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死亡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去
  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尤善于此道
  Sylvia Plath
  西尔维亚·普拉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一个世界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给后人留下一串谜语的女人,一个视死亡为艺术并最终以此方式完成对生存的探索、对生命含义注解的女人,一个在钟形罩中苦苦挣扎,留下了痛苦、恐惧和极度压抑的心灵历程的女人,也许当她拿起笔,就注定要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甚至付出自我毁灭的代价。
  她用敏感而动情的笔触,以自己追求完美人生的女大学生生活为蓝本,写成了那部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加之给她带来了世界声誉的诗作;还有她与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间异国婚姻纷争……这一切都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兴趣。二人闪电式结合、闪电式婚变所造成的悲剧也成为20世纪后半叶英美诗坛的一桩最大的公案,其影响之深之广之久实属罕见。
  他俩在1956年2月参加《圣巴托尔夫评论》编辑部举行的酒会上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普拉斯时年23岁,就读于美国史密斯学院,获富布莱特奖学金后赴剑桥大学深造。休斯时年25岁,正攻读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主修英文和人类学,兼在玫瑰园打工,灯芯绒茄克衫口袋里常塞着诗稿。1956年6月,休斯和普拉斯结婚。几年之后,他俩迁居美国,然后又回到伦敦。他俩常常旅行,从未安居一处。由于双方性格不合,短短6年的婚姻生活一直处于磕磕碰碰之中,最后导致感情彻底破裂。休斯于1962年下半年与阿西娅·魏韦尔同居,丢下了普拉斯及2岁的女儿和6个月的儿子。普拉斯受不了精神与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在休斯离开她数月之后,也就是在休斯办理离婚手续的过程中用煤气自杀身亡。
  表面上看,西尔维亚的一生似乎是一帆风顺的。她自幼才华出众,17岁开始发表作品,获得奖学金上大学,成绩优异,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1956年,她又获得奖学金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在那里结识了英国年轻诗人特德·休斯并与其闪电相爱、结婚,一举成为“国际知名天才诗人的妻子”(普拉斯语)。婚后二人生有一男一女,其间她不歇手地写作,完成大量诗稿(多为死后发表)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奠定了她作为美国自白派诗歌代表诗人的地位。但她生前决未料到自己将成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偶像。约翰·伯吉斯说:“普拉斯写诗直至1963年去世为止,一直运用不和谐的、有时病态的意象传达战后美国妇女孤独的感情和普遍的无能为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的作品被愈来愈多的人,尤其是女权主义者信以为真,于是她的诗成了上个世纪最畅销的作品 之一,她也成了死后获得普利策奖的人。
  但从另一角度看,她短短30年的人生却是风云不测、险象环生。她8岁丧父,留下困扰一生的精神隐患,从那以后,她的生活渐渐成为一个自身创造的神话,自主独立,受外界影响很小,她将他人视作对自身完整的威胁,她的诗中多次出现扭曲的父亲形象,在上大学期间她曾精神崩溃,像《钟形罩》中的埃斯特那样试图自杀。英国阴冷天气令她倍感压抑,婚后特别是怀孕生子后,持家、育子、写作等重负同时加诸于一个脆弱的躯体。雪上加霜,休斯婚外恋的纠葛使家庭最终破裂。纵然在《钟形罩》的最后几页埃斯特摆脱了钟形罩的束缚,但她还是疑惑:“我怎么知道有一天——在学院,或者欧洲某各地方,任何地方——还有它那种叫人透不过气的扭曲视像,不会再度降临呢?”果然,她用自杀来告诉世人:“这个世界本身无疑是一场噩梦。”
  她的死亡引发了多种议论,有人说,本来她就有难愈的精神痼疾,在婚姻和事业双双惨败的打击下,无法再支撑乐观向上的假象;张子清先生则认为她的死是一念之差,因为她经历过两次未遂的自杀,似乎把自杀视为一种对身体的挑战,如同她在剑桥大学时学骑性子暴烈的马,或滑雪冲向危险重重的山坡,上帝跟她开了玩笑:当她前两次认真自杀时,却没让她死,当她第三次半心半意地去寻死时,却成全了她;《钟形罩》的译者杨靖认为,从普拉斯后期诗作中萦绕不散的死亡主题,以及《钟形罩》中贯穿众多与死亡有关的意象,以及象征凤凰涅槃、死而后生的仪式,这些病态的意象和仪式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令人震撼之余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普拉斯本人大概也沉浸其中,最终玩火自焚;阿弗雷德·阿尔瓦雷斯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常模仿艺术,或者重复一句套话,艺术家举起镜子映照自己时发现了自己是什么。但这种认识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她,使她变成那个镜中形象。”按照这一说法,似乎普拉斯的自杀是模仿她诗中人物拉撒路女士。
