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的呐喊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的。”在中国,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女性的崛起。
  1898年7月24日,《女学报》正式创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女性报刊。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生的,是维新变法运动高涨下的产物,是中国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大成果,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进步。其最初定名为:《官话女学报》。目的是:“以通坤道消息,以广博爱之心。”《女学报》的办刊主旨是宣传变法维新,提倡女学,争取女权,要求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等。它明确的说:“我道这报是救我们二万万人,得平权的起点。”这是中国女学会的机关报,又是女学堂的校刊,也是中国第一份由女子主办、面向女性的报刊。
  目前,学术界对《女学报》的研究大多数均高度评价了其出现的意义等,且重复率高,却很少探讨其办报过程中出现的艰辛。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角度初探《女学报》在创办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妇女报刊的发展无不裨益。
  
  女性地位尚未认同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附属的地位。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男刚女柔、男主女副、男外女内是传统的性别与分工观念,可说是文化以意识之束缚,这不仅使得男性在文化上、心理上对女性产生眨抑与控制,更对女性之自我解放的意识产生制约和影响。虽然,近代以来初步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思想影响了开明的上层人士,心忧天下,关怀国家的入世精神使他们在思考国家命运的同时,能够超越传统思想中的消极成分,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以服役男子为天职”的封建思想,让女子接受教育,培养女性的才能,但这毕竟是少数。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也十分关注妇女解放问题,将其作为社会改良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们力图纠正男尊女卑的性别不平等关系。然而,在当时中国上流社会,男女戒备森严,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之恶习,良妻贤母之劣性”根深蒂固,大多数的富家小姐深锁闺中,尚未觉醒,女性地位仍囿于社会最底层。
  文化的认同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当时的大多数女性没有固定的经济基础,导致其地位处于卑微状态,所以像《女学报》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妇亦有责焉”这样一种将争取自身的解放建立在国家民族解放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和“男女是天地所生,理应平等”的强烈要求,不仅受到保守派的强烈鄙视和反对,而且在女性群体中也存在避而远之的状态。这是致使女学报的创办过程举步维艰原因之一。
  
  女学尚未成规模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长期毒害下,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父权的统治,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更没有独立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更是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增长,教会女学从通商口岸向内陆发展,但是,“教会女子学校始终游离于中国主流社会之外”女学生的规模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到1876年,女学生仅为2000余人。戊戌变法时期,兴女学成为维新志士富国强民的一大举措。他们认为在女子教育与国家富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也”,同时从妇道、母教等角度论述了女学之兴的必要。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下女子,一切听命于男”,大多数的家庭思想更是腐朽落后,甚至鄙视女子教育,导致我国的女学教育尚未成规模。正因如此,我国绝大部分女性的文化水平低下,更缺乏自我解放意识。这就意味着面向女性的报刊《女学报》的读者群过于狭窄、发行量也受到限制。
  
  物力人力缺乏
  
  办报首先要有两个必须条件,那就是人力和物力。作为我国第一份女性报刊,亦如此。
  首先,人才紧缺。“这《女学报》有好几件难事,……第一件是著述的难”,尽管出身在官宦之家的大家闺秀有才学,但在传统礼教、家教的束缚下,她们的思想见地也未能顺利发表见报,而那些商贾家的闺秀,则不能讲学,是教育出身的也因为风气刚刚开始,很多人对它也不敢兴趣。哪怕在大上海,也难以有内容新鲜的稿件。所以当时的《女学报》的文章主要由二十几个女主笔承担,但毕竟力量单薄、造成稿源紧缺。
  其次,财力紧缺。“这《女学报》有好几件难事,……第二件是印销的难,从来每有极好的人,起来救世,人家受他的恩惠,后来便终止的。不为人手不齐,即为银钱不继,虽有了这诺大耐久的心,也就冷下了。现在这报,开创的资款,也不是很大,出报的张数,亦不是很多。”《女学报》得以创刊,主要由“民捐民办”创办女学堂后作为其机关报而创办起来的,女学堂的经费本就是靠“集资”创办的,可见经费并不宽裕。而在维新派妇女筹资正式创刊后,虽然每月出版三期,但头三期是免费“敬送”给读者,从第四期起,“每张暂取纸料钱三文”。虽是“物美价廉,每期一出海内称赏,远近来够者云集。……”但是,它的主要读者是上层的知识女性,“本报现今销路,以绅宦公馆居多。致市商零卖,除上海外,外岸尚无定处”。虽然《女学报》也曾打算重印数千张,并想设立寄售处等,但随着戊戌运动的失败,《女学报》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戊戌变法昙花一现
  
