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万古之愁愁几许?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旷古谪仙李太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无限深沉地吟唱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教学中,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万古愁”是“白发三千丈”般的夸张吧,李太白也太能忽悠了吧?听闻此言,笔者意识到可能有少数学生仍游离于文本语言之外,没能够真正读懂作者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万古愁。于是,笔者提醒学生——李白提出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愁在《将进酒》一诗中有何具体表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将进酒》,从文本语言中梳理出李白的万古之愁究竟愁几许,究竟愁在何处?
  一、愁生命有限——“高堂明镜悲白发”
  每一个拥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个体,都不会对人生的有限、短暂视而不见,李白当然是一位有着极强感悟能力的诗人:他不仅感受到了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的黄河的磅礴气势,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发现了自然的永恒和伟大;更将对自然的审视与发现的视线转向了自我生命个体,发现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现实,发现了生命有限的基本事实!也许有人会说,诗人李白对人生有限的发现,只不过是客观事实而已,称不上值得大力宣扬的“人文发现”。然而,笔者却要提醒质疑者——李白在亘古的大自然面前,没有狂妄地叫嚣“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而是敏锐地注意到“明镜”中的“白发”,发现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只是一个过客,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主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清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李白在此刻的发现,接续的正是魏晋名士王羲之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汉代以来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生命发现与“人的觉醒”的了不起的生命认知的传统,呼应的正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的理性认知与发现……
  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生命有限,才不会堕入傲慢与狂妄的“深渊”,而《将进酒》中的李白显然已经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敏锐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的易老与生命的有限,并且在此悲叹和忧愁中把握了人生有限的真谛——李白忧愁的不止是一己之愁,更是一个生命个体对整个人类生命有限的忧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白不仅真正做到了古希腊的亘古名言——“认识你自己”,而且做到了能够理智清醒地認识人类这一物种!因此,李白这一愁,不仅是一己生命短暂之愁,亦是生命有限的人类之愁!对“人”的发现,对生命有限的忧虑,不仅不是李白的狭隘,反而恰是李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荣光之所在!
  二、愁怀才不遇——“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往今来,才华横溢者常有怀才不遇之忧愁,李白亦不例外!生逢开元盛世的李太白自不愿置身“世”外,而是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然而,期待、准备了许久的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心花怒放地咏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他的才华并没有被用于造福黎民百姓,满腹才情的他成了统治者“招之即来,挥之则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御用文人,扮演的不过是娱乐场所的高级知识分子罢了,宫廷内并没有他施展抱负的“一亩三分地”,他的傲骨和才情反而使他成为玄宗和一些近臣厌弃的对象,于是,在他们眼中“恃才傲物”的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客客气气”地“赐金放还”“礼送出京”了……
  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他,固然曾经苦闷,但是转念一想,内心纠结、低眉顺眼的日子又怎能值得怀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很快,内心舒展的李白才华喷薄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广陵诸公》《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将进酒》……一篇篇胸臆勃发的诗文,将他的感慨与忧愁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心中尚有些许幽怨和不甘的话,那么,离开宫廷数年的《将进酒》中的李白更多地则是释然与豁达,于是,虽然自己已然成为朝廷的弃士,但是他没有自弃,而是豪放而又愤激地呼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旷古之心声……
  人生得意时的自信固然可贵,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失意”时依然能够不迷失自我,不自暴自弃。尽管被朝廷“抛弃”已经将近十年,但李白没有沉沦,更没有自我放逐,而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热情,更保持着独立知识分子的自信与尊严——“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还有着能驱使千金而不为千金所驱使的高度自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然,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够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自信与豁达中悟出李白深深的怀才不遇之愁,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越是自信、越是豁达,其怀才不遇之愁就越是深重!因为,李白毕竟不是谢绝人生理想舞台的世外高人。
  三、愁贵物轻人——“钟鼓馔玉不足贵”
  就在李白高呼“千金散尽还复来”与“钟鼓馔玉不足贵”时,放眼望去,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依然大有人在,甚至于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日,被名利财富的“洪流”所裹挟的依然不乏其人……因此,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中蕴含的贵物轻人之愁不仅在他的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历史意义,在物欲滚滚的当下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断地积聚物质财富是一种趋势,然而,人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行为的正当性,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很容易堕入物欲的“泥淖”而不自知,或陷入“人性”的贪婪之圈而不自悟。某种意义上,应召进宫的李白被物化了——沦为统治者“应景”之“器物”了;汲汲于“钟鼓馔玉”等物质享受的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物为人役,而是人为物役了;而李白从应召进宫到被“赐金放还”,表面看来确是由“高位”跌落下来,然而,从另一重意义上来说,又何尝不是从“人为物役”的“樊笼”中“返自然”呢?