  对于西尔维亚的死,笔者认为她的死不能完全归因于其近乎病态的敏感多疑天性,也有不少社会的和人为的因素。《钟形罩》是普拉斯借以释放过去的“学徒之作”,其中多有揭示:
  《钟形罩》是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被誉为“写给女性读者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岁的美国女孩埃斯特以其女性独有的冷静娓娓地讲诉自己的痛苦经历:她不想成为传统标准与主流价值观中相夫教子的“幸福主妇”,然而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却也无法确定自己的方向。看不到出路的埃斯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获救之后,她在一家精神病院里接受心理分析治疗,重新审视自己,期待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钟形罩”的意象,取自埃斯特在男友就读的医学院里见到的钟形玻璃罐子,里面放着死于母腹的胎儿标本,“钟形罩里的酸腐空气像填塞衬料似的将我四周的空气塞得满满实实的,叫我动弹不得”。对埃斯特来说,钟形罩意味着“不正常的生长、窒息和死亡”。
  故事的结尾,埃斯特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等待着她的出院鉴定面试。而真正的结局是:普拉斯在小说发表之日的三个星期后自杀身亡。
  纵然西尔维亚言其《钟形罩》是她“自个儿的生活中的几桩事件拼拼凑凑,再加以虚构,增添了几分色彩而已——只能算是糊口之作”,她想“展示一个面临精神危机的人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试着透过一只钟形罩子来描述她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的扭曲视像”。
  现实生活中普拉斯也有很强的死亡欲望,她是自白派诗人中最迷恋死亡也是最早自杀的。自白诗本就是“一种痛苦的诗,其痛苦‘难以承受’,因为这种诗常常引发精神崩溃和妄想症”,普拉斯是视诗歌为生命的,她曾对人说,诗对于她就像面包和水,没有诗她无法想象自己能否活下去,她在写一首诗或写完一首诗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死亡是她晚期诗歌的一大主题,她“使诗歌和死亡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她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所写的诗,简直是一本死亡笔记。她把死亡神化,认为死亡就是解脱和再生,并把自己放在神话的中心,力求寻找再生,因为渴望再生是人的真实本质。
  矛盾的是,特德·休斯在普拉斯死后声称,没有人比她更爱生活、更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人类经验的一个最可怕的方面,一个人似乎热爱生活,实实在在地活着,可在心灵最深处仍然感受着死亡、不真实、仇恨和虚无。人是脆弱的动物,每个人的生命都潜伏着危机,尤其是像普拉斯这样生活在危险边缘的诗人,从她的诗中就可看出她对生存的矛盾态度——时而维护生命,时而反对它。有时她的诗是力量和活力的表现,有时则充满自杀倾向和自我否定,这很容易使人走向极端,她情绪变化捉摸不定,任何想发现“真正”的普拉斯并找到她自杀的“真正”原因的人是徒劳的,因为根本没有“真正”的答案。她也像我们一样,是个复杂的人,充满矛盾的冲动和情感,她勇于纪录下所有这些矛盾,说明她比我们诚实。
  正因为普拉斯的自杀正好迎合了西方文化中关于“厄运诗人”的神话,那些死于非命的诗人都会因其死亡而身价倍增,成为传奇人物。普拉斯也不能例外,后人大肆渲染、猜测甚至夸大她的自杀,其实是没必要的。安东尼·思韦特说得好:“西尔维亚·普拉斯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她出了什么事或她对自己干什么——而在于她作为一个诗人的控制力、热情和活力。如果我们把她变成一个传奇人物,那等于歪曲了她,毁了她。”
  同时休斯也成了众矢之的,受尽抨击,长达35年,直至他去世。一批女权主义批评家、普拉斯研究者把休斯当做可憎的男性原型加以口诛笔伐。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五部同情女方谴责男方的普拉斯传记面世。
  普拉斯一生脚步匆匆,却如一颗璀璨的流星,正如乔伊斯·卡罗尔·奥茨所说:“西尔维亚·普拉斯对我们来说,代表了一位必然牵涉到悲剧行为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向我们奉献了在她许多作品中堪称臻于上乘的艺术作品”,到头来,她既是作者又是女主人公,留在舞台上的是她自己的遗体,她为自己设计的情节做出了牺牲。
其他文献
捷克新浪潮中“可怕的孩子”杨·南曼奇的新作《与母亲深夜长谈》是一部卡夫卡式的自传体电影,但这不是一部用来“看”的电影,而是一部需要用心来感受的电影。  导演说,影片灵感源自卡夫卡的《致父亲》,此言绝对不假——影片抛弃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通过维诺拉兹卡大街的每一处景物,随着导演的思维跳跃,通过镜头快速切换,直接展开主人公意识的流动状态,把导演人生中的各个片段、各个
