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体育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立定跳远课例进行评析,其中聚焦“项目特征”观察视域,对课堂观察的要素进行提炼,并制订对应的观察量表,实施观察记录。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对本节课在项目特征方面的教学效益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项目特征;课堂观察;制订;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9-0022-04
根据研究主题,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了4个观察视域(教材三个一、讲需多练、其余5个点、项目特征),聚焦了若干个观察视点,其中项目特征观察小组共设计了3张观察量表。参与课堂观察的有18人(共19人参与活动),分成4个小组,带着预先制订的观察量表,并辅以录像机、录音机、心率测试仪、秒表等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出相应的推断。另外,对于观察的样本在课前进行了调查与交流,课后也进行了相应回访。参与者以合作体的形式介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群体。通过对课堂运行状况的记录、分析、推论、建议和研究,让听评课从经验判断,走向有理可依、有据可靠的听评课方式,进而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听评课模式有助于体育教师针对目前听评课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到一条依托证据的教研探索之路。
一、立定跳远项目特征分析
立定跳远项目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根本屬性。从立定跳远的身体姿势来看,身体采用原地双脚起跳的方式,通过身体的“屈伸、腾跃”,尽可能远地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从立定跳远的动作轨迹来看,预摆表现出先伸(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动)后屈(屈膝后摆),腾空落地表现为再伸(腾空两臂前伸、小腿前伸)再屈(落地缓冲)的运动轨迹;从立定跳远的动作时间来看,表现为对静止状态的摆脱;从立定跳远的速度、力量以及节奏来看,表现为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是:为摆脱静止状态,取得最大远度而进行的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的单一动作技术。因此,对于动作本身的结构、顺序、动作时机以及动作本身的速度、幅度、力度是把握项目特征而展开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更是对“教什么”的回答。在“教什么”得以确认的前提下,使得“用什么教”具有了更大的余地,以及“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课程体系的相互呼应。根据以上特征分析出,我们不妨将其继续分解为:“如何才能更好的摆脱静止状态?”“如何才能跳得更远?”“如何发展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力?”“如何以腿部爆发性的练习发展体能?”等等可以教授的“内容”。比如教授“如何更好地摆脱静止状态”,教师都会教授预摆的动作技术。预摆表现出先伸(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动)后屈(屈膝后摆)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可作出如下推测:预摆除了增加做功距离(增加幅度),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唤醒沉睡的可以参与做功的肌群(充分伸展),这些肌群在预摆的时候没有充分被唤醒,则必然在做功过程中依然是沉睡状态。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是否能够做到预摆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时机准、伸展充分等外显的行为表现就成为反映项目特征内核的观察对象。
二、项目特征视域下,对立定跳远课例实施观察的量表制订与使用
(一)观察量表的预先制订
基于以上认识,以立定跳远的特征为课堂观察视域,选择了以下3个视角进行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根据以上观察视角,聚焦了几个观察点,制订了观察量表(表1)。
之所以选择教师教学行为表现、学生学习行为表现、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这三个方面为观察视角,是因为教学得以发生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例,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认知是可以通过其外显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的。比如,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专门性讲解以及相关动作示范是否准确?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发现以及解决的方法是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练习方法的提示是否有效?教师的文本设计是否反映出教师对于该项目特征的理解?教师针对项目特征方面给予学生的评价情况是否切合且促进学生学业的后续发展?这些观察视点的选择有利于收集关键的证据并作出对应的推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同样如此(本文不再赘述),而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实际上就是对立定跳远(项目)动作本身的结构、顺序、动作时机以及动作本身的速度、幅度、力度等相关要素的把握,这些要素在身体练习中的具体显现就成为课堂观察需要聚焦的观察点。
(二)观察细化辅助表
在多次观察过程中,为了使观察更加实用,让观察更好地为教学所用,进而对观察内容作了进一步细化,使得观察者更便于信息的收集。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量表可以补充记录辅表(表2)。
(三)观察数据的收集整理
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联盟初中组第三届研讨活动中,结合初中体育中考项目的教学策略进行研讨,我们观察小组针对温岭来玮杰老师执教的一节展示课“跳跃:多种形式的立定跳远练习方法”进行评析。在课堂观察中,以小组分工合作(每名观察者负责一个观察量表)的形式进行了观察数据的收集(表3)。
