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待非正式群体,教师首先应摘下有色眼镜,针对其特殊性,用充满智慧的关怀和引导去接纳和引领。努力用真诚的关爱去化解他们与正常的大集体的隔阂,用信任和期待为他们创造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对大集体的向心。引导他们把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有益的事情上,并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巧妙运用教育智慧,爱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启之,不但可以顺利教育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健康成长,还常常有树立标杆、促进团结等意外功效。
关键词:教育智慧;非正式群体;成长
毫无疑问,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特殊群体。但此“特殊”是性格、志趣、习惯、成绩等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差异,而非简单的“好”“坏”之别。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班主任才能摘下有色眼镜,才能真正以容非正式群体之量,去寻找非正式群体教育之法。
所以,对待非正式群体,班主任需要的不是另眼相待,而是另眼相爱,针对其特殊性,用充满智慧的关怀和引导,去接纳和引领。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方法。
一、爱而化之
笔者任教班级的其中四个女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打扮。爱美是女生的共同爱好,但这几个学生有些过度:抽屉里和书包里的镜子以及明星杂志是她们的标配。课间,她们总爱聚在一起讨论美容化妆,甚至课堂上有时也拿出镜子“顾影自怜”。更令大家反感的是,她们有时还嘲讽个别比较朴素的同学,经常因不扎头发或不按规定穿好校服导致班级文明班评比被扣分。班主任苦口婆心劝导了很多次,也狠狠批评了几次,但效果不佳。这个小团体的存在对班风特别是对班级女学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接手这个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也对这种行为很反感。但是,责任和经验告诉笔者:必须认真了解这几位学生这些爱打扮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批评了事。在与家长和同学们的交谈后,笔者了解这几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很明显,这几位学生爱打扮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关爱和自信的缺失。
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后,笔者找到了合适的教育契机。笔者从她们参加年级节目表演中的表现入手,表扬她们训练时的积极认真和表演过程中的深情投入。意外却融洽的交流后,四个学生对笔者产生了初步的信賴。以此为突破口,笔者在平时的很多小事上细致地关心她们。找机会请她们到笔者家里帮忙装饰阳台上的花槽,并请笔者的朋友——一位皮肤科医生跟她们说说青春期化妆对皮肤的伤害,等等。
她们的行为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化浓妆的现象没有再出现了,教室内照镜子“臭美”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笔者趁热打铁,利用新学期全校班容班貌评比的机会,发动宣传委员主动找她们讨论班级环境如何进行美化的问题。最后,她们不但积极献策,还高兴、主动地帮忙做好了班容布置。
就这样,这四个学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慢慢地融入了大集体。
其实,像这四个学生一样,很多走向不健康倾向的小群体的形成,都与学生个体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缺乏应有的关爱而导致的不自信有关。对待这些学生,教师应少些极力矫正的焦躁,多些平等视之的宽容,努力用真诚的关爱去化解他们与大集体的隔阂,为他们创造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对大集体的信任。
二、化而用之
有时,班级里会出现几个强势人物,如果他们之间相处不融洽,那么很可能就会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互相对立的几个小群体,从而大大影响班级团结。
笔者的班级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语文科代表小萌有点男孩子的做派,这引起了与她有些矛盾的小雅的反感。围绕着小雅的几个学生和小雅一起在收发作业、课后辅助讲解习题等方面与小萌对着干。性格豪气的小萌当然不服输,也借着科代表的身份,时不时来个“以权压人”。教师夹在中间也很为难,因为小萌是科代表,而小雅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教育难以开展。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趁着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分别找小萌和小雅谈话。笔者并未讲过多的同学情谊和团结问题,只是讲起了班级准备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她们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团结帮助语文科学习兴趣浓厚或薄弱的同学。小萌热情很高,立即行动,小雅也闻风而动,两个学习小组很快成立。两人各自在组内编写课后练习题和复习提纲,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组内讨论和辅导,忙得不亦乐乎。笔者几次趁机公开表扬两人为了班级的语文学习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和她们开展的活动。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这两个“冤家”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小组的竞争上,竟然有四个学生也向笔者申请,组织成立了读书小组、英语小组、数学学习小组。就这样,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半个学期后,班级各科学习成绩有了让人惊喜的变化。当笔者在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两个语文学习小组的人员召集在一起进行总结表彰时,发现两个群体间原先那种因琐碎小事而导致的隔阂矛盾已经悄悄地化解了。因为,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快乐,已经让学生的心胸自然变得开阔。
确实,学生之间的矛盾大多源自不成熟。教师不必把他们之间的矛盾视若洪水猛兽,更不必对他们的矛盾上纲上线。当引导他们把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有益的事情上,并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信时,他们的心灵就会慢慢地成熟健康起来。那些因小群体而起的矛盾也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
