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教育战争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h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孩子逼“跳楼”了
  广州,五羊新城。
  13岁的小诗人朱夏妮再也不想写诗了,哪怕著名诗人北岛都赞美她的诗“感觉清新,富于意象,特别善于瞬间的感觉”,且她的诗歌曾多次获得国内诗歌节奖项,还被译成英文入選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中国诗歌单元。
  但妈妈胡杨却说:“写诗、写诗,写诗能考上好高中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朱夏妮的生活里只剩下“为考试而学习”。她叹了口气,站在阳台上远眺,写了两个小时作业,双眼酸涩。
  不到两分钟,胡杨突然从身后窜出,“夏妮,你又开始玩了,不知道初二多重要吗!”听着唠叨,朱夏妮莫名火大,扭身去了客厅,一屁股坐进沙发,把耳塞塞进耳朵,将音乐的音量调到最大。
  胡杨脸上挤出来的微笑转瞬就没了,跟过来一把扯掉她的耳塞,“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啊,要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你看看你的成绩……”
  朱夏妮深深地吸了口气,转而又屏住呼吸。空气就像被妈妈下了毒,一呼吸就会被毒死。她压抑、失望,甚至有些绝望。
  “她就像个神经病。”朱夏妮想着,越想越无法释怀。不管多努力,妈妈根本看不到,但只要一停下来,她就会在两分钟内出现,将那些理论、道理一遍又一遍絮叨,压得人喘不过气。连上厕所、睡觉都逃不开她的魔掌。进厕所五分钟,便听到妈妈急促地敲门;妈妈还特地搬到她的屋子,上下铺睡觉。有时妈妈明明已经睡着了,突然腾地坐起来,看到她没有玩手机,才放心睡去。
  这是中国家庭惯用的逼迫模式,但曾经自由惯了的朱夏妮不想再妥协,“快痛苦死了。”她冲进卧室,重重摔上门。
  半天没动静。胡杨不放心,连唤几声没有回应,赶紧叫来丈夫朱又可踢开门进去。
  心一下子坠入谷底。窗户大开着,屋里没有人,唯见女儿的拖鞋摆在飘窗下面。这可是22楼。“啊!”朱又可绝望地哀号,迅速冲出了门。胡杨拧着眉,鼻子酸酸的,挪着步,走到窗户前,畏畏缩缩伸头望了出去。
  楼下什么也没有,胡杨发疯似地在屋子里寻找,终于在衣柜里发现了朱夏妮。朱夏妮蜷坐着,因恶作剧成功嘿嘿冲她笑。胡杨却一下子大哭起来。
  每个家长曾想给的蓝天和白云
  在朱夏妮的记忆里,以前的妈妈可不是这样的。
  胡杨曾是教育杂志的编辑,对如何培养孩子,很有主张。她和朱又可结婚早,一直因工作到处奔波,定居乌鲁木齐后,在婚后第十年,33岁的胡杨有了女儿朱夏妮。
  “身体健康、开心最重要,让她自由生长,哪怕不上学,没有工作。”2000年,胡杨看着枕边的新生命,许下期许。
  胡杨努力践行自己的期许。平日里,她保证朱夏妮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朱夏妮4岁入学,老做不完作业。胡杨掐着时间,一到点就让她休息。为此,胡杨没少模仿朱夏妮的字迹,歪歪扭扭地帮她写作业。
  孩子喜欢阅读,胡杨就给她买书;孩子不喜欢跳舞学琴,胡杨没有给她报任何兴趣班。一到假期,就带着她出行,到各个城市,或是去胡杨朋友家的大草原。一家人并排躺在草地上
  数天上的云朵。朱夏妮喜欢泥巴和羊圈的味道。她抱着小黑羊,在父母面前疯跑,一个趔趄,摔倒在草地上,小黑羊毛毛的脑袋贴在她脸上,痒得她咯咯笑。
  7岁那年,一家人因朱又可调职迁居广州。这些单纯美好的生活变成了回忆,朱夏妮只能把它们写进诗里,连同对生活的怨怼、愤怒,以及对妈妈的不解——那个给她美好童年的妈妈,在迁居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节节败退的教育理想
  胡杨的改变是教育战争的起点。