三、基于数据收集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表1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教师对立定跳远项目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和各种组合动作强调收腹举腿的要领,达到追求远度的目的,以及发展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动作技术,并以腿部爆发性的练习组合发展学生体能;开始部分的准备活动中有向上向下的摆臂加起跳动作,但在基本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未强调摆臂在收腹动作中的协调配合作用,以致不能很好地摆脱静止状态,导致部分学生预摆幅度小、伸展不充分、收腹不到位,说明教师在立定跳远项目特征的把握上存在着“自知”,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缺少必要的引导。
2.根据表1“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学生对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认识不够全面,能认识到要站好,从静止开始起跳,要腰部发力跳,但不能说出本课的重点,更没有用身体表现出“起跳后收腹举腿”这一学习重点;课中有多种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方式,学生的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而且学会课后自我锻炼的方法;学生在跳跃练习的某些环节积极性不高,教师未能及时发现此类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根据表1中“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通过随机样本的观察,被观察对象除了动作时机把握无较大偏差以外,其他视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未知领域,被观察对象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不知该怎么样做才能感知到该项目的特征所在。由于观察样本的随机性、单一性等操作限制,被抽取的观察对象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而恰恰是这个随机的样本,也反映出执教教师对于该个体在项目特征方面的学习质效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二)建议
1.教师对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在认识上是清晰的,建议对于如何更有利摆脱静止状态的练习方法多加强调,并与收腹举腿的练习配合起来实施教学。
2.被观察的样本对象对于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缺乏必要的身体感知,建议在单元体系中进一步强化练习并适时引导。
3.教师基本上能够根据项目特征实施教学,但对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建议适当调整身体练习的运动条件或运动课题或动作技术,以兼顾个体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J].体育学刊,2014(3):1-7.
[2]王水泉,贾齐.试论构成体育教学单元的几个维度[J].体育与科学,2003(5):74-75.
关键词:项目特征;课堂观察;制订;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9-0022-04
根据研究主题,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了4个观察视域(教材三个一、讲需多练、其余5个点、项目特征),聚焦了若干个观察视点,其中项目特征观察小组共设计了3张观察量表。参与课堂观察的有18人(共19人参与活动),分成4个小组,带着预先制订的观察量表,并辅以录像机、录音机、心率测试仪、秒表等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出相应的推断。另外,对于观察的样本在课前进行了调查与交流,课后也进行了相应回访。参与者以合作体的形式介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群体。通过对课堂运行状况的记录、分析、推论、建议和研究,让听评课从经验判断,走向有理可依、有据可靠的听评课方式,进而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听评课模式有助于体育教师针对目前听评课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到一条依托证据的教研探索之路。
一、立定跳远项目特征分析
立定跳远项目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根本屬性。从立定跳远的身体姿势来看,身体采用原地双脚起跳的方式,通过身体的“屈伸、腾跃”,尽可能远地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从立定跳远的动作轨迹来看,预摆表现出先伸(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动)后屈(屈膝后摆),腾空落地表现为再伸(腾空两臂前伸、小腿前伸)再屈(落地缓冲)的运动轨迹;从立定跳远的动作时间来看,表现为对静止状态的摆脱;从立定跳远的速度、力量以及节奏来看,表现为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是:为摆脱静止状态,取得最大远度而进行的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的单一动作技术。因此,对于动作本身的结构、顺序、动作时机以及动作本身的速度、幅度、力度是把握项目特征而展开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更是对“教什么”的回答。在“教什么”得以确认的前提下,使得“用什么教”具有了更大的余地,以及“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课程体系的相互呼应。根据以上特征分析出,我们不妨将其继续分解为:“如何才能更好的摆脱静止状态?”“如何才能跳得更远?”“如何发展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力?”“如何以腿部爆发性的练习发展体能?”等等可以教授的“内容”。比如教授“如何更好地摆脱静止状态”,教师都会教授预摆的动作技术。预摆表现出先伸(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动)后屈(屈膝后摆)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可作出如下推测:预摆除了增加做功距离(增加幅度),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唤醒沉睡的可以参与做功的肌群(充分伸展),这些肌群在预摆的时候没有充分被唤醒,则必然在做功过程中依然是沉睡状态。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是否能够做到预摆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时机准、伸展充分等外显的行为表现就成为反映项目特征内核的观察对象。