  《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性报刊,它的诞生是建立在戊戌变法运动基础之上,是戊戌变法运动高涨时代的产物。当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只能持续“百日”时,《女学报》的命运也只能和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一样,百日维新”失败后,作为维新派的舆论阵地之一的《女学报》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其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那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当的变更”。所以,以资产阶级改良为基础的《女学报》,随着政治的瓦解夭折,这也正是《女学报》悲剧所在。
  有人说:那时的妇女运动“所持的进攻之利器,非从事举办学校,灌输女界只是,即籍刊物以为开通风气,唤醒沉迷之工具”。从某种角度来说,《女学报》还不能算是大众传播,而只是对精英女性阶层的传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宣传主张,无疑只是一个微弱的呐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创办过程中虽历经坎坷和挫折,但正是这些中国最早的女性新闻工作者,是因为她们的艰苦办报、百折不挠、关心国家命运和自身解放的精神,《女学报》的出现,不但开启了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先河,而且冲破打通了“戒外言内言这块大招牌、这堵旧围墙”,自觉而不自觉的拉开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其作用不可低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126-01     俗话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导课的形式多样,情境导入法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127-01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作为一名教师,想走的更远,一定要从“技术型”教师转变为“艺术型”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清泉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一草一木。  ——题记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由
期刊
上世纪初,先贤张謇提出“父实业、母教育”的雄韬伟略,在薪火相传的岁月里,在风雨兼程的征途中,海门中专一直以“职教富民、服务地方”为天职,为海门率先跻身“全省十强”,为南通全面进入“桥港时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位于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百强县——江苏省海门市市区内。海门市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
期刊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十分注意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各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模式多种多样、层次逐步提高,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纵观国际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的趋势。    办学层次的高移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普遍得到较大发展,学制大部分是2-3年的专科层
期刊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高校,网球运动已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首选运动项目,其发展十分迅速。作者就我校网球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对近300名教工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发展现状,找出问题,为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研究对象:三峡大学教职工和学生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查阅资料和与专家进行讨论设计比较合适的调查问卷,设计了
期刊
题记;从来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寄托着如此之多的希望,他联系着眼前和未来,沟通着现实和理想。  从来没有一项事业,像医学教育这样,承载着如此之重的使命,她不仅成就了学生和家庭,更维系着生命和健康,荣耀着民族,富强着国家。  ——南通体臣卫校党委书记王晓敏  南通“教育之乡”之名,蜚声中外。  南通教育之名,植根于千余年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成就于百年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实践,辉煌与改革开放特别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职教育的学费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变迁。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中职教育一直实行免费政策。随着教育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的深入,1991年7月,自1991学年起,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新入学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到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方针政策。2009年4月,教育部也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200
期刊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偏重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
期刊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虽然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会遇到企业资源匮乏,不容易形成联合培养方案等问题,进行深入合作有一定的困难。行业
期刊
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器乐。依据这一论述,根据儿童时期是培养绝对音高概念最佳的特点,精心选了竖笛作为教学音乐的学具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深深的感悟:    利用竖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按照习惯的做法(除一二年级外),上音乐课总是不外乎教师简单乐谱,讲简单乐理知识,教师拉(弹琴)让学生跟着视唱。这样一节课教会学生一支歌或两节课教会一支歌,师生都觉得满意,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