三、用而启之
文化知识的教学讲究“启发”,德育亦应如此。只有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体悟是非美丑,并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学生的行为才能真正在离开教师的“扶助”后继续正确前行。这一点在对小群体的教育引导中尤其应该注意。
小辉、华杰、阿威这三个学生是班上天资聪颖型学生的典型代表,也是自负、骄傲的典型代表。三人思维比较活跃,课堂上反应很快,特别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一提出问题,他们很快就能想到方法,因此,他们总不屑于动手认认真真去演算、作答。因此,虽然他们每次考试都能较快完成,各道题的思路也大致正确,可是最后在作答时,不是这儿缺点东西,就是那儿多了点东西,最后总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们三人,班级中相当一批中等偏上的学生都有“半桶水晃悠”的浮躁习气。 怎么帮他们调整好心态呢?笔者试过和他们逐题分析试卷,想以此教育他们要踏实、认真,可是他们异口同声、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您放心,考试的时候我会注意的!”看来,要让他们在触及心灵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不足。
寒假的时候,笔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刚好有三个学生跟笔者同住一幢楼,他们常常会向笔者请教一些学习问题。笔者找到小辉三人,告诉他们:有三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想找几个高年级的成绩优秀的大哥哥辅导功課。如果能顺利辅导,就每人给一定的辅导费。如果不满意,分文不给。三人一听,立马应承了下来。一切安排妥当后,六个学生都来到笔者家中。笔者根据他们的情况,一对一做了布置,小辉三人辅导起了三个小朋友。
起先是课本复习,三人讲得头头是道。接着是寒假作业批改加讲解释疑,就没那么轻松了,有那么几道应用题,估计是选自奥数,三个人算来算去,答案都不同。那当然是有人出错了。三个人脸上开始挂不住了,特别是三个小朋友有些不耐烦地催问时,这三人更慌乱了。三道应用题,三人整整花了一个小时计算结果才一致,又花了半个小时才给小朋友们讲解清楚。
第二天,三个小朋友对三个大哥哥已经由昨天的佩服转为有些轻视了,在笔者的偷偷安排下,不停地拿平时碰到的那些难问题刨根问底。如近义词、反义词,还有竞赛题,把小辉三人弄得满头大汗……
这次假期辅导,小辉三人过得并不轻松,但可以看出三人对待问题越来越谨慎、细致。新学期开学后,三人面貌大变。笔者趁热打铁,买了三本《怎样学习》送给了他们,又和他们长谈了一次。一学期下来,三人基本调整好心态了。
以上三个案例是笔者在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其实,作为班级中自然、必然存在的现象,教师完全不必视非正式群体为异类。当他们出现不良倾向时,也不必惊若洪水猛兽。特殊群体,特殊育之。带着这种心态,巧妙运用教育智慧,爱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启之,不但可以顺利教育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健康成长,还常常可以因之而收到树立标杆、促进团结等意外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易辉,黎扬莉.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02).
[2]李利丽.加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J].神州(下旬刊),2012(Z1).
[3]余志卫.和谐教育理念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转化[J].教学与管理,2011(30).
关键词:教育智慧;非正式群体;成长
毫无疑问,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特殊群体。但此“特殊”是性格、志趣、习惯、成绩等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差异,而非简单的“好”“坏”之别。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班主任才能摘下有色眼镜,才能真正以容非正式群体之量,去寻找非正式群体教育之法。
所以,对待非正式群体,班主任需要的不是另眼相待,而是另眼相爱,针对其特殊性,用充满智慧的关怀和引导,去接纳和引领。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方法。
一、爱而化之
笔者任教班级的其中四个女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打扮。爱美是女生的共同爱好,但这几个学生有些过度:抽屉里和书包里的镜子以及明星杂志是她们的标配。课间,她们总爱聚在一起讨论美容化妆,甚至课堂上有时也拿出镜子“顾影自怜”。更令大家反感的是,她们有时还嘲讽个别比较朴素的同学,经常因不扎头发或不按规定穿好校服导致班级文明班评比被扣分。班主任苦口婆心劝导了很多次,也狠狠批评了几次,但效果不佳。这个小团体的存在对班风特别是对班级女学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接手这个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也对这种行为很反感。但是,责任和经验告诉笔者:必须认真了解这几位学生这些爱打扮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批评了事。在与家长和同学们的交谈后,笔者了解这几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很明显,这几位学生爱打扮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关爱和自信的缺失。
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后,笔者找到了合适的教育契机。笔者从她们参加年级节目表演中的表现入手,表扬她们训练时的积极认真和表演过程中的深情投入。意外却融洽的交流后,四个学生对笔者产生了初步的信賴。以此为突破口,笔者在平时的很多小事上细致地关心她们。找机会请她们到笔者家里帮忙装饰阳台上的花槽,并请笔者的朋友——一位皮肤科医生跟她们说说青春期化妆对皮肤的伤害,等等。
她们的行为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化浓妆的现象没有再出现了,教室内照镜子“臭美”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笔者趁热打铁,利用新学期全校班容班貌评比的机会,发动宣传委员主动找她们讨论班级环境如何进行美化的问题。最后,她们不但积极献策,还高兴、主动地帮忙做好了班容布置。
就这样,这四个学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慢慢地融入了大集体。
