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新视角探微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有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的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在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参考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二、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
  【高考连线】(浙江卷第20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江送别[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三、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
  【高考连线】(天津卷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理解深层的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关于结构方面的作用,有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乐业安居,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向往大自然。
  【参考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四、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
  【高考连线】(全国卷Ⅲ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五、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
  【高考连线】(全国卷Ⅱ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酸。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作者写下这首诗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六、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
  【高考连线】(新课程I卷第16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題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七、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
  【高考连线】(全国卷I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入手,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不能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导引】哈  尔滨的特色食品与中国其他城市的都不同,可以说是独有的,这与哈尔滨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有关,她散发着浓郁的欧洲味道。除了常年与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外,在二十世纪初期,哈尔滨还是当时远东最多犹太人聚居的城市之一。列巴就是俄语里面的大面包。哈尔滨生产面包,已有百年的历史。1898年,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同时也把面包生产技术传入哈尔滨。那个年代,从道里中央大街到南岗大直街一些主要的
期刊
【原文】  卞银  张维菊  ⑴谁也没想到,进了城的卞银,还想再回来。  ⑵“葛针村庙小,盛不下这尊大神!”卞金气不打一处来。  ⑶当年,发了家的卞银,一心要卖老宅。他哥卞金心急火燎地赶回村时,卞银的大红手印刚刚在契约文书上摁下。兄弟俩干了一仗。唉!几十年前的事喽。  ⑷提起这,连说事人都笑了。也是当年,卞银站在村子当央,在老槐树底下放话。长篇大论,乡亲们是记不住的,但大意跑不了:他卞银在这个山峪
期刊
【阅读导引】你有了明确的想法,但朋友们的看法都与你相反,你会动摇,还是坚持?为什么平时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一到关键场合却总是发挥失常?有调查显示,一个人能否胜任一件事,15%取决于他的智力,85%取决于他的态度和心态。所以,别让那些常见的心理陷阱成为成功的绊脚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是的,在生活与工作中,很多时候给我们制造麻
期刊
【阅读导引】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着一群鄂温克人。他们住在用木头搭成的房子里,喝鹿奶,烧桦树枝。他们穿着皮大衣和皮靴子在山中打猎,喜欢骑马、喝酒、唱歌。他们随驯鹿不断在森林里迁徙,他们一生几乎不生病,如果病了就请萨满跳神。他们崇拜火和玛鲁神,死去的时候要架在树上风葬。他们所拥有的,唯有这片山河。本文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娓娓道来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与沧桑变迁,让他们的喜怒悲欢浮
期刊
小说写道:“好多年前除了我睡觉的地方和睡前伤心的情景之外,我对贡布雷已经全然忘怀。”直到有一天母亲给他吃了一口茶,并把一块蛋糕泡在茶水中,奇迹发生了——相同的场景唤醒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一幕幕往事随之逐渐浮现。关于贡布雷的一切过往,逐步逼真地展现出来。从此,普鲁斯特心中尘封已久的那个完整的贡布雷真正浮现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家笔下的贡布雷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先从一杯茶说起吧!  一杯椴花茶
期刊
江苏盐城“珠溪语文”读书沙龙《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专题  “一本书,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读书沙龙,但是我真的想说:读书,我们是认真的!读书沙龙开展一年来,我们所有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阅读的意义与快乐。我们不光在读,也在写,我们形成了文字并刊印成册——《永恒的流逝不变的眷恋》。‘三新’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促进者,师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期刊
【原文】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
期刊
提起纪录片,就不得不提BBC。它的自然类纪录片系列,瑰丽、不凡、惊艳、神秘,带领着我们一次次探索生命的神奇、伟大和凝重。BBC出品的纪录片优美、形象、生动。从画面、旁白到配乐,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艺术品,是听觉、视觉的盛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BBC自然类纪录片巨制——《王朝》(Dynasties)。通过单元剧的形式,制作方为观众展现了五种动物族群丝毫不亚于人类的惊心动魄之大戏。《王朝》分五集
期刊
清代诗人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把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喻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解诗则是要从这尽变的酒中寻索出米的原样来。著名现代诗评家李健吾也认为,了解一个人固然不容易,剖析一首诗才叫“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索解诗意之难。它困惑着古今许多诗论家,更何况是高中学生!那么,如何识别“诗家语”、破解“鉴赏难”?笔者结合诗词鉴赏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
期刊
李商隐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以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之风格,于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咏史诗是他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贾生》《马嵬(其二)》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贾生》借古讽今,欲抑先扬,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又借贾谊的遭遇,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于对比反衬中,委婉表达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李商隐的咏史诗侧重借历史人物、事件、旧址以讽刺时政,委婉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