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年危机: 如何走出后PC时代的迷局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称霸PC行业长达20年后,微软终于开始显出疲态,在37岁时步入中年危机。在盖茨的领导下,PC时代的微软目标和战略清晰,但后PC时代的微软则显得有些迷茫,错失了移动平台化和云计算化两大机会。从其目前的一系列举措看,焦虑不安的微软似乎并无清晰的总体战略,只是为了应付危机而做出反应。只有形成立足云计算的核心战略,并勇于变革短视保守的企业文化,微软才可能重振雄风。更重要的是,微软若及时换帅还有希望,如果鲍尔默继续执掌大局,衰落将不可避免。
  1981年,IBM推出个人电脑,从此开创了PC时代。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DOS)的微软也从此扶摇直上,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快速崛起为软件业巨头。在此过程中,微软的称霸战略步步到位,先与英特尔(Intel)结为联盟Wintel,掌控PC时代最核心的操作系统平台,而后推出各类办公应用软件。1990年,在成功推出视窗3.0和办公室软件包(Office Suite)后,微软成为PC软件业的霸主。其后10年,微软进入鼎盛时期,其视窗和办公软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0%,创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的神话。
  由于它过于强大,美国司法部曾一度想将微软拆分。然而,进入网络时代的微软,正陷入一场欲罢不能的中年危机。
  后PC时代举步维艰
  对电脑业而言,2007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苹果成功推出iPhone,谷歌也高调推广安卓移动操作系统,电脑产业从此进入后PC时代。2010年,苹果又推出平板电脑iPad,将电脑从桌面平台进一步向移动平台过渡。2012年以来,笔记本和桌面电脑的增幅仅不到4%,微软赖以称霸天下的桌面平台正在边缘化。在移动平台领域,微软毫无建树。苹果和谷歌的安卓掌控着移动平台的操作系统。在硬件领域,苹果、亚马逊等大行其道。而微处理器则是英国企业ARM的天下,它便宜低耗的芯片最适于轻便的移动平台。称霸PC行业多年的Wintel联盟在这个新时代举步维艰。而在飞速发展的云计算领域,微软也准备不足。战无不胜的微软,在称霸PC行业长达20年后,终于开始显现出疲劳症状,在37岁时进入中年危机。
  战略得与失
  在盖茨的领导下,PC时代的微软目标和战略清晰,但后PC时代的微软则显得有些迷茫,错失了移动平台化和云计算化的两大机会。在竞争压力下,微软终于开始采取措施,亡羊补牢。
  进入智能手机领域
  2003年RIM推出黑莓,开启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的新时代。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安卓随之飞速成长。微软几经犹豫,终于在2010年下半年和三星、HTC等合作推出智能手机,并于2011年和诺基亚正式联盟,推出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不过,该手机性能不出众,关键应用软件不足。迄今,微软似乎并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微软在手机市场的策略是外包硬件的生产制造,并与几乎所有的手机制造商结盟。这个战略失误直接造成微软手机的平庸。微软似乎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后PC时代硬软件高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谷歌、亚马逊甚至甲骨文都开始自建硬件部门就是为此。
  在更为重要的平板电脑市场,微软就更加苍白无力。它虽然正在和三星合作开发平板电脑,但按照其目前创新力不足的思路,前路必定坎坷。
  开拓云计算
  和移动平台相比,云计算对微软的威胁更为直接。它可以彻底淘汰微软赖以生存的桌面版视窗及办公应用软件。谷歌的网络版应用软件已迫使微软大幅降低了软件价格。为应对威胁,微软投入巨资打造全球数据中心网络和云计算服务平台天蓝(Windows Azure Platform),同时将各类应用软件上网。
  眼下,亚马逊、苹果、谷歌和salesforce.com成为领跑云计算的四驾马车已成定局。2010年才推出的微软天蓝,虽然服务项目广度和质量都不俗,但市场表现平庸。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积累的无与伦比的实力,实施适当的云计算战略,是决定微软兴衰成败的的关键。
  多元化扩张效果不尽如人意
  除了2001年推出的游戏机Xbox外,多年来微软的跨行业扩张都表现不佳。Xbox用户达5000万,微软希望把它打造成综合媒体与娱乐平台,向用户输送游戏、电视节目、视频和音乐。虽然微软至今仍未收回60亿美元的投资,但Xbox可成为它开拓云计算的重要平台。
  2006年,为了与iPod竞争, 微软推出音乐播放器Zune;2010年,其又耗费20亿美元打造智能手机Kin。这两项尝试目前都遭遇彻底失败。2008年, 微软想提高搜索引擎的功能,并进入网路广告市场,挑战谷歌,欲用475亿美元强行收购雅虎,也未成功。早在1998年几乎与谷歌同时推出的搜索引擎,今天虽以必应(Bing)的新面目示人,仍远落后于谷歌。
  2011年,微软耗资85亿美元收购网络电话公司Skype。业界普遍认为此举既无战略价值,且花费太高。其实,收购Skype的真正原因恐怕是微软极想建立行业领袖的形象。微软还在2009年开设多间零售店,期望复制苹果店的成功。另外,微软也在进入智能机器人领域。从这些战略举措上看,焦虑不安的微软似乎并无一个清晰的总体战略意图,而只是为了应付危机而做出反应。