二、项目特征视域下,对立定跳远课例实施观察的量表制订与使用
(一)观察量表的预先制订
基于以上认识,以立定跳远的特征为课堂观察视域,选择了以下3个视角进行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根据以上观察视角,聚焦了几个观察点,制订了观察量表(表1)。
之所以选择教师教学行为表现、学生学习行为表现、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这三个方面为观察视角,是因为教学得以发生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例,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认知是可以通过其外显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的。比如,教师对于项目特征的专门性讲解以及相关动作示范是否准确?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发现以及解决的方法是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练习方法的提示是否有效?教师的文本设计是否反映出教师对于该项目特征的理解?教师针对项目特征方面给予学生的评价情况是否切合且促进学生学业的后续发展?这些观察视点的选择有利于收集关键的证据并作出对应的推论。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同样如此(本文不再赘述),而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实际上就是对立定跳远(项目)动作本身的结构、顺序、动作时机以及动作本身的速度、幅度、力度等相关要素的把握,这些要素在身体练习中的具体显现就成为课堂观察需要聚焦的观察点。
(二)观察细化辅助表
在多次观察过程中,为了使观察更加实用,让观察更好地为教学所用,进而对观察内容作了进一步细化,使得观察者更便于信息的收集。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量表可以补充记录辅表(表2)。
(三)观察数据的收集整理
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联盟初中组第三届研讨活动中,结合初中体育中考项目的教学策略进行研讨,我们观察小组针对温岭来玮杰老师执教的一节展示课“跳跃:多种形式的立定跳远练习方法”进行评析。在课堂观察中,以小组分工合作(每名观察者负责一个观察量表)的形式进行了观察数据的收集(表3)。
三、基于数据收集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表1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教师对立定跳远项目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和各种组合动作强调收腹举腿的要领,达到追求远度的目的,以及发展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动作技术,并以腿部爆发性的练习组合发展学生体能;开始部分的准备活动中有向上向下的摆臂加起跳动作,但在基本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未强调摆臂在收腹动作中的协调配合作用,以致不能很好地摆脱静止状态,导致部分学生预摆幅度小、伸展不充分、收腹不到位,说明教师在立定跳远项目特征的把握上存在着“自知”,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缺少必要的引导。
2.根据表1“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学生对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认识不够全面,能认识到要站好,从静止开始起跳,要腰部发力跳,但不能说出本课的重点,更没有用身体表现出“起跳后收腹举腿”这一学习重点;课中有多种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方式,学生的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而且学会课后自我锻炼的方法;学生在跳跃练习的某些环节积极性不高,教师未能及时发现此类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根据表1中“项目特征的知识性呈现”的观察证据或数据,观察小组作出如下的结论:通过随机样本的观察,被观察对象除了动作时机把握无较大偏差以外,其他视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未知领域,被观察对象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不知该怎么样做才能感知到该项目的特征所在。由于观察样本的随机性、单一性等操作限制,被抽取的观察对象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而恰恰是这个随机的样本,也反映出执教教师对于该个体在项目特征方面的学习质效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二)建议
1.教师对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在认识上是清晰的,建议对于如何更有利摆脱静止状态的练习方法多加强调,并与收腹举腿的练习配合起来实施教学。
2.被观察的样本对象对于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缺乏必要的身体感知,建议在单元体系中进一步强化练习并适时引导。
3.教师基本上能够根据项目特征实施教学,但对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建议适当调整身体练习的运动条件或运动课题或动作技术,以兼顾个体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J].体育学刊,2014(3):1-7.
[2]王水泉,贾齐.试论构成体育教学单元的几个维度[J].体育与科学,2003(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