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红霞(1980—),女,主管技师,主要是从事输血技术工作。
摘要: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关键词:血站信息系统差错防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7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89-01
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1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血液安全实现从献血登记、初筛、成分分离、血液检验、信息查询、和出库核查等一系列流程的信息化,并界定各流程之间相互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血液制品的合格性检查贯穿采供血全过程,随时发现血液制品合格性是否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后可及时进行预报废处理,防止继续流转到下一个环节,防止血液的非预期发放和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库血液的安全性。
1.1献血过程的差错控制。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实现了移动采血系统的实时联网,各个采血车和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对采血间隔期和违规献血的控制效力增强。同时,可利用身份证识读器对每位献血者直接进行身份证扫描,防范冒名顶替或工作人员疏忽造成核实献血者身份错误。献血者信息录入环节实行两遍录入核对,两遍录入一致的情况下可登记,不一致时提示再次检查,防范献血者信息录入错误造成的差错。
1.2建立血液制备审核组件,检查制备遗漏,减少差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采用“制备树检索”技术,实现血液制品的自动审核和血液制品数量的准确性核对。根据系统定义,可知一种原料制品做出哪些制品,对每份血液在制备时的指定工艺路线进行审核,检查原料和成品关系是否正确,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核对血袋数量品种是否正确,可有效避免成份制备贴签和录入错误。
1.3检验结论的发布。血液的检测是保证血液安全和质量的核心环节,每个血液检测项目将对血液的合格性,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下次献血的间隔期产生影响。检验结果发布时,利用智能化历史回溯对比功能及时地跟踪历史记录,自动核对过往检测记录,确认本次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避免录入和修改时的人为差错,避免冒名顶替等行为和历史数据差错造成数据不一致产生的隐患,出现异常时,可第一时间打印结果,不轻易否定原始检测结果,为分析查找原因提供依据。
1.4成品出库过程中的血液质量验证。血袋成品化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血液合格性检查,包括各种血液成品化规则,以及影响血液合格性的各种环节,采血信息录入不完整、体检信息有误、献血过程异常、有晕针反应等一些情况,系统都会提示过程异常,提醒工作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检查,详细查找工作过程的疏漏,解决异常后方能将血袋成品化,以免给献血者再次献血和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对于血液已经经过了成品检查进入成品库后,发现的疑问血液也可以进行控制,成品库血液发生检验结论变更时,系统将自动控制成品库中的对应的血液制品,禁止其发放。例如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后做成冰冻血小板检验结论合格置入成品库,如果一个月后再次献血时其检验结论中有不合格项将会影响其第一次所献血小板的发放。这样就提醒工作人员再次核查两次献血者身份的一致性,及检验结论的正确性。解决异常后方能发放。
2信息修改的控制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2.1差错管理实行安全管理员制度,权责分明。系统管理员为每位操作员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明确权责,防止非授权接触,杜绝信息的篡改、丢失、缺损及破坏现象,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系统规定具有修改权限的相关岗位职能的工作人员在系统规定范围、规定时间内进行数据修改,对所有发生的数据变更,各种异常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同时对授权操作者进行记录,便于追溯。仅有查询操作功能权限的工作人员发现录入数据有误,需报告具有修改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修改。例如,献血者关键信息身份证号码的修改,需核对献血者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年龄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相关科室审核方能由有修改权限的人修改。
2.2血袋的流转控制,有效杜绝信息的随意篡改、丢失。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自动核查各部门的交接,同时对血袋在机构的物流时时监控,随时可以查看血袋目前状态及流转状态,同时对血液流转全过程质量监控,对每个流动环节进行安全规则审核,控制不符合规则的信息变更,一旦血液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信息修改需提交质控审核,一方面提示工作人员重新审核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对工作疏漏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另外防范信息的随意修改。
2.3工作过程发现错误,及时进行血袋锁定。由于质量管理的需要可随时锁定血袋。对于献血者回告受理或库存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血袋如冷抗体,破袋,颜色异常疑似细菌污染等成品库血液可得到有效控制,系统锁定后,不得出库。必须经特定工作人员解除锁定后才能进行正常出库或其它操作,有效防止了工作人员口头或工作日志交接班遗漏造成的工作隐患。
