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有效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是阅读行为本质的体现和表达。阅读行为作为个体的一种理解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阅读背景、经验、学识基础等存在差异,所以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赋予文本的意义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阅读的行为和阅读的结果两个主要方面。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别具一格的观点和感受,阅读也不例外。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地去积累、领悟、表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笔者执教小学语文多年,对此也曾做过诸多尝试和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首先我们应明确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有条件地放手阅读材料的选择权,在此基础上尊重和呵护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提升阅读教学品质,下面就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和阐述。
  
  一、关于个性和共性的认识与理解
  个性和共性两者之间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共性,也从来没有绝对的个性。前人或学者对某一个文本的解读,在现在看来甚至可以作为定理或概念来学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在最早的时候,这本质上都是一种带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之后,它所携带的个性特点却逐渐被大家忽略,最后成为一种共性化的解读。
  另外,所有一切针对文学作品或文本的解读都是以共性化的理解为前提的。每个读者、每个学生在与作品进行对话时,内心深处仿佛与文章作者在某种情感和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有一种“不谋而合”的奇妙感觉,如果失去了这种“不谋而合”的感觉,读者和作品之间的理解就不会发生。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反而离不开对文本的共性化解读。
  既然每个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千差万别,对阅读内容作出的反应也理应存在差异。在解读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去品味、发现、创造。
  
  二、精心呵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读者和文本之间能产生奇妙的思维火花,前提是必须带着感情去阅读,让情感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那么,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凸显。每个学生的情感经历不一样,知识能力也存在差异,其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和呵护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表达阅读结果时掺杂个人情感,这样的阅读更真实,更有可能超越文本本身,而迸发出新的阅读创意,久而久之,则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课,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用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自己却失去了生命。感动之余,请学生谈谈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的理解。
  生1: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就是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时刻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生2:这个姿势让所有人深深地感动,永远难以忘怀,由此对谭老师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生3: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中,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刻品味,品出了作者的表达意图,也品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三、自主选择阅读介质,拓展阅读视野
  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与这个年龄段相对应的普遍心理特征,只有阅读材料与阅读者的阅读水平相一致,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童真和童趣,他们使用属于自己世界的标准对阅读内容进行取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开展阅读。如果教师以成人的理解能力来为学生挑选课外读物,随之而来的将是差劲的阅读效果。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在于,教师漠视了学生们原本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独特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但并不是对他们的阅读行为不闻不问。我们提倡“有条件地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如果学生的阅读行为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势必会痴迷于一些不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无疑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尽量从“好书伴我成长”的推荐书目中选取。
  比如小学第二学段,有很多推荐书目,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国外部分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两个小洛特》等20本,国内部分有《皮皮鲁传》、《鲁西西传》、《怪老头儿》等20本,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阅读,对有关名著进行书目推荐。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得到明显提升。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高考评价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改革方向。高考命题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折射出国家对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目标的要求,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两类载体,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拓展试题情境来源,巧设情境呈现方式和创新设问方式,已成
[摘 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要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是主阵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而关注课文内容,重新打造学生关注的重力也是提升注意力的必要条件。低年级的课堂有别于中高年级,唯有把握课堂的灵魂——注意,才能使学生任意驰骋于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课堂;注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怀疑与学问》一课,位于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明确了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更好地落实课文的思想价值,单元提示还提供了策略:教学中要“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怀疑与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去领会“怀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鸟的天堂》,属于经典课文,所记叙的是作者巴金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先后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榕树以及群鸟鸣叫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其对于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的主旨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们精读课文中的语言,结合前、后语段,体会文中那蓬勃而富有生命张力的鸟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G6
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母校,如今已经走过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方向,以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常规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质量为主线,规范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校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语文教师们积极开发并利用本土语文课程资源,指
充满活力的课堂必定是生成的课堂,它不仅拥有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提供生成的土壤与氧气,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凸显。    一、激活读的生成点——触及情感  (一)问中读的生成  读懂文本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催化剂。读通顺是读懂的前提。真正要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读的兴趣和充分的情感体验。读书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现今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生活语文“花样百出”……所有种种都被看做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可浮华背后,认真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华丽的臃肿: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似乎大千世界都可以让语文课堂来承载,而承载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
记忆中年的概念,就是年前妈妈大人们没完没了地蒸豆包、馒头、包饺子,炒瓜子,我们排队去合作社买花生和糖。  从初一开始,各家孩子成帮结伙去邻居家拜年,大人们守在家里。还有,家里一来人,我基本上是挨个行礼,动不动还得背遍《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真正的童子功,至今不忘。  那时,院里就是大家庭,我们一帮孩子都去给王大奶磕头拜年,平时贼厉害动不动还打王婶、唐山口音的
[摘 要]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比较多。这些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形象,与文字相得益彰。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建立事物表象、获得思维发展,从而更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插图 兴趣 表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7  前段时间,听了两位老师
[摘 要]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导的效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的点拨引导无视时机和学生的认知学情,要么全盘告知,要么启而不发。对此,教师可搭建支点,把握点拨的时机;紧扣困惑,把握点拨的思路;凸显发散,彰显点拨的价值;赏析评价,强化点拨的后劲。  [关键词]搭建支点;紧扣困惑;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