  曾经高瞻远瞩的微软已经开始迷失。
  微软困境症结何在
  不但在后PC时代疲劳乏力,微软与昔日盟友,如惠普、戴尔、英特尔等也渐行渐远。微软帝国的解体已经开始。这当然是产业变革的结果,但也因为微软没有预见及合理应对这些变革,从而丧失了作为行业领袖的能力。进入中年的微软机构臃肿、官僚成风,也显得傲慢保守和迟钝,但其最大的问题是高层领导目光短浅。
  其实,2000年盖茨传位于鲍尔默时就已种下微软衰落的种子。鲍尔默出身于宝洁的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特点就是缺乏长远眼光,善于守成,小富即安。但激变的高科技行业需要的是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领袖,敢于变革,必要时可壮士断腕,将自身盈利部门主动排挤出局,甚至敢于自我否定,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以求涅重生。销售为本的鲍尔默永远无法做到这点。   虽然微软在鲍尔默的带领下也有建树,如进入服务器软件和数据中心等,但这些战略没有从根本上让微软真正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微软在搜索、社交、移动平台、云计算等炙手可热的领域远远落后,逐渐丧失了技术领袖的地位。正是销售大王鲍尔默断送了微软继续称霸的可能。
  其实,微软在10年前就开始研发电子书,并在2009年秘密启动平板电脑项目。但鲍尔默将这些项目斩杀。在智能手机领域,微软也起步甚早,在2004年设立手机操作系统项目,但不久即被中止。2008年,微软收购了极具前途的智能手机Sidekick,却完全漠视其原有技术优势,并将其团队解体去为微软最失败的手机Kin服务,直接导致微软在智能手机领域停步不前。
  这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反映出鲍尔默目光短浅的销售心态。他全力保护盈利核心部门视窗和办公应用软件,无视甚至扼杀任何影响到这两大部门销售收入的项目。这种守成短视的定位也导致微软在研发上表现平庸。虽然它每年研发投入高达90亿美元,远超苹果和谷歌等,但在推出新产品上一直毫无建树。
  虽然2007年视窗Vista的失败刺激鲍尔默开始变革,但其所有的战略都只是隔靴搔痒,是被动的应对而非主动出击,和纵横开阖的亚马逊截然不同。正因为此,尽管过去十年微软的销售额增长一倍,但股价却一直在25美元上下徘徊。微软似乎还不愿承认单纯产品的更新不足以扭转局面。
  文化、思维定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才是重振微软的唯一途径,但鲍尔默根本无法胜任这项规模宏大的变革。
  重振之路何在?
  2011年福布斯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上,亚马逊排第2,苹果第5,谷歌第7,而微软则为86。在财富最佳企业榜上,谷歌再次夺冠,而微软仅排76位。微软能否重振雄风? 虽然在若干核心领域落后,但微软的财力和技术实力雄厚,如能实施长远而有效的战略,就有望走出后PC时代的迷局。
  形成战略核心,立足云计算
  在PC时代,微软的战略清晰,即牢牢掌控操作系统。在后PC时代,微软的战略核心应立足云计算,打造多平台共享的操作系统和云计算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微软的实力远胜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如能在合适的战略下激发此优势,就可在云计算领域有所突破。但微软必须做好如下几步。
  其一,快速将其核心产品从桌面向云计算转化,否则谷歌和IBM的网络应用软件会进一步侵蚀微软的核心市场,即企业用户。虽然鲍尔默高调宣称进入云计算,但还是决心不足,速度太慢。
  其二,打造符合云计算时代的商业模式,从软件模式转化为服务模式,如变软件销售或租赁为订购,并将视窗和办公应用软件大幅降价。这种新商业模式必将大大降低微软传统的收入,所以它必须打造新的收入来源,如再次尝试收购雅虎,进入网络广告市场,及通过收购或和埃森哲的深度合作进入计算机服务领域等。
  其三,利用充足的现金储备大力投资硬件,如收购智能手机公司,继续扩张全球数据中心,以及收购电讯企业如Verizon等,以形成完善的云计算基础硬件设施。软硬兼备的微软将会在此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其四,充分发挥平台整合优势,逐步占领各类平台。微软的视窗8可以整合所有平台类型,使其具有同样的外观和用户体验,这才是微软真正强大之处,也是它复兴的最大希望。苹果和安卓系统在这方面都有不足,所以尽管起步较晚,微软仍有很大希望一决胜负。
  大刀阔斧进行深层文化变革
  但无论实施何种战略,微软的成功取决于一个条件,就是其企业文化的深度变革。短视保守的企业文化是微软一切问题的根源。作为PC时代的霸主,网络时代的微软如同海洋生物面对新大陆,不适应新环境和游戏规则,如果不彻底脱胎换骨就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IBM和苹果的经验表明,高科技企业凤凰涅、重振雄风是可能的,但需要目光高远、有魄力的领袖。微软及时换帅还有希望,如果鲍尔默继续执掌大局,衰落将不可避免。
其他文献
上任不到4年,金民豪带领下的香港迪士尼,尽管仍未彻底摆脱亏损局面,但业绩已累计增长近85%。未来,内地3-5小时交通圈将成为香港迪士尼的主要目标市场。  作为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企业,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在全球范围内现已建成5家迪士尼主题乐园, 其中最年轻的成员—香港迪士尼主题乐园运营也已进入第七个年头。2008年起担任香港迪士尼执行总裁的金民豪,系迪士尼首位
期刊