2.4信息系统提示异常的解决。信息系统常会提示采供血过程的一些异常情况。有效的解决异常问题,分析异常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起到预防差错的作用。本站使用信息系统三年多来,最常见的异常提示是血型与以往或初筛不一致,此类提示常隐藏有几种错误:初筛血型错误、排管错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亚型等。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发布检验结论时发现提示,将此类问题提交质控科,质控科组织相关科室对本批(一般为同一天同一采血点)血液重新回顾检查,从体检初筛登记到采血排管贴签和献血登记表格内容、成分制备等,一一审核后,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并予以解决。其中最常见的是血型初筛错误。最严重的情况是血型与以往检测血型不一致,一种情况为排错样管,即A与B两献血者采血留取样本时发生交叉错误,而导致A献血者或B献血者检测血型与以往献血时历史记录血型不同。第二种情况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在血站没有实行实名制献血之前,有献血者身份证录入错误的情况,而且据当地公安机关证实二代身份证升级后有部分身份证号重复现象。因献血者录入环节没有仔细核对,而将献血者误认为名字或身份证相似而血型不同的另一人,检验结论发布时系统再次提示同一人两次献血血型不同。
尽管使用信息系统后对部分差错事故起到了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但也不是万能的,如献血者身份核对、血型不同的排错样管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发现,而同型血的排错样管却是信息系统的功能所不能企及的,其后患是任何一个血站工作者所深深明白的。
3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信息系统,规范操作、仔细核对,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工作人员应熟悉业务流程,熟练操作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充分有效衔接,并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信息系统特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我们每天对上百名献血者进行体检、化验、采血、以及血液出入库等工作,是一环套一环的连续作业线。每天的工作是集中性的,重复性的。信息处理量大,工作强度高,所以充分利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降低工作量,减少人为差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信息系统各模块中每日工作后的汇总核对,不仅是对当天工作的简单总结,也是再次检查疏漏的机会。《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也更详细明确的要求了献血者登记、成分制备、检验、隔离和放行等环节如何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防范差错,给我们平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只要有人为操作的地方就会有错误隐患,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血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当然也不能太依赖信息系统,差错的防范首先还是要靠人在工作中的细致认真。加强责任心教育,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强化工作现场管理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核对过程等都是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措施。借助于血站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将差错几率降到最低,从而保障血液安全,提升血液质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2-06-01
摘要: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关键词:血站信息系统差错防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7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89-01
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1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血液安全实现从献血登记、初筛、成分分离、血液检验、信息查询、和出库核查等一系列流程的信息化,并界定各流程之间相互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血液制品的合格性检查贯穿采供血全过程,随时发现血液制品合格性是否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后可及时进行预报废处理,防止继续流转到下一个环节,防止血液的非预期发放和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库血液的安全性。
1.1献血过程的差错控制。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实现了移动采血系统的实时联网,各个采血车和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对采血间隔期和违规献血的控制效力增强。同时,可利用身份证识读器对每位献血者直接进行身份证扫描,防范冒名顶替或工作人员疏忽造成核实献血者身份错误。献血者信息录入环节实行两遍录入核对,两遍录入一致的情况下可登记,不一致时提示再次检查,防范献血者信息录入错误造成的差错。
1.2建立血液制备审核组件,检查制备遗漏,减少差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采用“制备树检索”技术,实现血液制品的自动审核和血液制品数量的准确性核对。根据系统定义,可知一种原料制品做出哪些制品,对每份血液在制备时的指定工艺路线进行审核,检查原料和成品关系是否正确,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核对血袋数量品种是否正确,可有效避免成份制备贴签和录入错误。
1.3检验结论的发布。血液的检测是保证血液安全和质量的核心环节,每个血液检测项目将对血液的合格性,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下次献血的间隔期产生影响。检验结果发布时,利用智能化历史回溯对比功能及时地跟踪历史记录,自动核对过往检测记录,确认本次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避免录入和修改时的人为差错,避免冒名顶替等行为和历史数据差错造成数据不一致产生的隐患,出现异常时,可第一时间打印结果,不轻易否定原始检测结果,为分析查找原因提供依据。
1.4成品出库过程中的血液质量验证。血袋成品化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血液合格性检查,包括各种血液成品化规则,以及影响血液合格性的各种环节,采血信息录入不完整、体检信息有误、献血过程异常、有晕针反应等一些情况,系统都会提示过程异常,提醒工作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检查,详细查找工作过程的疏漏,解决异常后方能将血袋成品化,以免给献血者再次献血和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对于血液已经经过了成品检查进入成品库后,发现的疑问血液也可以进行控制,成品库血液发生检验结论变更时,系统将自动控制成品库中的对应的血液制品,禁止其发放。例如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后做成冰冻血小板检验结论合格置入成品库,如果一个月后再次献血时其检验结论中有不合格项将会影响其第一次所献血小板的发放。这样就提醒工作人员再次核查两次献血者身份的一致性,及检验结论的正确性。解决异常后方能发放。
