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以不变的心态,变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对待我的生活。
  关键词:思考;切磋;琢磨
  积的变化规律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相关链接,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发现、总结、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重要环节。导入环节通过两组口算直接导入。探究新知环节以两组口算算式为例,通过观察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发现规律,再猜想、验证、归纳。巩固提升环节,设计了基本、变式和拓展三组练习。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适当教学设计,成功地完成了两个预期目标:一是孩子们自己去观察两组乘法算式,经历了观察、交流、归纳总结,自我探索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验证。二是进行有层次的练习,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空间观念。尤其是在最后一个题中,在一连串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的题目中,不断的认知冲突中,群情激昂的气氛中,孩子们通过想象、直观演示找到了面积变化的规律,通过数形结合将积的变化规律和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结合,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1)新授部分的设计简单了,没有让孩子在更多的认知冲突中去探索和研究。(2)在练习题第三题第一小问题(长方形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中,没有让孩子完全独立的去解决,不能完全放手给孩子们。(3)我对孩子们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不能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评价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将近两周的磨课过程中,我有很多感触,收获颇丰。
  第一,想要做一名好教师,备好课是根本。这个备课可不是简单地写一篇教案就可以,而是要钻研教材和教参,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同时还要备好学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适时地放手和恰当的引导。
  最初的设计中,我将积的变化规律分为乘和除两个规律来研究。引领孩子们研究完第一组算式找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再研究除,最后把两个规律合为一个,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开始觉得很顺,但随着试讲,越来越觉得引领得太重,让孩子沿着我规定好的路线顺利地走下去,明显不利于孩子观察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于是我又一遍遍地看教参、查资料,确定了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来对待和研究,这才对这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更准确的认知。随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两组算式,寻找异同点,再通过具体观察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自主寻找规律,并交流、归纳、总结、验证。
  第二,要坚持不断地去思考、去切磋、去琢磨课程,要保持一直学习。
  前几年教学四五年级时,学生遇到各种平面图形边长发生变化时图形的周长怎么变、面积怎么变,立体图形棱长变化时,表面积怎么变、体积怎么变的题目经常出错,那时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了对本节课的研究。
  数形结合一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数学思想,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以直观的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所以我最初设计了在发现和确认了积的变化规律之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去寻找积的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环节:结合乘法的意义用点子图来解释(如图1)。
  通过试讲,我发现不利于學生对规律的理解,于是又不断地思考、修改、琢磨,设计了借助长方形面积来展示(如图2)。通过带领孩子们一起想象长方形变化后的样子,让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后,再直观演示长方形扩大和缩小的过程,符合学生的直观感受为主的认知特点,又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规律。
  在试讲中,由于我对时间的分配和掌控能力不够,在探究出规律后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展示,故而把这部分设计忍痛放弃,放到最后一个练习中去解决,成为一个遗憾。
  在最后一个课后练习题
  中,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长方形变化的题目(如图3),带领学生想象、课件直观演示,紧接着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面积”,回归积的变化。其中长乘2、宽乘5时能在面积乘7(2 5)和乘10(2×5)两种观点的认知冲突中去探索。在不断地想象、直观演示和回归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将图形变化的空间观念和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以后解决更多平面图形甚至立体图形的边棱变化引起面积体积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再讲这节课,我会更好地把握对时间的分配,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发现和归纳出规律后结合长方形长宽变化来进一步揭示积的变化规律,将最后一个练习作为拓展直接出示长宽都发生变化时面积的变化问题。
  参考文献:
  汪渭芳.“数形结合”天地宽[J].小学教学参考,2010(17).
其他文献
我1999年参加工作,最先在直属学校当科任,2003年调入农村小学当班主任,2009年又重新回到直属小学,接下来我把我的成长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关爱学生,是我的天职  2003年8月,我由新北小学调入六台小学。第一次走进农村小学,第一感觉就是“破”,学校的环境和设施远不如直属小学,冬天还要生炉子。27岁的我在这里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当班主任的生涯。我发誓一定要干出点成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摘 要: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统计学进行了解读:“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推断数据产生的背景,即便是同样的数据,也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推断方法,给出不同的推断结果。”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准确定位目标来构建真实、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核心目标;准确定位;真实课堂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授统计和概率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相关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他们的
摘 要:童话、寓言和神话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它通过夸张和想象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童话、寓言和神话的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高品位的審美情操,而且还能促进小学生自我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中段;童话;寓言;神话;教学对策   小学教材中的童话、寓言和神话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但是低段故事类文本的过渡,而且是通向高段
摘 要: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而且结合得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在小学的教学工作中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针对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分析了其意义、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意义;应用  在当今的小学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与各学科实现了有效整合,给小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效促进小
摘 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计算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核心;掌握计算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根本途径;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细细品味,教育就像农业,种庄稼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生长周期,而不像工业那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看到产品。教育孩子,就得像种庄稼,勤浇水,勤施肥,用心栽培,不能心急,更不能拔苗助长。做班主任20余年,我也常常思考:在孩子们心目中,到底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真正的好班主任?我们到底要怎样去耕耘好这“一亩三分地”?它是一块试验田,我们
摘 要:新的教改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去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公正、合理的评价。教师实践中,要从不同方面、角度、特质去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长短处,让他们在自信、快乐地成长。“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科学评价方式对有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学习兴趣;认识自我;主动参与;科学评价;快乐成长  1995年
摘 要:采用和小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既能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能使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特别是把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小学生的智力予以开发,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是顺利实现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此,结合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兴趣  小学数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
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特殊的,它需要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及活动课程实施纲要和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自己独自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训练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根植于实践,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成长发展也要依赖于实践。在2013年以前,
摘 要:小学音乐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育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指的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音乐重点知识,熟练掌握音乐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