  攀比是中国家长的通病,辞职在家专门带孩子的胡杨也未能免俗。在广州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胡杨突然发现,朱夏妮处处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上的兴趣班、学的奥数……
  她每天到学校门口接孩子,总能听到家长们的各种炫,“我家妮妮钢琴过了八级,她还学了大提琴、芭蕾舞。”转头问她,她答不上来。起初,她还能忍住,但问的人多了,胡杨越来
  越不安:一无所长的朱夏妮,似乎输在了起跑线上。
  终于,提倡“自由生长”的胡杨也给朱夏妮报了小提琴。朱夏妮坐不住,不喜欢练琴。“我想出去放风筝。”练了两小时后,朱夏妮央求妈妈。胡杨铁着脸守在她身边,丝毫不妥协。
  乐谱上慢慢多了斑驳的泪痕,胡杨宽慰自己:“这是为她好。”
  “为孩子好”,这句话在中国家庭里并不鲜见,在这一前提下,一切逼迫行为都变得理所应当。很快,高个子的朱夏妮进了排球队,因为附近的重点中学会特招排球特长生。不久,朱夏妮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胡杨计划的那所中学。胡杨的逼迫随着女儿学习任务的加重愈演愈烈。
  每天,胡杨接到老师从“校讯通”发来的短信,孩子的学习情况、各科的信息,这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和女儿交流最多的话题。
  尤其是每次测验后,胡杨收到信息——女儿每科的成绩排名,这次又上升下滑了多少。
  “你得挤进前十名,不然读不了好高中。”为此,胡杨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女儿身上。
  朱夏妮再也没有到过草原,再也没有好好耍过假期,再也没能在9点前休息。做作业到12点,胡杨就等到12点。胡杨就在客厅等着,不开电视、不发出任何声响。“她不学习,我就心慌。”胡杨说这是大部分家长的焦虑。
  不能避风的避风港
  胡杨的焦虑渗透进整个家庭,朱又可没少给她提意见,“考不上好高中又怎样?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
  “发光?”胡杨提高嗓门,“你开什么玩笑,考不上好高中,就不容易考上好大学,这直接关联着工作。这得走多少弯路!”台词不变,语速像机关枪似的。
  “咱闺女快被你逼疯了,不信去看她写的那些诗!”温吞的朱又可,只有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才会跟胡杨争吵,但拗不过,只得两面讨好,帮女儿舒缓压力。   胡杨也看过女儿写的诗,在女儿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上:“我翻开本子/看见两个字从天而降/把我压住/本子上两个‘重做’。”
  “每个人都在过滤声音/这里的声音沉重/风背不动它/声音不会飞/比气泡更容易消失/围墙足以拦住它的去路。”
  ……
  2012年7月,《诗刊》杂志刊发朱夏妮的13首随堂小诗,诗人王小妮发表评论:“中国教育所特有的、早被习以为常的紧张的教学关系,正被这风声鹤唳中的一个孩子敏感地体会着。”
  “每个孩子都有体会,只是我表现出来了而已。”朱夏妮的反抗态度强硬。
  不论学校如何紧逼,胡杨如何着急,她该学习学习,该玩耍玩耍。胡杨在客厅等她写作业到12点,屋里突然响起笛子声,胡杨气急败坏地冲进去,她装作没事儿人一样,摸出作业慢悠悠地继续。
  2013年,初三来了,学校一次又一次开家长会。胡杨更急了,完全不能忍受朱夏妮停下来休息片刻,朱家吵吵嚷嚷,战事频发。“我也知道家是孩子最后的退路,但我就逼她最后一
  年,等考上好高中就不这样了。”
  在她的逼迫下,朱夏妮开始反抗。起初用语言和行为,后来,她在房间的墙上画出几个大字——去死,都去死。
  胡杨看到后很吃惊,关切地问怎么了,朱夏妮把她轰出房间,啪地关上门,胡杨不敢再轻易逼迫。
