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作文命题特征看2021年高考备考策略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xf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精彩亮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作文题虽然取材不同、内容和形式各异,写作要求也有差别,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它们也存在很多共性。认真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凸显了以下特点:
  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的德育目的是引导考生“做人”,因为作文须“我手写我心”。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那么,“德”如何考量,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标尺。通过作文试题材料的引导,通过给题目、给主题、提问题等限制性要求,可以促使考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发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此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考作文不仅是考查考生驾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如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取材于齐桓公、鲍叔、管仲三个人物的故事,命题目的是以古为鉴,引导考生像齐桓公那样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这样才可以成就大业;像鲍叔牙那样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管仲那样博学多才、恪尽职守,建立不朽的功勋。在此基础上进而挖掘材料意蕴,提炼出团结合作、共襄伟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最终使考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显然,命制本题的意图,重在启发考生以史為镜,观照古今,激励自己养成崇高美好的品德,彰显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再如全国Ⅲ卷作文题,要求考生绘制“自画像”,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关注人生理想、关注个人成长、关注人生价值。考生作文时必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更有意义”,什么样的“自画像”才算“好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大而言之,是既要有个人的独特成长轨迹,又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担当、奉献、追求、使命,皆可入题,而命题指向集中归结到一点,即为“树人”。北京卷作文的第二题要求考生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并展开想象和联想写记叙文,但并未对这“一条信息”的内容做任何限定,因此考生完全可以以小见大,由“一条信息”拓展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认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体现当代青年应有的志向、胸怀、格局和奋勇无畏的担当。上海卷要求考生谈谈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人是否能掌控事物发展进程的认识和思考,试题启迪考生勇于面对转折,或顺势而为,或迎难而上,或拨乱反正,或适应转向,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命题意图都在引导考生不回避矛盾和问题,锤炼坚韧的意志品质。浙江卷要求考生书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发生错位、产生落差这一常见现象的体验与思考,引导考生理性审视个人期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如何确立、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明主次、知轻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众多的作文题目,切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各不相同,话题也有大有小,但都隐含着对如何“立德”、怎样“树人”的考问。
  备考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亿万人民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关注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增强考生的家国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广泛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相关文章,收看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与法》《今日关注》等节目,深入发掘其中的时代性话题,学习了解英烈、英模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青年先锋人物的事迹,鼓励学生读后写、看后写、听后写,随时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诉诸笔端,进行生动描绘和理性升华,既提升写作的水平,更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品质的锤炼。
  二、突出“情境设置”特征
  情境作文也称情景作文,是指根据具体场合的某种情形、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作文样式。考场作文的情境设置,可以从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入手,也可以是虚拟的某个场景或故事。这种作文形式既可以有效考查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又可以防止抄袭、宿构,近年来一直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高考作文命题总是精心设置情境,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2020年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的特征也非常突出,如全国I卷的命题材料来自历史故事,有意创设了具体的历史情境。通过情境设置,考题把考生带到遥远的古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考生驰骋想象,追忆当年的生活场景和时势变化,体会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处境、心理与抉择,进而体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抒写真实的认知感受。无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都必须结合作文具体情境来分析阐发,这样文章才能入题、入情、入理,有根、有据、有力。倘若离开了“情境”这个载体,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不偏题、脱题。2020年全国II卷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设置的情境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这一情境设置使题目具有强烈的限制性:其一,必须紧扣论坛场景,突出背景,注意表达的语气和语体色彩。其二,对演讲主题已有规定,内容不能偏离规定的主题而旁逸斜出。其三,要凸显自己“中国青年”的身份,为中国代言,向世界发声。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写作要求更加具体,考生立意行文、思维拓展都不能脱离既定范围,天马行空,口无遮拦。再如全国新高考I卷,情境设置以抗击“新冠”疫情为大背景,又从中提炼出了“距离”与“联系”两个关键词。考生在表现“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拓展升华,表达好“疫情虽然暂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抗疫斗争中,却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紧密联系”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其他诸如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等作文题,也都不约而同地让考生根据具体的“情境设置”作文,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备考策略:
