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湿版相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技术的发展曾导致传统摄影迅速衰减,淡出人们视野。不过,近些年一些 “ 古老的”摄影方法又开始回潮,湿版摄影就是其中之一。艺术领域里,湿版摄影的回归已在欧美、日本甚至中国催生出各种湿版名摄影俱乐部,有些湿版作品开始在画廊出售,湿版摄影术再度受到大众关注。一般认为,1851~1880年是摄影术的湿版时代,这一结论是以火棉胶的使用为前提。但在火棉胶之前,已经有一种蛋清技术被摄影家应用于风景摄影,这一技术亦属于湿版技术,目前国内一些玩家中就有使用这一技术的。
  湿版火棉胶法的发明者弗里德里克斯科特.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年出生于英国,他34岁做雕塑师的时候,需要事先把准备雕塑的人物先拍摄下来,但他对当时使用的卡罗式照相法的照片效果,尤其是照片细节的粗糙很不满意。这种状况迫使阿切尔开始摸索其他更好的方法。
  阿切尔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在玻璃板上涂上医用火棉胶,干燥后会形成透明的面层,再将玻璃板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形成一层碘化银表层,具有了很好的感光性,这时玻璃板是湿润的,所以名曰“湿版”。在玻璃板干燥前拍照,曝光5至15秒,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显影,最后用氰化钾或大苏打定影,形成玻璃负片(也可用反转冲洗方法直接制成正片)。
  1851年,阿切尔在英国《化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发明的这种“湿版火棉胶法摄影”。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必须在玻璃基板浸入硝酸银溶液后的湿润状态下尽快进行拍照、显影和定影,使得拍摄过程略显局促、紧张。但它的优点是空前的,它拍摄出的照片与采用达盖尔法一样清晰,但成本只有达盖尔法的1/10;它能用负片大量复制像片,但影像清晰度和反差比卡罗法大大提高。它的曝光速度比达盖尔法和卡罗法都快了许多,使人像摄影更加容易、方便。正是由于湿版火棉胶法的种种优越特性,受到摄影者广泛推崇,流行了近30年(1851-1880年),直至1880年才被玻璃干板取代, 在19世纪摄影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遗憾的是,阿切尔先生并未对湿版摄影术这一伟大发明申请专利,因而,当全世界都在免费享用此项技术成果之时,他自己并没有从中获益, 最终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湿版火棉胶照相法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湿版照相机却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按感光材料分类,除了1854年由阿切尔设计,托马斯·奥特威尔制造的阿切尔湿版相机及1864年由法国人儒勒·伯丁设计制造的杜布罗尼湿版相机等少数几种专用于湿版照相的相机外,有很多早期相机可通过更换底片片匣的方式进行银版/湿版、湿版/干板的兼容拍摄。如果按机身材料分类,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如果按调焦方式分类,有固定基座滑箱式、尾板滑箱式和皮腔折叠式多种;如果按照片形式分类,有普通照相机、立体照相机(1852年法国人阿基利·基内首创,画幅120×240毫米);如果按画幅分类,既有6.5×8.5英寸全版的,也有半版、1/4版甚至1英寸画幅的。
  尽管湿版照相机有多种式样,但在19世纪湿版摄影盛行时期,木制滑箱式和木制皮腔式仍是当时最为主要的机种。笔者有幸收藏了两台这类照相机,一台是谢瓦利埃式的尾板式滑箱照相机(可以拍摄湿版),一台是皮腔式湿版照相机。
  提起尾板式滑箱照相机,就不能不提它的发明者谢瓦利埃查尔
  斯·路易斯·谢瓦利埃(Charles Louis Chevalier),法国人,生于1804年,卒于1859年,是巴黎一位著名的光学仪器制造商,一直为摄影术的先驱尼埃普斯和达盖尔提供实验用镜头,他在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三项伟大的贡献:
  1.参与了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的拍摄工作
  1826年,谢瓦利埃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提供光学器材,供尼埃普斯使用感光沥青锡版,在其法国圣.卢德瓦雷纳的家中窗边,经过8个小时曝光拍下了历史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窗外》。
  2.为历史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提供了镜头
  1839年,路易斯·雅克·芒台·达盖尔(Louis Jacques–Mande Daguerre)设计、发明了历史上首台真正意义上的照相机。这台照相机的机身由达盖尔妻子的亲戚,文具商人阿方斯·基卢克斯(Alphonse Giroux)制造,因而史称“基卢克斯”照相机。而这种照相机使用的镜头,就是谢瓦利埃于1829年研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镜头。
  3.设计、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尾板式滑箱照相机
  1841年,“基卢克斯”固定基座滑箱照相机问世两年,鉴于这种照相机体积较大,使用不够灵便,谢瓦利埃研制出一种既能缩小机身体积,又能保持6.5×8.5英寸全版画幅的尾板式滑箱照相机。其方法是,在没有进行拍摄时,可以将照相机基座的后半幅向上折叠90度,使其紧贴在照相机滑箱后组调焦屏外侧,如此一来,使机身的总进深尺寸缩小了2/5左右。
  本人有幸收藏了这样一台尾板式滑箱照相机(图02)。这台相机是1841-1842年间在法国生产的,机身由胡桃木制成,尾板式滑箱结构(图03),金属配件均为黄铜制,机身尺寸:展开时250×250×430毫米(图04),关闭时250×250×190毫米(图05)可拍摄画幅为6.5×8.5英寸(17×22 cm)全版。相机片夹(匣)缺失。镜头为匹兹伐(Petzval)250mm F4.5人像镜头(图06),镜头编号2867,由英国霍恩公司于1841年至1842年制造。这只镜头由黄铜制成,又大又重,侧面有个旋钮用来调焦(图07)。
  几乎与阿切尔发明湿版摄影术的同时,1851年,美国人威廉·路易斯父子将传统的滑箱式照相机的前组与后组用等口径矩形皮腔连接,首创了皮腔式照相机,使照相机的体积大为缩小,并因此取得专利。在此基础上,1856年,英国人查尔斯 ·肯尼又将传统的皮腔改进为皮腔口径逐级由小变大,可以逐层套叠,进一步缩小了照相机的体积,携带照相机出行更为方便,这时才有了“旅行照相机”这个称谓。