其实,像这四个学生一样,很多走向不健康倾向的小群体的形成,都与学生个体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缺乏应有的关爱而导致的不自信有关。对待这些学生,教师应少些极力矫正的焦躁,多些平等视之的宽容,努力用真诚的关爱去化解他们与大集体的隔阂,为他们创造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对大集体的信任。
二、化而用之
有时,班级里会出现几个强势人物,如果他们之间相处不融洽,那么很可能就会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互相对立的几个小群体,从而大大影响班级团结。
笔者的班级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语文科代表小萌有点男孩子的做派,这引起了与她有些矛盾的小雅的反感。围绕着小雅的几个学生和小雅一起在收发作业、课后辅助讲解习题等方面与小萌对着干。性格豪气的小萌当然不服输,也借着科代表的身份,时不时来个“以权压人”。教师夹在中间也很为难,因为小萌是科代表,而小雅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教育难以开展。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趁着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分别找小萌和小雅谈话。笔者并未讲过多的同学情谊和团结问题,只是讲起了班级准备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她们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团结帮助语文科学习兴趣浓厚或薄弱的同学。小萌热情很高,立即行动,小雅也闻风而动,两个学习小组很快成立。两人各自在组内编写课后练习题和复习提纲,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组内讨论和辅导,忙得不亦乐乎。笔者几次趁机公开表扬两人为了班级的语文学习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和她们开展的活动。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这两个“冤家”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小组的竞争上,竟然有四个学生也向笔者申请,组织成立了读书小组、英语小组、数学学习小组。就这样,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半个学期后,班级各科学习成绩有了让人惊喜的变化。当笔者在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两个语文学习小组的人员召集在一起进行总结表彰时,发现两个群体间原先那种因琐碎小事而导致的隔阂矛盾已经悄悄地化解了。因为,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快乐,已经让学生的心胸自然变得开阔。
确实,学生之间的矛盾大多源自不成熟。教师不必把他们之间的矛盾视若洪水猛兽,更不必对他们的矛盾上纲上线。当引导他们把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有益的事情上,并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信时,他们的心灵就会慢慢地成熟健康起来。那些因小群体而起的矛盾也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
三、用而启之
文化知识的教学讲究“启发”,德育亦应如此。只有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体悟是非美丑,并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学生的行为才能真正在离开教师的“扶助”后继续正确前行。这一点在对小群体的教育引导中尤其应该注意。
小辉、华杰、阿威这三个学生是班上天资聪颖型学生的典型代表,也是自负、骄傲的典型代表。三人思维比较活跃,课堂上反应很快,特别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一提出问题,他们很快就能想到方法,因此,他们总不屑于动手认认真真去演算、作答。因此,虽然他们每次考试都能较快完成,各道题的思路也大致正确,可是最后在作答时,不是这儿缺点东西,就是那儿多了点东西,最后总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们三人,班级中相当一批中等偏上的学生都有“半桶水晃悠”的浮躁习气。 怎么帮他们调整好心态呢?笔者试过和他们逐题分析试卷,想以此教育他们要踏实、认真,可是他们异口同声、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您放心,考试的时候我会注意的!”看来,要让他们在触及心灵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不足。
寒假的时候,笔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刚好有三个学生跟笔者同住一幢楼,他们常常会向笔者请教一些学习问题。笔者找到小辉三人,告诉他们:有三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想找几个高年级的成绩优秀的大哥哥辅导功課。如果能顺利辅导,就每人给一定的辅导费。如果不满意,分文不给。三人一听,立马应承了下来。一切安排妥当后,六个学生都来到笔者家中。笔者根据他们的情况,一对一做了布置,小辉三人辅导起了三个小朋友。
起先是课本复习,三人讲得头头是道。接着是寒假作业批改加讲解释疑,就没那么轻松了,有那么几道应用题,估计是选自奥数,三个人算来算去,答案都不同。那当然是有人出错了。三个人脸上开始挂不住了,特别是三个小朋友有些不耐烦地催问时,这三人更慌乱了。三道应用题,三人整整花了一个小时计算结果才一致,又花了半个小时才给小朋友们讲解清楚。
第二天,三个小朋友对三个大哥哥已经由昨天的佩服转为有些轻视了,在笔者的偷偷安排下,不停地拿平时碰到的那些难问题刨根问底。如近义词、反义词,还有竞赛题,把小辉三人弄得满头大汗……
这次假期辅导,小辉三人过得并不轻松,但可以看出三人对待问题越来越谨慎、细致。新学期开学后,三人面貌大变。笔者趁热打铁,买了三本《怎样学习》送给了他们,又和他们长谈了一次。一学期下来,三人基本调整好心态了。
以上三个案例是笔者在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其实,作为班级中自然、必然存在的现象,教师完全不必视非正式群体为异类。当他们出现不良倾向时,也不必惊若洪水猛兽。特殊群体,特殊育之。带着这种心态,巧妙运用教育智慧,爱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启之,不但可以顺利教育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健康成长,还常常可以因之而收到树立标杆、促进团结等意外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易辉,黎扬莉.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02).
[2]李利丽.加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J].神州(下旬刊),2012(Z1).
[3]余志卫.和谐教育理念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转化[J].教学与管理,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