  高呼着“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李白终于明白了——在“贵物轻人”的宫廷,他李白再风光,也终究不过是权贵“笼中”的“金丝雀”,因此,被“赐金放还”固然失去了所谓的荣华富贵,但是,他又何尝不是因此而获得了“人”的自由呢?而很多世人不仍是活在“钟鼓馔玉‘亦’足贵”的“贵物轻人”的怪圈之中么?他们奔走在求取“钟鼓馔玉”的路途中,不惜卑躬屈膝,不惜放下“人”的尊严,汲汲以求,甚至不择手段、恶形恶状,这不正是人性扭曲的“贵物轻人”的变态之举吗?幸运的是——李白,《将进酒》中的李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既没有贵权势而轻己,亦没有过分看重“钟鼓馔玉”而轻人,而是在物欲的突围中获得了“贵人而轻物”的“逆袭”,何其难得与可贵!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李白没有因为自己从“贵物轻人”的人性泥淖中突围而出而沾沾自喜,亦不愿因为自己的“逆袭”而出而“睥睨众生”,而是相当大气与豁达地喊出了“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时代强音,以唤醒那些沉溺于“物欲”“权欲”中的芸芸众生……因此,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贵物轻人”之愁,不止是自己的一己愁情,更是一个时代的忧愁。
  四、愁人生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
  孤独与寂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常态。换句话说,狂欢未必是一群人充实的充要之例证,孤独、寂寞有时恰是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的思考者的“狂欢”!一个时常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的拥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必然能够感受到人生中无可回避的寂寞与孤独!人世间的那些传世杰作,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梵高的《向日葵》与贝多芬的音乐,司马迁的《史记》与屈原的《离骚》,大多是孤独与寂寞中孕育出的世间绝唱!
  《将进酒》中的李白无疑是寂寞的!但,那又何妨,仕途的寂寞与孤独,很多时候恰是人深入思考的契机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李白自己而言,应唐玄宗之召而入宫的他,表面看来确是风光无限,但实际上精神又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舒展呢?宫廷侍应生涯中又留下了多少传世之作呢?屈己尊人、惟权贵马首是瞻的日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好像热热闹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此番“繁华”“热闹”背后的孤独与辛酸呢?
  是的,远离官场的李白少了许多世俗的“迎来送往”,看起来“门前冷落鞍马稀”,似乎异常孤独、格外寂寞,但谁又能否认此刻貌似寂寞的李白事实上是迎来了“大欢喜”,获得了思想和生命的“大自由”呢?他喷薄而出的激情与杰作不正是这种寂寞与孤独凝结而成的“精华”吗?
  更让人赞叹的是,李白在人生寂寞之忧愁与享受中还发现,他李白并非“寂寞”者中独一无二的特例,他也不孤单——“古来圣贤皆寂寞”,古往今来的“圣贤”名士,大多是精神上的“寂寞者”“独行者”与“笃行者”,因为功名利禄从来都不是“圣贤”生长的“圣土”!
