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坚守33年,只为那抹绿意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bour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开了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让地球变绿的最大功臣,便是中国。权威杂志《自然》指出,中国是增加绿植的主力。中国在全球绿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其中一个答案是:改变了一整片沙漠!在毛乌素沙漠上, “中国最牛治沙人”殷玉珍坚守33年,将这片沙漠变成了卫星云图上令人惊艳的一抹绿意。

新婚夜,风在号,新娘在哭


  “治沙造林光靠政府大投资、大建设不行,必须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每次参会,殷玉珍就呼吁全社会大力弘扬林业文化、推动林区发展转型。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内蒙两省交界处,曾经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市大小。1985年,殷玉珍嫁到这片不毛之地,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的白万祥结为夫妇。这里没有路,没有电,抬头是沙,低头也是沙。方圆十几里只有一户人家和一棵树。那棵树还是白万祥和父亲一起种下的。
  新婚之夜,风刮得令人心烦意乱。他们的“新房”是一个大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木棍做横梁,上面铺了些树枝、蒿草,糊了层泥。一夜大风,地窨子几乎被埋住,门打不开,小两口挖了半天沙才爬了出来。
  殷玉珍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她准备离开。她流着眼泪在前面走,老实巴交的丈夫跟在后面哭,再后面是眼巴巴瞅着的公公婆婆。丈夫家的那条小狗也追上来,围着她咬裤脚。最后,她迈不动脚步了,和丈夫抱头痛哭,哭完抹把脸,说一声“回哇”,又回到了那间地窨子。
  殷玉珍好强,即使穷,也要把小土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她望着门前的黄沙就想:哪儿的黄沙不埋人呢?这辈子就让沙子欺负着?

不甘心,宁可累死,也不能被荒沙欺负死


  一次,殷玉珍去打水,猛然发现井边的一株小杨树泛了绿。那一点点新芽令她心里的火苗一亮,一个念头瞬间被点燃:一棵树能活,这沙窝窝里就能种树。有了树就能挡住沙,挡住沙就能保住家保住地,有了地,就会有春耕秋收。
  1986年春天,20岁的殷玉珍和丈夫用打工挣来的钱购买了600棵树苗,种在房子的周围。殷玉珍每天除了给树浇水,其余大部分时间就呆呆地瞅着这些小树。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小树只活了不到10棵。这中间,殷玉珍病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棵树苗的死都令她沮丧,而幸存的小树苗又给了她微弱的希望。
  别人冷嘲热讽,劝她别再干这无望的事。可殷玉珍咬牙坚持,即使有一棵树能活,就有一线希望。
  那些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在殷玉珍和丈夫的眼中幻化成一片未来的绿洲。夫妻齐心,其利断金,殷玉珍夫妻起早贪黑,两个人像一支队伍。饿了就啃干粮喝冷水,累了就在沙地上歇歇。脚下不知烫出了多少个泡,汗水不知流了多少,铁锹也不知用坏了多少,倔强的殷玉珍只有一个念头:“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
  夫妻俩在一次次被沙“欺负”中总结经验。有一年春天,全家齐上阵,整整干了三个月,栽下5000棵柳树。结果,一场昏天黑地的沙尘暴就把树苗搅翻了个儿。殷玉珍还是不服气,提了铁锹就出门了。她琢磨,怎么才能不让大风把树苗都拔掉,观察风的方向、沙的走向,还是先把周围的沙子都固定住再开始种树?慢慢地,她找出了与沙漠相处的方式。
  苦,她不怕,累,她也不怕,最怕的是一个人在沙漠里的孤独。一天,她在植树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人在沙梁上走动。40多天没见过生人的她,惊喜地扯开嗓子就喊,又跳起来使劲挥手,那人却没有任何回应。她跑去找那个陌生人的脚印,生怕沙子把脚印埋了,用筐把脚印罩上……
  父亲来看殷玉珍,看到女儿瘦得皮包骨头,坚持要带女儿回家。可殷玉珍带着父亲走遍了她的“森林”,描绘着她想要的未来:这里不仅绿树成荫,还会有各种果树、花草,年年有收成,岁岁有花香。父亲看着又黑又瘦的女儿,转过脸去,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流。
  在殷玉珍和丈夫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下,慢慢地,家门口植被增多,沙丘不见了,土壤越来越厚,土地越来越平整,降水也明显增多。殷玉珍和丈夫在住房周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修建苗圃,种植了上百亩瓜果。每年,他家的瓜果可以从5月吃到9月。
  土壤肥沃了,他们每年还种植200多亩小米、绿豆、糜子、蔬菜等,养了500只羊。殷玉珍把土特产统一注册了商标“漠海”,有机小米一斤能卖30多元,拉到旗里就卖光了。她终于实现了春耕秋收的愿望,每年仅杂粮就收入二三十万元,再加上养羊养牛的收入、公益林补贴,农林牧并举,每年收入百万元。
  作业区内近7万亩的明沙都治完了,殷玉珍开始把“百年树种”换为“千年树种”。她在杨树、柳树、榆树、沙枣的间隙补植樟子松、油松、云杉和国槐,在柠条、沙蒿的间隙补植丹参、桃树、樱桃、葡萄,把生态植物换成经济植物。
  1999年,殷玉珍第一次走出毛乌素参加劳模会。她把获得的第一个绶带挂在自家毛驴的脖子上。这些年的苦,只有她和它们知道。