  见这招管用,朱夏妮更进一步,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假装跳楼事件。“我根本不会死,只是吓唬她,这样才能喘口气。”“跳楼”事件彻底唬住了胡杨,相较于学习成绩和功成名
  就,女儿的生命和快乐重要多了。
  “现在这种现象太多了,学校施压、家庭施压,孩子成了唯一的受力点,前不久就有一個高三学生突然从教室跳楼了。”胡杨的念叨少了,反思多了,“总要给她留个可以喘气的避风港。”
  教育是一条给希望的路
  朱家的氛围又恢复了轻松愉快,冷静下来的胡杨认清自己也跌入错误的中国式教育里——唠叨、不问是非逮住就骂、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关心学习不关心其他……这与她之前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也造成孩子的激烈反抗。
  胡杨曾经很认可著名教育专家周运清的观点:“孩子将来生活得幸福、生活得自我满足就可以了,要想培养成科学家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给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希望,所以我说教育就是给予后代希望的过程,能够给他希望就成功了。”
  “给孩子希望”,胡杨和朱又可商量后,认为希望的前提是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提出新建议:考托福,出国念书。
  向往自由的朱夏妮果然变得上进起来,每天拼命做题,看美剧练听力,因为喜欢她愿意努力。她的托福成绩迅速飙升,今年四月初,顺利拿到了美国一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胡杨又开始操心了,这同样是一条未知的路,女儿年纪还小,又从来没有离开身边单独生活过。但朱夏妮很向往,恢复了快乐,不再暴戾,用期待的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中国家庭总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费尽心力为孩子设计一条康庄大道,孩子却不愿走上这条路;因为在孩子的逻辑里,趁年轻在充满希望和未知的道路上闯一闯、试一试,才是真正的快乐和收获。
其他文献
当你一味抱怨对方的缺点时,一定是没有意识到,他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是你们能够在一起的基石与保障。  恩爱夫妻  文与刘是我身边最恩爱的夫妻,从未见他们吵过架。文的话多,常常像大雪天的冷风,裹挟着小刀子吹在刘的脸上,刘却像一只电暖气,他那与实际年龄不相衬的大师般的慈祥笑容,瞬间化解了迎面而来的雪花做成的利刃。  刘的左耳,小时候游泳得了中耳炎,没有及时就医,导致耳膜穿孔,几乎丧失了听力。虽然他的右耳是
期刊
暑假,我和老婆去看望表姐家的孩子。表姐教老婆给小外甥冲奶粉,然后老婆用嘴试了试温度,结果她觉得味道不错,居然自己喝完了……  一次,老婆逛街回来愤愤地说:“今天真倒霉,有个人推着三轮车逆行把我裤子钩到了!”我:“你没责问他怎么不看人吗?”老婆说:“我刚想发飙,一看是卖臭豆腐的,就问他怎么卖的,他问我辣酱多些还是少些,我说少些,就把骂他这事给忘了……”  昨天,我对老婆说:“我们无法拉伸生命的长度,
期刊
不要把家当避风港  没有人能数清,“家”到底扮演了多少种角色。衣锦还乡,家是梦想的出发点,荣耀的归处;叶落归根,家是情感的依托,一生漂泊后的终点。听得最多的记得最牢的,还是临行前父母的嘱咐:“太累了,就回家吧。”此时,家是遮风避雨的巢,无路可退时的去处。  “家是避风港。”一代代人把这个譬喻流传。入港,疗伤,成了逃避现实最好的理由。工作不顺、创业失败、婚姻受挫……有了避风港,就可以安然享受家人的庇
期刊
由国家一级作家杨恩芳女士写作的长篇小说《女人百年》讲述了三代女人的故事。该作品源于实践,植根生活,饱含的坚韧、忠诚和担当三种大美,塑造的独立优秀,百折不挠,可敬可爱的女人形象,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慢慢体会。  坚韧之美激励人  小说的三位女主人公——云仙、秀华、方洁,在三个时代,面对物质生活的贫困,体力劳动的繁重和艰难困顿的发展,用女人的坚强和韧性,绘就了一幅坚强创造生活,韧性成就美好的美丽画卷。 
