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及其他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认为“亲眼目睹”中,“目”即为“亲眼”,再加“亲眼”,犯了語意重复的语病。
  如果单以语义重复予以否定,也许过于武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很多成语都属于语义重复,如:“半夜三更”“推贤进士”“招贤纳士”“文过饰非”“欺君罔上”“待人接物”“移风易俗”“改头换面”“黎民百姓”“苦思冥想”……我们并没有因为语义重复而否定它们,弃置不用。
  如果说重复就是累赘,那文言文中也有一大批词语须删去。文言文中存在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并列、意义相同,古人也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清代学者王引之云:“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古代经典中同义复词现象比比皆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最为典型:“崩殂”“疲敝”“危急”“恢弘”“菲薄”“简拔”“枉屈”“卑鄙”“驱驰”“倾覆”……其他常见的如:
  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是同义复语,意为“制定”;“宪”“令”也是同义复语,意为宪法、法令。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③谨庠序之教,伸之以孝悌之意。(《寡人之于国也》)“庠”“序”是同义复词,意为“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一个为商朝称谓,一个为周朝称呼。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辞》)“扶”“将”是同义复语,意为“搀扶”。
  ⑤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高”“危”是同义复语,意为“高”。
  古人运用同义复词,一是为了强调,二是为了协调句中音节,使语气更充足、语意更充实。如古文中“躬自”“躬身”“躬亲”“亲自”“亲身”“亲手”“手自”等同义词语,“躬”“自”“亲”“身”“手”,都有“亲自”义,古人并未删其一。
  现代汉语依然保留古汉语同义复词的痕迹,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假若”“假如”“倘若”“倘使”“假使”“如若”“假令”“藉令”“藉使”“向使”“借如”“借使”等,甚至还有三个表示假设连用的,如“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其“藉”“第”“令”都是“假如”。
  有关“亲耳目睹”的新闻不胜枚举,人们大量使用,也表现了对该词的接受。有意思的是,金庸小说中“亲眼目睹”出现的频率很高。笔者在此主要分析三联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三部小说,所出现的“亲眼目睹”或“亲眼所见”语句,辨析它们语境的不同之处。
  (1)刘正风向那姓黎的青城派弟子道:“黎世兄,当时你也在场,这件事是亲眼目睹的?”那姓黎的青城弟子不答,眼望余沧海。众人见了他的神色,均知当时实情确是如此。否则仪琳只消有一句半句假话,他自必出言反驳。(金庸《笑傲江湖》4回第145页)
  (2)[令狐冲]又道:“种种情事,辛前辈在五霸冈上都亲眼目睹。既是大师佛驾亲临,晚辈已有了好大面子,决不在敝业师面前提起便是……”(金庸《笑傲江湖》17回第665页)
  (3)令狐冲道:“昨晚我睡觉发梦,亲眼目睹,见到许多尼姑婆娘,横七竖八的在这厅堂上躺了一地,怎会有错?”(金庸《笑傲江湖》23回第909页)
  以上三处,是《笑傲江湖》中的语句,都运用了“亲眼目睹”,为何不用“亲眼所见”呢?“亲眼目睹”,只强调一种情况——主人公看到了一个过程,一个事件前后变化的过程,其前后经过清清楚楚都看见了。而“亲眼所见”,则有四种可能情况:可能看见的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也可能看到的是从中间到结束的过程,也可能仅仅看了开始而不知道结果,还可能是仅仅看了结果而没看到起因。因此,在强调证据确凿的对质问题上,它们语境不同:聪明人都会用“亲眼目睹”,而不用“亲眼所见”。
  (4)萧峰在白雪映照之下,见到她秀丽的脸上满是天真可爱的微笑,便如新得了个有趣的玩偶或是好吃的糖果一般。若非适才亲眼目睹,有谁能信她是刚杀了大师兄、新得天下第一大邪派传人之位。(《天龙八部》二十五回第998页)
  (5)虚竹哑然失笑,心想:“我若不是亲眼目睹,单是听你的声音,当真要给你这小小娃儿吓倒了。”(《天龙八部》三十五回第1366页)
  (6)玄慈朗声道:“天下英雄,今日人人亲眼目睹,我少林派决无与丐帮争雄斗胜之意,实是丐帮帮主步步见逼,老衲退无可退,避无所避。”(《天龙八部》四十一回第1603页)
  (7)萧远山道:“……其间过节,大理段王爷亲眼目睹、亲耳所闻,方丈欲知详情,待会请问段王爷便是。”(《天龙八部》四十二回第1653页)
  (8)此事除了自己之外,更无第二人知晓,难道这个老僧当时确是在旁亲眼目睹……(《天龙八部》四十三回第1681页)
  以上五处是《天龙八部》中的语句,都运用了“亲眼目睹”,为何不用“亲眼所见”?原因大致与《笑傲江湖》相同。“亲眼目睹”,在语境上,强调的是看到了事件的全过程。
  (9)丘某亲眼目睹,倘若看错了人,我挖出这对招子给你。
  (10)他是亲眼所见,不管焦木如何解说,他总是不信。(《射雕英雄传》第一册《江南七怪》)
