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学习,而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数学情景生活化、让学生贴近生活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本班同学间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的非常兴奋,大声叫着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当看到又瘦又小的黄飞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重的刘志诚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又有部分同学大声说:“阿飞太轻了,根本压不过刘志诚。”借助这一场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用眼观察轻重的能力,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让学生融入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掉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呼啦圈等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到一分钟、一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让学生深入生活
  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让学生超越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服务与数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
期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不仅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传统教材中内容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学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导致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
在当前的新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抚育经济示范片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新时期,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借鉴成功经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然而,预习这一环节往往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教师担心学生预习了上课就不会专心听讲,影响听课的质量;学生则认为:“明天老师会讲,没有必要预习”。特别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会用学习时间紧而搪塞。事实上,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预习,只是简单地阅读教材内容,而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内容,使得预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  一、预习在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成。其中,创新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运用和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对、错”或“A、B、C”等级,而学生对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往往也只看成绩,不加反思,所以很难起到反馈、调控的作用。如何改革旧有的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思维心理的最佳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当灵活运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故事激趣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教学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新时期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经济建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从其内涵上指的是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技巧);在过程上,从判断到推理(思维):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我听了近30节数学课,发现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期刊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重视直观操作,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