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诱发兴趣,提高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关注学习。要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或对学生形成诱发性刺激,使之产生学习愿望,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因而导语部分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学习《黄河颂》时,我的导语设计是让学生唱《黄河大合唱》(事先请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一曲唱罢,学生还沉浸在歌词的意蕴中,似乎回到了保家卫国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此为导语拉开“帷幕”,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萌发,迅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诱发思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少同学就固执地认为文章就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不然,作品中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表现的恰恰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充满乐趣的童年的赞美,而后半部分才影射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学生之所以会如此望文生义地理解主题,正是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时,上课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中学阶段会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对《风筝》一文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导语看似平常,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抛开一些“陈规旧矩”,大胆创新地思考问题,使大脑“想”得更灵活。
  三、突破课文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又生动有趣,从而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一篇文章,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上课之前,我让同学来做个小游戏。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位同学指挥。蒙住眼睛的同学要在指挥的同学的指令下从讲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上下讲台两次。两位同学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我再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和悟出的道理,其他同学谈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我再归纳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也是这样,被困悬崖的孩子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了悬崖,由此他有了人生的感悟:关键是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有兴趣了。
  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任务。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大容量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容纳量。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要开阔学生视野,要使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就要经常在教学导语中设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学习杜甫的《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我搜集了他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感情的诗篇,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导语设计是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这种感情。同时,我还特意找出初中阶段其他爱国诗人的诗歌或文章,用多媒体展示,然后说明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人的文章,让学生明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那些始终把兴天下当作己任的人们,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们的出现,才唤醒了民众的意识,才让民众意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这样的导语设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其他文献
新课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新课改的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教师从“教”到“导”。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后成就学生;学生以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期刊
“点面结合”本是几何学上的一个概念,“点”是“面”的基础,“面”是由“点”组成的。在语文教学中,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教授一篇完整的文章时,既要注重对全篇文章整体结构和大体内容的把握,同时又要加强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和认识。这是在语文教改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主体性。以几何学上的说法相比较,两者间的关系恰好相反,“面”是“点
期刊
当年,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曾经风靡大街小巷;后来,“天后”王菲演绎的《水调歌头》曾让无数粉丝心醉;热门电视剧《甄嬛传》中,安陵容的一曲《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让人动容……那些优美隽永的词章,那些唯美优雅的词牌,虽然已流转千年,但仍然魅力不减,至今让人沉醉不已。词牌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传奇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缠绵悱恻
期刊
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开创作文的新天地。  一、变做“应试作文”为做“实用性作文”  学生到了初中,“应试作文”的弊端暴露无遗。学生课外阅读少,知识面狭窄。写出的作文结构单一,主题浅显,词语贫乏,文句不通,错别字不少。我曾问卷调查新入学的学生,结果有80%的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竟然还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要取消作文课。
期刊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先后上过两份表给刘禅,陈述关于出师伐魏的事情,这里说的《出师表》是第一次上的表,即《前出师表》  认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学习
期刊
目前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处于一种比较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中。那么,如何来弥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不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
期刊
《大学》中有言“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也许古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別意于“平天下”。但这里我想把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实用精神”引进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我倒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还欠缺这样的东西,或许这正是我们老师烦教,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吧。我想,如果把生活实践与教授知识组合这一起,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前我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深深明白,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  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想要了解学生,就要真正学会用心去教育,
期刊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
期刊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学习写好读后感非常重要,一则可以培养学生学思结合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再则可以让学生从初一开始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写议论文的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精华内容充分消化吸收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