为什么经过烹饪后,鸡腿肉是深色的,而鸡胸肉和鸡翅膀肉是白色的?科学家发现:肌肉颜色的不同由肌肉类型決定。需要长时间工作的肌肉(例如动物的腿部肌肉)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这些肌肉富含肌红蛋白,可运输并储存氧气供肌肉细胞使用。肌肉中肌红蛋白数量越多,肌肉颜色越红(或越深)。不论是牛肉的深红色还是猪肉的粉色,都来自于肌红蛋白。牛肉颜色更深是因为其肌红蛋白密度高于猪肉。  鱼类在水中受浮力支撑,不像陆地动物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以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技术类专业在教学上探索出来的模式、方法。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技术类专业《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校级科研项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立项,
《列那狐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法、德等国,列那狐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甚至在现代的法语中,“列那”一词已成为狐狸的专有名词。这些都是缘于故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只机警睿智的狐狸——列那的形象。  列那狐首先是作为一个聪慧机智的贵族男爵形象出现的。在描述的动物王国里,他与依桑格兰狼、布伦熊等都是国王诺布勒狮的廷臣。诺布勒狮国王横行霸道,独断专行。依桑格兰狼和布伦熊为非作歹,强取豪夺。故事情
一    20世纪初,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一个飞行员兼作家,在飞翔中体验人生,在写作中探求人的生存真谛。创作于二战期间的一部童话——《小王子》记叙了“我”被困在撒哈拉沙漠时与来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一周的生活经历。其间,小王子讲述了他从家乡出走,途经6个小行星最后到达地球这一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难发现,整个叙述渗透着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这种痛惜就构成了作品的基调。  简而言之,纯真
特洛伊城位于古时小亚细亚地区的遥远西北部,今天这里属于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靠近达达尼尔海峡西南入口和伊达山西北入口。今天的特洛伊城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希沙立克。在希腊史诗(尤其是荷马的《伊利亚特》)中,这里是特洛伊大战的背景地。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期间,希沙立克建立了一座新的都城——伊利穆。伊利穆一直繁荣到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港口城市,现称伊斯坦布尔)的建立。  1865年,英国考古学家弗兰在他购自
译/刘昕蓉    那时,不可能再和你说话  因为你已经死去已经化为灰烬,  有时,我拿起无线电话    上面有整齐的数字和神秘的符号(井号,星号)  仿佛深嵌其中的  是一些密码,按下去    就可以见到你。你使我变得  神不守舍,妈妈。  是谁让她那六年级的小女儿    来读萨特的《恶心》?在我一生中,  我眼见你面对着虚无,  又渐渐地融入它,像一个手拿黑气球的孩子    即将把面容埋葬  要
不久前,有国外媒体评选出了“十佳家庭疗法”,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当然,在采取这类疗法之前,最好还是要咨询医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疗法及其背后的科学。  滑石粉治油头发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有时候你可能没时间洗澡。香水和除臭剂能掩盖没洗澡的味道,而滑石粉则可用来打理油腻的头发。只需用手或梳子把一茶匙滑石粉均匀地涂抹到头发上,油头发看上去就不那么腻了。  滑石是含水硅酸镁组成的矿物质,呈淡绿色
编译/陆家齐  一本有精美插图的读物往往能给读者增加阅读的兴趣,从这一点来说,优秀的插图画家值得人们尊敬,约翰·弗拉克斯曼就是这样的一位插图画家。其实,弗拉克斯曼在艺术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留在世上的除了绘画作品以外,还有许多雕塑作品,特别是纪念碑的雕刻,只不过他为《伊利亚特》、《奥德赛》所作的插图随着书籍的广泛传播更加使他的名声远扬。  弗拉克斯曼是英国的雕塑家,1755年出生于纽约,1826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温上升、海洋变酸、冰原融化等严重威胁,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科学家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向着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迈出的正确一步。但是,仅仅依靠清洁能源不足以阻止气候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