了相关的节点和驻点,缺乏自身定位,其效果可能是有利于学校的外宣流量,但是否能像广播和宣传栏那样深植校园,构建现实公共价值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社交交往质量,却明显存疑。
二、方法创新:强化两个输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大众网络媒体与校园传统媒体的融合互补,特别是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两个输出。
(一)学生反思的理性输出
网络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其语言和语法输出很多时候是一种从众的被动输出。其关联行为更多也表现为一种简单虚拟的现实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因缺乏主体的理性反思,往往是一种被动的“自主”行为。校园媒体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转化器的功能,变“听说”为“我说”,变“是不是”为“该不该”,调节媒体生态均衡。同时要深耕校园生活,畅通表达渠道,收集引导相关反馈,协同留言、刊物、宣传栏、广播站等各种媒体平台,让理性输出成为引导校园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教师的网上输出
网络思政,老师是关键,强化老师的网上输出,就是增强教师思想引导风向标功能。当前如知乎、学习强国等APP,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日趋成熟,为高校老师,尤其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便易的平台技术支持。但在具体操作上,不少老师还存在社会热点把握不准,理论分析功力不够,谈论解读角度不新,吸引引导手段不活,网络语词运用不好等能力问题。也涉及到团队组建、部门协同、全员协作的机制体制上的问题。教师的网上输出并不是为了网红,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在运用新的媒体技术方式和平台,更有效的完成教师的本位职能。
三、内容创新:重点干预,守正创新
目前,应用型高校成为许多高校转型的重要方向,由此确立了与社会(岗位)需求无缝链接,以现实职业岗位倒推学生教学途径,角色定位,以及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及时鉴别和干预学生的“早熟”现象
这种目标性很强的“例置”教育设计模式,有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背景,也存在目的性、功利性设计缺陷,容易导致相关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早熟”现象。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及时鉴别和干预学生的“早熟”现象,主动批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意义上“早熟”指称的是对象超越自身年龄和经历表现出来心理,生理或行为特征。而此处所谓“早熟”主要是一种缺乏社会实践历练的刻意的模仿行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对个体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大,使得个体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但同时,学生渴望尽快了解社会,进入社会,得到社会认可的期望,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及早自主行事的“早熟”心态和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刻意的模仿,并常常伴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加上一些学校培养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和角色扮演,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现实的心智锻炼。同时各种被热捧的青春偶像剧,过度杨业化操作,盲目追求热度和流量,情节缺乏现实基础,过分虚构,更造成了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浮夸做作,浮于表面的“早熟”現象更加泛滥。 (二)警惕各種外来主义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互日益密切,学生思想变化频率加快,思政教师作为单一主体,直接面对学生展开教学已不能全面细致的把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变化,一不注意,就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兴奋点”而陷入自编自演的尴尬境地。[3]网络时代值得警惕的现象是:移动终端,芯片的升级换代,“直接”带动的是美国大片和薯片,普及的是游戏和脱离个体实际经济能力承受力的消费主义。除此而外,技术对人的异化风险不断加大:从传统的机械复制,把信息时代的熵增定律,从单向度的存在向碎片化的存在;从符号结构主义人的抽象建构,到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欲望背后“主体”的消解、涓失,背后是新自由主义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实现文化殖民的冲动。但让人感到隐忧的是,除一些综合性层次较高的公办大学而外,其他大学尤其是一些高职和应用型的民办高校,对此缺乏正面介绍批判相关思潮的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也几乎没有。而开设传统的人文素质教学课程缺乏对当前形势把握和分析,存在很大的时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相关教师和辅导员鉴别、批判相关理论,主导引导学生的能力也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些校园活动任由学生简单模仿网络热门综艺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对其进行内容重构,发挥其正面价值引导的能力。
(二)重点关注各类具有商业目的的学生服务团体渗透校园
学校,作为具有大量学生存在的社会团体,也带来了很多的商业机会,因此,在校园中就有一系列的学生服务商业团体。以创新创业为例,不可否认创新创业一定会涉及到商业市场,但校园创新创业一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它一定是建立了学生能力和相关素质培养的目的之上,不能也不应该将商业效益放在过于突出的位置。不论是孵化园还是创业街,这样的平台和出口都是为了帮助让我们更好的做好创新创业的教育。又如学生在校勤工助学。引入资源、扩充岗位,延伸校企合作平台,这些做法都无可厚非。但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全程引导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其养成勤劳苦干良好作风,应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改变目前一些学校将这些带有商业性的活动简单视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缺乏干预引导的观点和做法。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在服务、引导和培养学生上,应关注媒体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主动出击,扩大网络思政影响的同时,强化校园媒体建设,在引导网络自媒体的同时,维护和保障、均衡发展的传统媒体,扩展校园理性公共空间。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坚持“融媒体”发展,以平台支持、强化输出、个性引导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具体落实,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同时,在内容创新上,要直面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良思潮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要增强师生对这些思潮的主动鉴别的能力,将批判性和建设性实现有机统一。思政工作者要坚守征地,主动出击,做到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有破有立,不断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增强理论素养,提升运用相关技术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本领,“守正创新”不断开拓高校思政和学生工作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郑江华.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19(1):100
[2]郑元勋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1
[3]郑江华.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19(1):100
基金项目:本成果是四川省教育厅 2019 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高校辅导员专项)阶段成果,项目名称为“三全”模式下辅导员“个性 化”服务与学生“三自”教育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CJSFZ19-56)。
作者简介:郑江华(1979—),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刘翠(1982—),汉族,女,山东高唐人,副教授,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