  (11)华筝指着杨康道:“他亲眼所见的,你们问他便是了。”(《射雕英雄传》第25回《荒村野店》)
  (12)彭长老道:“杨帮主亲眼目睹,哪能有甚么错?”(《射雕英雄传》第27回《轩辕台前》)
  以上四处,是《射雕英雄传》中的语句,两处运用“亲眼目睹”,两处运用“亲眼所见”。(10)正是因为丘处机只看到一时的情况,他也不可能看见所有关于寺庙里的情形,因此运用了“亲眼所见”。(11)只是杨康的一面之词,到底怎样,不是当事人的华筝也不太清楚,因此用了“亲眼所见”。   如今辞书还未给“亲眼目睹”作出解释,最早源于何时,也不得而知;可能是人们仿照“耳闻目睹”或“耳濡目染”,新造出的“成语”。
  将“亲眼目睹”改为“亲眼所见”“亲眼得见”,看似无懈可击,但通过分析金庸小说相关语句,我们知道,“亲眼目睹”表动态过程,而“亲眼所见”“亲眼得见”,表静态结果:语境不同,表达效果不同,意味颇有不同。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描写霸王别姬时,用“项王泣数行下”,其“泣数行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班固《汉书·项羽传》将之改为“羽泣下数行”,变成静态结果。王立群教授评价说:“顺序一调整,神气大失。‘泣下数行’只是静态的描述,‘泣数行下’,则是一个动态刻画,倍加传神地渲染出了项羽英雄末路时无声的悲壮气氛。”(《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可谓一语中的。再如《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两句中,“至千里”与“致千里”,意义不同:一表示过程,一表示结果。从事物的状态上来讲,“至千里”表示的是一种结果或结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到千里之外,是一步一步的累积的结果。而“致千里”表示的是一种过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是通过一定的量变,最终才能达到质变,“使到达(致)”千里之远。
  不由想到鲁迅经典散文《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对讲究炼字的鲁迅而言,此句肯定不是因疏忽而重复的病句。数十年来,对于此句,有各种名家经典解读。台湾作家张大春《小说稗类》评论道:“即使鲁迅的文名显赫如此,亦不必显而赫之到一字不可移改的地步;但是,果若我们更动了这四个句子,必欲使之不冗不赘而后已,我们会坐失什么呢?答案可以简单得令人失望: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贴那种站在后园里缓缓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张大春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简而言之,“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一个动态的描写过程;如果改成“有两株枣树”,则纯粹是静态的叙述结果。正因为是鲁迅目光动态的游移观察,才有次段的文字:“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因此,对于词语的意义,除了要讲求理据之外,还要根据前后文,看语境,注重“约定俗成”;有时也会出现“积非成是”“习非成是”的现象。社会发展中,很多成语的意义发生了明显变化,诸如:
  【美轮美奂】原来是“形容新屋高大美观”。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则多添一义项:“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
  【七月流火】原来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解释为“天气炎热”必错;而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则多增一义项: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版)
  【耸人听闻】原来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与“骇人听闻”截然不同。而现在则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自2012年第6版起,义项变为“使人听了非常震惊”。例句:他常喜欢发表一些~的见解/这些贪腐案件的内幕真是~。
  【感同身受】原指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歷,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
  最典型的是“美轮美奂”与“七月流火”两个成语,它们原来一直只有一个义项,现在变为两个。因此,窃以为“亲眼目睹”不论从词义的语境上讲,还是从强调词义上看,或者“积非成是”也罢,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种汉语辞书辞典中,或会有它的“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
其他文献
2020年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期刊