绿起来,33年的坚守,拯救地球


  2016年,殷玉珍和相关企业联系,开始种植玫瑰,筹划着生产玫瑰油、玫瑰化妆品和玫瑰食品。如今,十几亩玫瑰的香气已弥漫在她的绿色庄园里。
  最初,殷玉珍只想活下来,接着想绿起来,然后她又梦想着富起来。担任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林业协会会长后,除了到处为100多个造林大户化缘防火设备,她还把自己种的5000亩林地捐给村里,让村民都能领上公益林补贴,享受林沙产业红利。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她家门口召开,她还被邀做大会演讲。那一刻,殷玉珍让世界看到:咱中國农民不仅能把不毛之地变为茂密林地,还能把绿色庄园变成玫瑰花海。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韩国国家电视台还将她的事迹制作成多语专题片在全球播出。国家为殷玉珍在沙漠中建了一座“玉珍沙漠绿洲生态园”,园中用雕塑记录了殷玉珍一家植树造林的英姿,世界各地的游人、学者慕名而来。
  从哭泣的新嫁娘到治沙女神,33年过去,殷玉珍和丈夫种了50多万棵树,种树面积达7万多亩,在沙漠里重建了一个家园。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村镇西面的丁字街口是个繁华之處,云集了不少生意人。人们无论从什么方向路过,都会看到一个戴着彩色围巾的中年女子,注视着面前煤球炉上烤得微红的铁板。一块面团被她右手不停地甩动,灵活地往铁板上轻轻一捺,一袭雾状的热气“咝”地腾起,接着左手迅捷地掀起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如此快而有序的反复动作之下,一叠叠春卷皮就流向了街巷深处居民家的餐桌。  不必做广告,三轮车箱木板上的“彩云春卷皮”几个字已经把摊主的名
期刊
《味的人》  邱伟杰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浙江方言里,不管你做什么,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味否?”这里的“味”读作“Fi”(四声)。问味否,就是问你快乐吗,舒服否。本书通过对人生各个阶段、各种处境的体验化描述、分析,主张不同性情的个体都有不同幸福的滋味。《懂你》  陈果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本书致力于探索和发现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作为复旦大学思想道德课老师,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突破此心与彼心之
期刊
最近在读刘心武散文作品《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当看到“世事如草,枯了又绿”时,当年我和他一起乘车,游扬州、玩镇江的情景又在脑海里鲜活地绿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要创作一套《世界历史名人画传丛书》,因此结识了刘心武,我和他一起在扬州瘦西湖边漫步,一起登上小山的大明寺和鉴真和尚纪念馆,我们一起在镇江焦山参观历史遗迹,一起在金山寺听著名法师落山老和尚讲法。  虽说相处生活在一起,只短短两天,可刘心武
期刊
清代袁枚言:“闺秀能文,终竟出于大家。”在“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时代,女性的成就大多取决于家庭的影响。正因为有开明的父母,石美玉不仅成为当地第一位不裹脚的女孩,还顺利进入江西九江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在学校,伶俐又好学的石美玉深得校长、美国卫理公会来华宣教士昊格珠的喜爱。1880年,昊格珠带着7岁的石美玉一同返美。到美国后,石美玉潜心向学,10年时间里,先后掌握了英、德、日等多国语言。中学时,她对
期刊