期刊
跳级、考名校,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但拔苗助长可不行,还应遵循自然的学习规律。  女儿灵犀,小学跳了三级,初中跳了一级,如今,14岁的她已是全国一流财经类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很多家长夸赞灵犀人小才大,想让自家孩子效仿女儿跳跃式的成才路。但教育并没捷径可言,也不能一以概之。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地针对孩子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策略地予以引导。  以懒教勤  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因为工
期刊
花痴军团成为主力观众  最为世界杯疯狂的不是球迷,而是为球星美貌倾倒、队伍越来越壮大  的花痴军团。  能让女人真正爱上世界杯的理由,归根到底就是绿茵男神们太帅了!  各国球队抵达机场后,媒体们十分贴心地放出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著名“男模队”的照片,这些大长腿们以男神下凡之姿弄疯了一票女粉丝。  不能怪她们太花痴,只因为男神杀伤力太强大,谁叫男神们每次除了在赛场上演绎“认真的男人最英俊”,还特别
期刊
37岁的Marc已享受了一年退休生活。这一年里,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家做两个女儿的全职保姆,带她们上下学、去各种游乐场所、伺候她们吃喝……这种在外人看來有些无聊、枯燥的生活,对Marc来说却是自由的体现。“没有人可以像我这样,提前享受天伦之乐。”并  非富二代、官二代、创一代,也不是彩票大奖得主,甚至24岁从法学院毕业时还拖欠助学贷款6.5万美元(约人民币41万元)……Marc是如何在36岁、
期刊
一场香港小姐的选美,让梦想成为语文老师的杨思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2001年夏天,她以破竹之势一举夺得“最上镜小姐”、“网上最夺目小姐”、“纤体美态奖”等共六个奖项,一跃成为香港小姐竞选史上获奖最多的冠军佳丽。  成名后,杨思琦甜美的笑容迷倒所有观众,是演艺圈内少有的没有花边、没有绯闻,努力拍戏的“屋村港姐”,可倔强的狮子座很难迁就于命运,与相恋9年的男友分手,未婚生女的消息却让她的乖乖女形象尽毁
期刊
一部羽毛球题材的电影《全力扣杀》,再度让羽毛球王子鲍春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与郑伊健、何超仪等影视明星的直接对招,让他直呼:“打球是我的强项,演戏还需好好学习。”  自2012年踏入娱乐圈以来,自拍、卖萌、犯二,一步步瓦解了鲍春来曾经羽坛硬汉的形象,转而成为一枚“暖男”,网友们啧啧称赞:“小伙子好帅、好萌!”  然而,一路走来,从体育场到娱乐圈,这个单纯的大男孩经历了同龄人不曾有的一次次转变与痛苦
期刊
前不久,《生活大爆炸》在网上被暂时停播下架,牵动了无数中国粉丝的心。这部以讲述四个高科技宅男与一学渣美女的搞笑生活故事为主的美剧,在中国大受欢迎。呆萌版高科技宅男“谢耳朵”更大红大紫成为新一代宅男偶像,而他在片中的女友艾米堪称“女版谢耳朵”:死鱼脸、神经质、怪胎、高智商、女学霸,以及社交白痴。  艾米的扮演者、现年38岁的马伊姆凭此角色到达事业巅峰,两次获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女配角提名。鲜为人知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