贡布雷是什么颜色的?初读时着实讶异于作者景色描写的细腻和恰到好处。贡布雷的阳光雨露、花草流云,在作者的笔下那每一处细小的褶皱,每一刻细微的变化都鲜活地铺展开来,让你感叹自然不言的大美原来是可以诉诸文字的。可是当你再读,才发现给贡布雷增添迷人风采的原来是活跃于其中的各色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色彩,共同涂抹着贡布雷这个极具历史感的地域。  首先出场的是斯万,这是作者用浓墨重彩来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博学
期刊
所谓“是非”型作文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个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思考、比较、探讨,最后根据个体理解与感受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目往往选取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某个事件为材料,材料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不同的内涵,既有合理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欠妥的、令人质疑的一面,充满了思辨色彩。在写作要求里一般会出现“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你怎么看”“如何评价”等字眼,这是它的
期刊
“你生下来啊,八斤!护士都叫你小肥妹。”十七年了,她总爱这样打趣我。  记忆里,她不曾提起过“别人家的孩子”的话题,反而总会在别人面前故作谦虚却藏不住眉眼里的骄傲,说:“她也就跳舞满级,会画画会弹钢琴,学习很自觉而已啦!”当然,她从不在我面前夸耀,我在时,她必损我:“笨鸟先飞。”也许是金牛座遇上狮子座的偏执吧,有时我们争吵,有时我们彼此生对方的气,但是,那些都是不会过夜的小插曲。  从前老师布置写
期刊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精彩亮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作文题虽然取材不同、内容和形式各异,写作要求也有差别,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它们也存在很多共性。认真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凸显了以下特点:  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的德育目的是引导考生“做人”,因为作文须“我手写我心”。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
期刊
【原作】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二)  [俄]契诃夫  这当儿冬天来了。还在圣诞节之前很久,当地报纸就发布消息,说一年一度的冬季舞会“定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贵族俱乐部举行。每天傍晚打完牌以后,莫杰斯特·阿列克谢伊奇总是很兴奋,跟那些官太太们交头接耳嘀咕一阵,一边忧心忡忡地打量着阿尼娅,随后在房间里从这头走到那头,走上很久,想心事。最后,一天晚上,夜深了,他在阿尼娅面前站定,说:  “你应当给自己缝制
期刊
近日,江苏省一酒业公司下发通知,以保证信息安全为由,要求员工不得购买苹果手机,已使用苹果手机的需在限定时间内更换为国产品牌,否则辞退。同时,对购买华为手机的员工给予零售价格15%的补贴。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不得不承认,该公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支持国货,培养员工的爱国精神;但强行要求员工更换掉苹果手机,就显得不太高明了。且不说至今未见国内任何机构或个人因苹果系统遭受重
期刊
近年來,中国科技蒸蒸日上,北斗五十五颗卫星的成功组网以及5G技术的领先发展等无不彰显“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蜕变升级。国产商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大众购买国货的热情,华为手机日益受到追捧便是显著的例子。支持国产、购买国货当然是好事,但像江苏某酒业公司那样,以文件的形式强制要求员工购买国产手机,不准使用苹果手机,并以辞退相威胁,就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了。  我认为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爱国行为,实则对
期刊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
期刊
我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天,我离开居住的小城去往异地;那天,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我身穿一件素白的羽绒服,蜷缩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汽油味伴着车身的颠簸,我胃里的食物蠢蠢欲动。我努力克制着呕吐,脑子里时不时地浮现前些日子的一些记忆碎片。  “你到底想不想参加?”小瞳指着网上某名校的招生启事问。  “我?没想过。”十六七岁的少年往往羞于公开自己的梦想,因为它们虽然美丽却特别易碎。  “去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