  笔者收藏的这台皮腔式湿版照相机是1870年英国生产的(图08)。机身材料是桃花心木,尾板式皮腔结构(图09)。金属配件均为黄铜制,机身尺寸:165×170×270mm, 画幅:3×5英寸(76×127mm)。片夹(匣)(图10)可旋转90度拍摄,镜头为塔尔伯特(Talbot)式单片镜头,旋盘式三挡光圈。
  总而言之,湿版摄影技术在世界摄影发展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各种各样的照相机,则为推动这一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星野摄影爱好者,我拿到适马20mm F1.4 DG HSM Art 015镜头时很兴奋。这只“全球首款F1.4光圈的20mm定焦镜头”为全黑配色、金属材质镜筒、透明的对焦距离显示窗、ART系列镜头标识,看起来专业感十足;而82mm的滤镜口径,霸气的遮光罩,以及950克自重,对男士来说也不算太轻。  我不是镜头专家,所以将镜头的主要参数和MTF曲线奉上,大家可一窥究竟。  众所周知,相较于正
期刊
朝鲜战争停火后,朝鲜半岛上原本统一的国家被划分成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国家,时至今日已经有60年了。如今,媒体所描绘的韩国形象更接近于现在“韩流”文化中展示的,其核心是奢侈消费、资本主义和文化产业,以及其所倚靠的科技。人们从这一形象中很难体会到这个分裂国家所处的困境,然而,如果更多地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一探究竟,还是能寻找到很多线索,让人们了解一直被民族分裂所困扰的现实。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打算向读
期刊
问: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请介绍一些花卉摄影的用光技巧。  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拍摄花卉的技巧:  1.运用漫射光拍摄花卉。漫射光是一种极为柔和的光线,花卉在这种光线的照射下没有投影或投影不明显,类似于手术室使用的无影灯。这种光线见于早晨或傍晚、阴天或白云遮日,没有强烈的直射光,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已经失去了明显的方向性。漫射光明亮而柔和,使整体画面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减小了反差,可以表现出花卉的质
期刊
鲍尔的家离英国布莱顿大学很近,步行只需约20分钟。1992年起,鲍尔就开始在布莱顿大学任教,当他1978年来到这里念大学时,大概也没想到会跟这所大学厮守得如此长久。除了教师,鲍尔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  如果要将鲍尔的职业摄影生涯找一个正式的起点,应该是布莱顿大学的画廊。  跟当时大部分学生一样,就读艺术专业的鲍尔在毕业后开始环球旅行。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旅行时间相对长一些:
期刊
从《空凳子》到《全家福》,再到《遥望》,刘杰的系列作品“团圆三部曲”持续关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家庭团聚的问题。他用当代摄影语言表现新闻摄影题材,用三组作品对主题进行了不同维度的观照,通过“有”来表现“无”,通过团聚的假象映照缺失的现实,作品自成体系。  在与刘杰的谈话中,我们好奇的是:  一位摄影师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代表作,个人情绪记忆会多大程度带入创作?  在刘杰通过团聚假象迂回表现缺失的尝试之中
期刊
2015年9月3日,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在这里,中国第一次以阅兵的方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阅兵仪式以它宏大的规模、精心的设计与顺畅的流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实力,也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心。  作为本次阅兵仪式媒体报道团队的中坚力量,新华社“国家摄影队”中的108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历史性时刻的精彩瞬间
期刊
下面这篇由德里安·海德兰、大卫·坎贝尔和保罗·兰伯特(Adrian Hadland, David Campbell, and Paul Lambert)执笔的调查报道发表于2015年9月,由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  tion)和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期刊
2003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Stat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增设了一个肖像摄影的评选奖项。在那之前,该馆只设有肖像美术奖,这个奖项以名人肖像绘画为评选对象,受到市民们的欢迎与喜爱。新设的肖像摄影奖跟美术奖类似,倾向于有名气的摄影师,以及展示他们镜头下的名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拍富豪、政要等名人是最有趣的。摄影师莫西·罗森茨威格(Moshe
期刊
2015年8月22日至30日,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市承办的最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来自200多个国家超过2000名运动员在47个项目上展开竞逐。  为期9天的世锦赛盛宴,田径翘楚云集、精彩角逐,无论从技巧还是体能方面,都在挑战人类极限。而竞技场边的摄影记者们,也扛着各种“长枪短炮”, 展开一场视觉艺术的竞技。 影像记录下的赛场激情、悲喜、厮杀,传递出田
期刊
王丽莉  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照片采编室工作。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任伦敦分社摄影记者。参加过夏奥会、冬奥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综合赛事和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单项世锦赛以及温网、澳网和法网等大满贯赛的摄影报道工作,是新华社也是中国第一位有资格全权采访报道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英超)的摄影记者。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