  引导考生增强情境意识,强化情境体验,做好情境写作训练。一是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情境。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市场调查、毕业典礼、游学旅行、专题演讲等。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情境。将实践中积累的情境与写作任务联系起来,与高考真题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对接,并规范设置题目,进行仿真训练。三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创建情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间接融入其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四是精心模拟情境,做好实战演练。可以先对不同情境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命制作文题目,分门别类地安排系列训练,强化情境意识,明确写作要求,熟练写作技巧。
  三、凸显“任务驱动”指令
  从公开的信息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2015年最先提出来的。他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载《语文学习》2015年第7、8期合刊)一文中,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作文命题在展示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型指令,可以更好地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从而更全面地考查写作者的审题、表达、分析等综合能力。此后,任务驱动型作文备受青睐、深入人心,在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频频出现。2020年语文高考的11道作文试题,有7道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占比63.6%,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舉例来看,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先简述历史故事,然后在写作要求部分明确任务:写一篇发言稿;具体场景为班级读书会;评述对象须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个“感触最深”的;文章所言应能体现考生的“感受和思考”。考生写作时,除立意精准、结构完整、表达顺畅,达到常规作文的要求外,还必须在行文中兼顾并全面完成题目设置的四项任务,这样的文章才能算作切合题意。再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命题材料是一段以议论为主的提示性文字,简要说明了地名与当地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的紧密关系,以及地名对于一个人的记忆和情感所可能具有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考题对考生提出任务指令: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写一篇主持词;用一个地名将“带你走近”补充完整,作为作文题目。这些任务,包含了身份、文体、内容、标题等诸多方面,都是刚性的要求,必须在写作中严格遵守,逐一完成——这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于一般材料作文的重要特点,万万不可忽视。其他各卷的作文试题也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如:全国Ⅱ卷,写作背景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文体是演讲稿,写作者的身份是中国青年受邀代表,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全国Ⅲ卷,写作情境是高中毕业即将离开母校之际,交际身份是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交际对象是即将进入高中的学弟学妹,交际话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交际目的是引导学弟学妹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成长,成就更好的自我,文体是书信。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清晰的任务意识,要审清题意,明确任务,并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备考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备考与写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环节:首先,明确任务指令。一道考题的任务指令往往不止一个,还有显性任务与隐性任务之分。它包括情境、场合、文体、主题、写作者身份、受众对象等。审题时要细心筛选,不能有任何遗漏。特别要完成好隐性任务,即在行文中做到文中有“我”。其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并做到自然贴切、合规合理。一般说来,身份、场合可以在开篇简笔点明;主题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在主体部分重点突破;文体必须符合格式要求,做到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语体色彩得当。再次,熟悉任务指令的类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任务主要有三类:解决问题式,即指定写作者就某个问题给某人写一封信、发表一个演讲或提出建议等;择取决定式,即考题提供多个选项,或是多名人物,或是多个事物(如地名、关键词等),或是多种方案,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项作文;交换意见式,即对一个问题人们有多种看法,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同的任务类型,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
  四、强化“自我主体”意识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越来越重视“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感”“我手抒我情”。作文不再是单纯、客观地表情达意,还要求凸显“我”在文章中的主体地位,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除全国新高考卷I和江苏卷外,其他9道题目分别有这样的明确要求:“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写一篇主持词”;“‘每一颗(北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等等。这里的“你”当然就是指文中的“我”,写作时无论是叙事、议论、演讲还是写串词,都必须从“我”的视角,以“我”的口气来写。或叙写“我”的见闻,或交流“我”的感受,或发表“我”的看法,或提出“我”的主张,或发出“我”的呼声……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角度分析,体现“我”的写作主体地位,也是考题的写作指令之一。
  强化写作的“自我主体”意识,便于诉真情、表真意、显真我,使文章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无病呻吟的“假大空”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宿构、抄袭等不良风气。毫无疑问,“文中有我”的命题思路,必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
  备考策略:
  其一,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发掘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素材,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人所未见、人所少见的信息,体现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发出非同一般的声音。其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我”的笔,写“我”的事,抒“我”的情。要鼓励学生表现真性情,抒发真感情,让读者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我”。其三,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行文中“我”要有一以贯之的存在感。虽然所叙之事不一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发之论则必定是自己真实的见解,演讲词、读后感也要尽量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作时,更必须以“我”的口吻或身份表达出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五、引领“应用写作”潮流