初识,相见不欢  “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静霞”,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盛静霞的诗词造诣深得老师汪旭初的称赞。日寇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时,她以笔为武器,创作了《抗战组诗》,引发众多关注。  1940年,盛静霞留校任教,她清丽出尘,才情过人,倾慕者众。老师钱子厚调离中央大学时问她:“你到底要找怎样的人,把条件告诉我,我到天涯海角替你找去!”“一是要能写诗词,能和我唱和;二是要未结过婚的;三是江浙人。”盛静
期刊
有读者问我:什么样的婚姻才算好婚姻?  按照常理来说,好婚姻应该是关系和谐,少吵架,但我一个朋友,两口子都脾气急,嗓门大,交流都跟吵架似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了几十年也没吵散伙,感情还越吵越结实。没结婚时看着这样的关系觉得生不如死,结婚多年后才明白,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有些人认为好婚姻应该过得有情趣,充满仪式感。有些人很务实,不讲究礼物和仪式,看着存款数目越来越多,心里就美滋滋的——
期刊
各种花卉入住家里的缘由不一,杜鹃开起花来疯了似的,像西天的霞落于阳台;累累的金桔象征着吉祥和好运;绿萝相当于空气净化器。只有一种植物例外,为舌尖上的味蕾而来——穿心莲。  在油腻的大鱼大肉前,凉拌穿心莲清新悦目。绿绿的叶子,酸甜的味道须臾间便抓住人们越来越刁钻的味蕾。见我喜欢,朋友把她家的穿心莲掐下几根茎给我,泡在水里,待长出根须,移至花盆。  有些花移植后总会蔫一阵子,缓一缓,才能适应新居。穿心
期刊
朱利伟第一次拍下地铁上的读书人,是在2018年2月。那天,她刚上地铁,发现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在看书:“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名真好玩!”她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有趣作品,很想问问对方这本书好不好看,但没好意思开口。  一车厢的人几乎都在低头看手机,只有这名年轻人沉浸在书中。“这画面太美好了!”身为北京一家出版社编辑的朱利伟被眼前的场景感动,拿起手机拍下照片。  不久后的一个早晨,朱利伟好不
期刊
在中国,婆媳关系的处理历来有挑战性。  试想,两个年龄、背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不相同的女人,在同一个家庭里确立各自的位置和价值,碰撞在所难免。  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大背景,这个问题更显复杂。  “孝”文化在中国自成体系。自元代成书,数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用于教化百姓的《二十四孝》,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讲孝顺母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虽与妻子唐琬情深意切,但因为母亲不喜欢唐琬,只得休妻,遂留下千古诗篇
期刊
今年是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第四年。在过去的三年,她一直被节目组和观众看好,被视为最有潜力夺冠的选手。虽然屡失冠军,但并未影响她对古诗词的喜爱。于她而言,能以一己之力,让更多人体悟到诗词之美,就是世间美事。读诗虽晚,美感从未打折  陈更1992年生于陜西咸阳,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在读博士。作为参赛四季、14次上台打擂的老选手,她给观众们留下了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