  某种意义上,李白的人生寂寞之愁,既是人生之愁,亦是真正的思想者的一种“享受”,正如李叔同先生所说的“悲欣交集”那般,李白的“寂寞”亦为思想的“欢乐”,“圣贤”的“寂寞”正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催化剂”……因此,李白的人生寂寞之愁,不仅是“愁”,亦是思想之“欢”!
  五、愁何以留名——“惟有饮者留其名”
  那么,人生何以留下劉亮程先生所言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呢?自认为未能在仕途、官场上留下传世之名的李白,曾经无比纠结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终于在被“赐金放还”的许多年之后,他借陈王曹植的酒杯来浇胸中之块垒——“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鸿门宴上的饮者、陈王曹植、阮籍、刘伶、“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等饮者,确实是“留其名”了,那么李白呢?是要“复制”前代“饮者”的人生,还是“创造”自己的人生呢?
  显然,借酒浇愁的李白不甘于“重复”“昨日的故事”,哪怕是做一个饮者,他也绝不甘于寄名于陈王曹植等历代著名的饮者之后,而是以谪仙人之豪放与旷达畅快地呼出了“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如诗圣杜甫所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太白的名声绝不是仅靠“饮酒”而流传千古的,更是靠“诗百篇”来“照汗青”的,豪饮后的李白诗情勃发,诗意与忧愁齐飞……
  如正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事实上,李白这位“饮者”不是仅仅依靠“饮”而留名,而是靠他最擅长的诗篇而留名;正如周文王并非因被“拘”而留名,而是靠“演《周易》”而留名;仲尼也绝非因为“厄”而著称于世,而是以“作《春秋》”、靠“君子固穷”、靠“仁而爱人”而留名;屈原也不是仅仅因为被“放逐”而留名,而是靠“乃赋《离骚》”而流传千年……
  毫无疑问,李白何以留名之愁的最终解愁之道,并非只是表面上的“饮者留其名”,而是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赋诗”,以酒设境、因酒赋诗,酒为诗之媒,诗从酒中蕴……亦如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所吟唱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1]。李白的何以留名之愁,“何以解忧”呢?不止是靠“杜康”,不止是“惟有饮者留其名”,亦是“更有‘诗者’留其名”!
  六、愁知音稀少——“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然,《将进酒》中,李白应该还有一重忧愁,那就是——愁知音稀少,其实这也不止是李白的一己之愁,同时代的诗人杜甫不是也曾经感慨万分地吟唱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么?甚至,一千多年后的鲁迅,不也依然在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么?幸运的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的李太白,还是遇到了难觅的知己——“岑夫子”“丹丘生”,因此可以豪迈地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并“与尔同销万古愁”!
  好一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生存之愁、发展之愁,生命之苦、死亡之忧,家庭之责、友情之虑,存在之愁、永恒之忧,物质之欲、精神之魂,孤独之欢、同销之愁,此在之忧、未来之愁,千般愁情,万般愁状,“更与何人说”?幸好,世间还有可以与之“同销万古愁”的“岑夫子”“丹丘生”;幸好,诗歌旅途中还有能够读懂李白诗歌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杜甫……
  其实,李白的知音难觅之愁,乃是古往今来诸多在友情上“寻寻觅觅”者的共同愁怨,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子期,到管鲍之交,再到李太白身后的“以柳易播”的柳宗元,真正的友情是何其难觅,真正的知音是多么难寻!能够与真的知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何其有幸,能够与“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朋友“同销万古愁”又是多么惬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白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心、他的诗,毕竟在他的时代已经被人读懂、已经被认可,不像杜甫的诗名,是等到几百年后的宋代才被人真正读懂与认可的,在此意义上,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无疑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杜甫要幸运得多!