2信息修改的控制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2.1差错管理实行安全管理员制度,权责分明。系统管理员为每位操作员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明确权责,防止非授权接触,杜绝信息的篡改、丢失、缺损及破坏现象,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系统规定具有修改权限的相关岗位职能的工作人员在系统规定范围、规定时间内进行数据修改,对所有发生的数据变更,各种异常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同时对授权操作者进行记录,便于追溯。仅有查询操作功能权限的工作人员发现录入数据有误,需报告具有修改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修改。例如,献血者关键信息身份证号码的修改,需核对献血者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年龄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相关科室审核方能由有修改权限的人修改。
2.2血袋的流转控制,有效杜绝信息的随意篡改、丢失。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自动核查各部门的交接,同时对血袋在机构的物流时时监控,随时可以查看血袋目前状态及流转状态,同时对血液流转全过程质量监控,对每个流动环节进行安全规则审核,控制不符合规则的信息变更,一旦血液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信息修改需提交质控审核,一方面提示工作人员重新审核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对工作疏漏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另外防范信息的随意修改。
2.3工作过程发现错误,及时进行血袋锁定。由于质量管理的需要可随时锁定血袋。对于献血者回告受理或库存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血袋如冷抗体,破袋,颜色异常疑似细菌污染等成品库血液可得到有效控制,系统锁定后,不得出库。必须经特定工作人员解除锁定后才能进行正常出库或其它操作,有效防止了工作人员口头或工作日志交接班遗漏造成的工作隐患。
2.4信息系统提示异常的解决。信息系统常会提示采供血过程的一些异常情况。有效的解决异常问题,分析异常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起到预防差错的作用。本站使用信息系统三年多来,最常见的异常提示是血型与以往或初筛不一致,此类提示常隐藏有几种错误:初筛血型错误、排管错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亚型等。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发布检验结论时发现提示,将此类问题提交质控科,质控科组织相关科室对本批(一般为同一天同一采血点)血液重新回顾检查,从体检初筛登记到采血排管贴签和献血登记表格内容、成分制备等,一一审核后,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并予以解决。其中最常见的是血型初筛错误。最严重的情况是血型与以往检测血型不一致,一种情况为排错样管,即A与B两献血者采血留取样本时发生交叉错误,而导致A献血者或B献血者检测血型与以往献血时历史记录血型不同。第二种情况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在血站没有实行实名制献血之前,有献血者身份证录入错误的情况,而且据当地公安机关证实二代身份证升级后有部分身份证号重复现象。因献血者录入环节没有仔细核对,而将献血者误认为名字或身份证相似而血型不同的另一人,检验结论发布时系统再次提示同一人两次献血血型不同。
尽管使用信息系统后对部分差错事故起到了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但也不是万能的,如献血者身份核对、血型不同的排错样管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发现,而同型血的排错样管却是信息系统的功能所不能企及的,其后患是任何一个血站工作者所深深明白的。
3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信息系统,规范操作、仔细核对,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工作人员应熟悉业务流程,熟练操作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充分有效衔接,并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信息系统特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我们每天对上百名献血者进行体检、化验、采血、以及血液出入库等工作,是一环套一环的连续作业线。每天的工作是集中性的,重复性的。信息处理量大,工作强度高,所以充分利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降低工作量,减少人为差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信息系统各模块中每日工作后的汇总核对,不仅是对当天工作的简单总结,也是再次检查疏漏的机会。《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也更详细明确的要求了献血者登记、成分制备、检验、隔离和放行等环节如何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防范差错,给我们平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只要有人为操作的地方就会有错误隐患,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血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当然也不能太依赖信息系统,差错的防范首先还是要靠人在工作中的细致认真。加强责任心教育,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强化工作现场管理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核对过程等都是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措施。借助于血站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将差错几率降到最低,从而保障血液安全,提升血液质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