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首都师范大学宁虹教授的讲座,学到了一个新词“碰新”,我觉得这个词很耐人寻味。“碰新”是什么意思?这要从创新说起,《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理解这是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一种主动谋求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但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之初、之中是没有明确的想法的,不过是常态工作,甚至应付差事。工作终于做完,要写总结向领导汇报了,这些人兴奋起来了,开始阅览各色时髦报刊,寻找新名词,看哪个能跟自己工作扯上边为我所用。这好比钢筋水泥的房子,盖得结实与否看不出来,但装潢一定要漂亮。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从师本到生本”……这些名词一写上,果然增色不少,有学问有水平不说,关键是有创新。大概很多人认为,有了“从哪儿到哪儿”的句式那就是创新,这就是“碰新”一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人是比较缺乏创新精神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当我们庆幸大多数人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当我们思考如何在教育中落实这一思想的时候,“碰新”一族早就行动了,这一行动就落实在了总结上。中国的养生学里强调“缺什么补什么”,这在教育领域也很盛行。中国人不是缺乏创新精神吗,咱就补“创新”,也不管是“碰新”还是“捡新”,是“真新”还是“假新”,反正新了,不信看看各学校工作总结,今年从A模式到B模式,明年就从B模式到了c模式,哪个学校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归纳不出什么模式的变化,那就去年写提高,今年写提升;去年写改变,今年写改革;去年是更上一层楼,今年换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新嘛。
殊不知,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创新,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况且,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没有相对静止的存在,事物就失去了被研究的可能性,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提倡工作创新的同时,更应该防止哪些“创新癖”的干扰。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任何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教师、学生隐性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理念的变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不可能短期速成;任何学校的发展都是一个长远规划下的稳步实现。但是,在“效率第一”的今天,浮躁之风盛行,人们早已失去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很多人习惯以眼前的短期的可以马上看到的所谓改革变化来充政绩。这其实是一种追求功利的教育短视,以社会上流行的没有发展眼光的政绩观来搞学校,是一种对教育的背离。凡教育者应该有对“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性的思考,懂得了教育的本质,懂得了发展的本质,我们就会谨慎对待教育中频繁的创新行为。如果我们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创新,何来“碰新”者。创新绝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多喊无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人是比较缺乏创新精神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当我们庆幸大多数人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当我们思考如何在教育中落实这一思想的时候,“碰新”一族早就行动了,这一行动就落实在了总结上。中国的养生学里强调“缺什么补什么”,这在教育领域也很盛行。中国人不是缺乏创新精神吗,咱就补“创新”,也不管是“碰新”还是“捡新”,是“真新”还是“假新”,反正新了,不信看看各学校工作总结,今年从A模式到B模式,明年就从B模式到了c模式,哪个学校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归纳不出什么模式的变化,那就去年写提高,今年写提升;去年写改变,今年写改革;去年是更上一层楼,今年换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新嘛。
殊不知,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创新,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况且,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没有相对静止的存在,事物就失去了被研究的可能性,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提倡工作创新的同时,更应该防止哪些“创新癖”的干扰。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任何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教师、学生隐性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理念的变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不可能短期速成;任何学校的发展都是一个长远规划下的稳步实现。但是,在“效率第一”的今天,浮躁之风盛行,人们早已失去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很多人习惯以眼前的短期的可以马上看到的所谓改革变化来充政绩。这其实是一种追求功利的教育短视,以社会上流行的没有发展眼光的政绩观来搞学校,是一种对教育的背离。凡教育者应该有对“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性的思考,懂得了教育的本质,懂得了发展的本质,我们就会谨慎对待教育中频繁的创新行为。如果我们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创新,何来“碰新”者。创新绝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多喊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