中国电影票房历经12年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票房复合增长率达29%。中国观众消费习惯已接近美国,但观影人数仍偏低,仅占城镇人口的1/10,而美国的观影人口占总人口的68%。差距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可达500亿元,单片票房可达30亿元。随着需求端的快速增长,供给端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一系列环节都在逐步市场化,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成就了国产电影的逆
期刊
解读Glaucus做空报告  与国内外同行比,中金再生有许多不符行规的离奇疑点,它的起重机及叉车所创造的效率甚至比苹果的工程师还要高出许多倍,但仅凭这些,Glaucus还不足以“猎杀”它。  由于行业的不同及中金再生披露的信息非常有限,为避免选择性信息立论而导致推理失败,Glaucus利用中国环保部及海关相关数据,通过假设和合理的逻辑不断推理,最终发现中金再生有太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进而指出其夸
期刊
豪门争产,总是围观者众,盖因其中财富、阴谋、官司、绯闻,八卦元素一个不缺,娱乐性强。弹丸之地的香港,近来大富之家争产官司此起彼伏,叠加特首选举双英对决的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  两种相争,都带来撕裂的负效应。遗产之争,无异于把家族私隐撕开给人看。特首选战,则令已有贫富级差的社会阵营再现裂痕。  家族内斗,社群生隙,不独现于香港。卷入家族战争漩涡的,除了霍英东家族、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等一众香江巨富
期刊
浓缩即是精华,微电影如火如荼。  文艺人士有了新的舞台,消费者有了新的娱乐,品牌商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视频网站有了新的卖点。把它们都串在一起的,无非“广告”二字。    2012年2月中,国内首只微电影基金在北京成立。盛大旗下华影盛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的这只基金,由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完成,总规模超过1000万元,致力于鼓励更多的优秀微电影剧本创作。在网络上如火如荼了一年多时间的微电影,似
期刊
【索罗斯曲线进入A股市场】  A股市场可能又进驻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被称为国际金融界“坏孩子”的索罗斯。时隔15年之后,已经82岁高龄的索罗斯重回中国,擅长于做空的他,到底是要效法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一样在A股市场寻找价值投资标的,还是发现了一个正在成长的泡沫?  转发(409)|评论(49)|5月15日10:35  【俞敏洪:与其有钱 不如值钱】  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比如我们常看到一些“富二代”
期刊
贪婪、恐惧、纠结,许多股民的投资经历就像在这几种状态之间坐过山车。股市充斥着各种各样迷惑众生的噪音,有人迷信机构,有人追逐消息,有人则干脆把股票当作博彩赌运气。股市本是给公众投资优质公司的便捷渠道,应该带来财富增值的快乐,结果却变成了让人又爱又恨的魔戒。无数的经验表明,股票投资并不取决于复杂的计算,不需要超人的智商,正如基金公司的“雄厚实力”并不能保证其比普通散户取得更好的收益。投资比的是智慧和心
期刊
1993-2007年,GGP的每股净经营现金流年均增长15%、每股股利年均增长10%,并保持了连续14年的正增长。然而,傲人的业绩掩盖了其高杠杆的财务风险,而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则降低了公司以市值计算的负债率水平。尽管GGP实现了以低成本资金为核心、以资产升值为通道的规模扩张和市值增长循环,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股价在2008年一年内暴跌97%,市值从200多亿美元萎缩至1亿多美元,几乎没有投资人能
期刊
《纸牌屋》的走红把美国最大的在线视频点播商Netflix再度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全力出击自制剧,但在数字内容时代,遏制Netflix再度高飞的最大障碍恰恰是内容。  因为一部自制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美国最大的在线视频点播商Netflix似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盛世。这部其投资1亿美元首次推出的原创剧不仅成为 Netflix上观看次数最多的节目,还在40多个国家成为最热门的在线
期刊
2012年3月,市场似乎并未迎来久违的“两会”行情,截至3月15日,上证综指报收2373.77点,较3月初跌2个百分点。然市场人气较旺,个股较为活跃,这与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3月调查的中性偏乐观相呼应。4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4,较3月微升3%,投资者整体信心仍维持中性偏乐观。  从各受访主体看,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80,环比上升8%;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48,环比下降25%;个人投资者信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