  自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改变沿袭多年的“文体不限”的要求之后,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成为高考作文中的高頻文体,从而在高考中引入了应用文写作的新潮流。高考作文一改议论文一统天下的沉闷空气,写作的实用性得到突出、强化,高考作文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清纯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2020年高考作文继续引领这一潮流,应用文写作考查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具体写作要求更加精细化。如全国I卷要求写一篇发言稿,而且提供了情境——班级读书会上,明确了任务——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谈认识,提出了要求——“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文体新颖,要求具体,写作时必须突出发言稿的文体特征,而不能泛化。全国Ⅱ卷要求完成一篇演讲稿,同时对写作情境、作者身份和表达主题都作了限制,写作时除了要立意准确,形式还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要求,两者兼顾,才符合取胜之道。全国Ⅲ卷指定的写作文体是“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内容指令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主题指令是说明个人成长与人生价值的关系,身份指令是即将高中毕业的考生。写作时必须将限定的文体与众多的指令和谐统一起来。全国新高考卷Ⅱ要求写一篇主持词,对于考生而言这种文体比较陌生,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持词是主持人用来使节目上下串联的串联词,一般由开场白、主体部分与结束语组成。写作串联词除了要切合题意外,还必须注意这种特殊文体的结构要求和语体特点,必须主题突出、过渡自然、承上启下、连贯得体。
  备考策略:
  首先,要明确应用文写作的高频考点。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文写作的使用范围很广,但高考作文不可能全部关涉。结合高考作文在主题、语言表达以及字数限制等方面的要求,考查频率较高的有演讲词、主持词、发言稿、辩论稿、竞聘稿、书信(包括普通书信和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等)、读后感等。其次,要熟悉各种文体的格式要求和结构布局,文章在形式上必须中规中矩,切忌不伦不类,即以标准的文体形式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特别要将不同文体的细微差别辨析清楚,诸如哪些结尾要有署名和日期,哪些不必写署名和日期;不同文体的表达语气有何不同;等等。再次,全方位训练。对考查频率较高、出现可能性较大的应用文体进行点对点训练。写作时除结构完整外,还要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如称呼、署名、日期及其在文中出现的正确位置,主标题与副标题的对应关系、如何书写呈现等。
  本文浅述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五大特征及今后对应的备考策略,目的是鉴往知来,深入洞察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教学方向,以利科学、严密地制定备考措施,精准高效地做好备考训练,确保考生在高考中成竹在胸、沉稳应对,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的梦想。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小说写道:“好多年前除了我睡觉的地方和睡前伤心的情景之外,我对贡布雷已经全然忘怀。”直到有一天母亲给他吃了一口茶,并把一块蛋糕泡在茶水中,奇迹发生了——相同的场景唤醒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一幕幕往事随之逐渐浮现。关于贡布雷的一切过往,逐步逼真地展现出来。从此,普鲁斯特心中尘封已久的那个完整的贡布雷真正浮现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家笔下的贡布雷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先从一杯茶说起吧!  一杯椴花茶
期刊
江苏盐城“珠溪语文”读书沙龙《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专题  “一本书,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读书沙龙,但是我真的想说:读书,我们是认真的!读书沙龙开展一年来,我们所有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阅读的意义与快乐。我们不光在读,也在写,我们形成了文字并刊印成册——《永恒的流逝不变的眷恋》。‘三新’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促进者,师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期刊
【原文】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
期刊
提起纪录片,就不得不提BBC。它的自然类纪录片系列,瑰丽、不凡、惊艳、神秘,带领着我们一次次探索生命的神奇、伟大和凝重。BBC出品的纪录片优美、形象、生动。从画面、旁白到配乐,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艺术品,是听觉、视觉的盛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BBC自然类纪录片巨制——《王朝》(Dynasties)。通过单元剧的形式,制作方为观众展现了五种动物族群丝毫不亚于人类的惊心动魄之大戏。《王朝》分五集
期刊
清代诗人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把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喻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解诗则是要从这尽变的酒中寻索出米的原样来。著名现代诗评家李健吾也认为,了解一个人固然不容易,剖析一首诗才叫“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索解诗意之难。它困惑着古今许多诗论家,更何况是高中学生!那么,如何识别“诗家语”、破解“鉴赏难”?笔者结合诗词鉴赏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
期刊
李商隐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以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之风格,于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咏史诗是他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贾生》《马嵬(其二)》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贾生》借古讽今,欲抑先扬,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又借贾谊的遭遇,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于对比反衬中,委婉表达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李商隐的咏史诗侧重借历史人物、事件、旧址以讽刺时政,委婉含
期刊
2020年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期刊
贡布雷是什么颜色的?初读时着实讶异于作者景色描写的细腻和恰到好处。贡布雷的阳光雨露、花草流云,在作者的笔下那每一处细小的褶皱,每一刻细微的变化都鲜活地铺展开来,让你感叹自然不言的大美原来是可以诉诸文字的。可是当你再读,才发现给贡布雷增添迷人风采的原来是活跃于其中的各色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色彩,共同涂抹着贡布雷这个极具历史感的地域。  首先出场的是斯万,这是作者用浓墨重彩来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博学
期刊
所谓“是非”型作文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个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思考、比较、探讨,最后根据个体理解与感受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目往往选取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某个事件为材料,材料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不同的内涵,既有合理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欠妥的、令人质疑的一面,充满了思辨色彩。在写作要求里一般会出现“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你怎么看”“如何评价”等字眼,这是它的
期刊
“你生下来啊,八斤!护士都叫你小肥妹。”十七年了,她总爱这样打趣我。  记忆里,她不曾提起过“别人家的孩子”的话题,反而总会在别人面前故作谦虚却藏不住眉眼里的骄傲,说:“她也就跳舞满级,会画画会弹钢琴,学习很自觉而已啦!”当然,她从不在我面前夸耀,我在时,她必损我:“笨鸟先飞。”也许是金牛座遇上狮子座的偏执吧,有时我们争吵,有时我们彼此生对方的气,但是,那些都是不会过夜的小插曲。  从前老师布置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