  也许,真诚地如陶行知先生那般“捧着一颗心来”还未必能够及时地觅得知音,人生得遇知己也许还需要难得的“机缘”,需要两颗高贵的灵魂的契合与相遇!若能如此幸运,那么即便拥有李白那样的“万古愁”又何妨?定然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抑或是在“高山流水”中将“万古愁”冲刷得不见踪影……
  学生的质疑不可忽略。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就会发现——《将进酒》中李白的万古之愁并非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之叹,他的每一缕愁情都落在了实处:“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生命有限之愁、“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怀才不遇之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贵物轻人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中的人生寂寞之愁、“惟有饮者留其名”中的何以留名之愁、“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知音稀少之愁。而且,李白的诸般之愁,不仅是他个人的一己之愁,甚至也不仅仅是他所处时代之愁,更是人类的亘古永恒之愁!如此看来,《将进酒》不仅是李白留给自己和“岑夫子”“丹丘生”的“一斗美酒”,亦是他留给后世之人的“劝酒”“销愁”之作……
  注释:
  [1]余光中:《寻李白》,《隔水观音集》,台湾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08年,第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拙作一篇,不是因为对苦难的感同身受,而是对置身于深重苦难却能平静宽厚地面对人世,尽管身心备受煎熬,却能倔强生存、细腻感受、深沉反思的史铁生的由衷敬意吧,当然更多的是对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一文本身的喜爱。说实话,以前看他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文,许是太年轻,并无任何感触,近两年读《秋天的怀念》,教这篇文章,才真正让我敬重并喜爱史铁生。在读《秋天的怀念》时,尽管并未感受到史铁生的痛楚,也没有冒
期刊
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呢?从清政府于1904年颁发“癸卯学制”算起,语文单独设科已有110余年,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幼稚可笑。按理说,语文界对这个基本的问题早就应该弄得一清二楚,但从语文教育的现状看,似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如此,怎么去开发语文潜在的价值?怎么能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弄清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意义重大,且十分有必要。  一、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说
期刊
2020年的新冠疫情,倒逼学习空间走向“云端”,空中学习迅速崛起,学生宅家度过了漫长的线上学习时光。在“云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空间上处于“准分离”状态,教师在学习评价上处于一定程度的“缺位”状态。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饱含对语文读写的热情,这是宅家学习需要突破的难点。而“空中读写教室”作为建立在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上的主动读写平台,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云端”学习的网络交互渠道,为其
期刊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作为中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既能提高个人文学审美素养,又能培养独特的审美个性,从而建构丰富的学理体系。  一、文学批评对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一)教育目的观——培养公民意识  无论是早期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还是后来个人
期刊
“低时耗、高效率”有效教学模式是基于一种从时间角度进行切入,综合考量教师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教学理念而衍生出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此种模式的运用不但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减轻教师负担。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单向度运行,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难以相互影响,尽管它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加突显。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期刊
自2016年9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新版语文教材,新教材中的一些变化受到广泛关注。练习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的影响,本文把统编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关实践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练习系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一、练习系统的内涵  练习系统也称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语文课程
期刊
作为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选入教材,《藤野先生》的文本主题解读历来存在分歧。主要的几种解读是:一,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二,主要表达对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赞扬和怀念,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三,要么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要么表现作者怀念藤野先生。[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参综合了几种看法,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一是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并体会作者对他真挚的怀念之
期刊
毋庸讳言,“满堂问”是我们语文常态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一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课堂上,当学生疲于应对教师的诸多问题、被动思考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所谓标准答案时,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就被严重挤压,这已与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渐行渐远了。其实,任何真实学习的发生都是基于问题导向,但前提是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具体而言,问题之间要呈现出层进性,要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数量
期刊
【阅读导引】  节选内容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原名“Cuore”,译作“心”),是其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一部得到世界认可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小说。整本书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的日记、父母写的劝诫启发性文章以及老师指定抄诵的每月故事。小说以时间顺序分为十章,每一章再按照具体的日期划分成若干篇章,由这些日记和故事构成了一本洋溢着家国之爱、师生之情、家庭之爱与同学之谊等内
期刊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教育发展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