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密云区太师庄中学始建于1958年,位于密云水库上游,既是密云区最大的完全中学,又是一所从乡镇走向生态城镇的优秀学校。学校环境生态宜人,教育设备现代化,是北京市第二批数字化学校。
学校秉承“崇真尚德、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师生幸福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合格公民”作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在国家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将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打造为校本课程,构建自主多彩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主题化德育课程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特点,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形成主题化的德育课程。
一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等三十二个核心词,形成学校三十二个德育教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二是分层德育。针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渐进丰富和提升,设计相应的课程。高一年级根据其新奇、自豪的特点,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围绕方法和习惯,重点开展以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集体主义和心理健康等养成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入轨成习,学会适应、学会学习。高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青春期和思想变化较大,因此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志存高远,完善人格。高三年级学生需要选择和确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重点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自主自强、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每月一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特长培养。每年三月为“读书节”、四月为“运动会”、五月为“歌咏比赛”、十月为“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十二月为“艺术节”。所有活动,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标准,体现学生主体性。按照文化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设计和主持某一项活动,彰显个性,展示风采,培养学生特长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依托社团开发选修课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学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各类社团20余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场地,系统谋划,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时间列入课表,多方位搭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
为使社团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依托社团建设,学校结合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课程板块进行区分组合,开发了一系列助力学生个性成长的选修课程,学校开设50多门双向自主选修课,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自主多彩的选修课程涵盖了最强大脑、理化生实验等学科拓展类课程,有模拟法庭、课本剧、诵读表演等人文与社会领域的课程,有机器人、舞蹈、棋艺等科技与艺术课程,有足篮球、心理等运动与健康课程,还有手工制作、烘焙、茶艺等生活实践类课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打破班级界限,自愿报名选择教师和课程学习。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后,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在2015年7月北京市无线电定向测试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2015年12月全国机器人马球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六名。内容多样、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
目前,学校的“课本剧”已经成为“书香校园”“阅读工程”开展的重要课程。学生根据学段所学课程,选择相关的阅读书目,自编、自导、自演,融入文学作品的人物中,切身去体验,既展示了自身的才华,更加深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从课程中汲取快乐,把快乐的校园生活还原为课程学习。如初中年级的三国系列、春秋系列,高二年级的鲁迅小说系列;政治学科的法制系列、辩论系列、英语学科的传统文化传播系列、语文学科的传统节日系列。
学校在选修课程实施中,明确选修课程开发的程序,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展开,从教师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从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到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成果展示时的自信与自豪,双向自主选修课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着想,体现学生的自主和选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形成系列化节日课程
用小课程的形式将学校中周期性的、即时发生的教育活动固化下来,形成教育系列活协。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步骤、有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有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契机。学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这些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以小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学校每学年必做的系列活动课程;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进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节、“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进行责任教育;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动。
例如重阳节,学生开展“丹桂飘香话重阳”课程展演,他们从重阳的来历、神话传说故事演到古往今来关于重阳节的经典诗篇,将历史人物故事穿插其中。学生们穿越到古代,返回到现代,小小舞台,大大的天地,他们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节日课程的系列开展,确实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展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拓展学生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社会视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假期参加以服务社区、了解社会为主题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2015年7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公布,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重新思考和设计的内容。怎样实现学科穿越,怎样在实践中有所得,怎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宽、更活?学校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首先对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确定实践主题,根据主题所包含的相关知识,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内外的整合、校内外的整合。在不同整合的同时,考虑学科的穿越,课堂边界的穿越,社会资源的利用。例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历史、地理、政治学科开展了穿越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生物学科利用校园资源,开展学校周边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校园的植物挂牌介绍。因地制宜,充分展示学生成果式的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发展特长,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之目的。同时,实践课程的成果在艺术节、学校大屏幕、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展示,展现了学生自主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
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好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并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活动。目前,无论是实践课程,还是社会大课堂活动,“四个一”活动,都是以实践课程的形式开展,从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充分展示了学生在课程引领下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探索多元化校本课程,构建自主多彩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校园文化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先进单位。在京郊教育的沃土通过在课程领域的不断探索,为学生搭建展示多彩人生的舞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为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
(作者单位: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
学校秉承“崇真尚德、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师生幸福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合格公民”作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在国家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将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打造为校本课程,构建自主多彩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主题化德育课程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特点,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形成主题化的德育课程。
一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等三十二个核心词,形成学校三十二个德育教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二是分层德育。针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渐进丰富和提升,设计相应的课程。高一年级根据其新奇、自豪的特点,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围绕方法和习惯,重点开展以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集体主义和心理健康等养成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入轨成习,学会适应、学会学习。高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青春期和思想变化较大,因此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志存高远,完善人格。高三年级学生需要选择和确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重点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自主自强、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每月一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特长培养。每年三月为“读书节”、四月为“运动会”、五月为“歌咏比赛”、十月为“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十二月为“艺术节”。所有活动,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标准,体现学生主体性。按照文化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设计和主持某一项活动,彰显个性,展示风采,培养学生特长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依托社团开发选修课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学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各类社团20余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场地,系统谋划,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时间列入课表,多方位搭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
为使社团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依托社团建设,学校结合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课程板块进行区分组合,开发了一系列助力学生个性成长的选修课程,学校开设50多门双向自主选修课,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自主多彩的选修课程涵盖了最强大脑、理化生实验等学科拓展类课程,有模拟法庭、课本剧、诵读表演等人文与社会领域的课程,有机器人、舞蹈、棋艺等科技与艺术课程,有足篮球、心理等运动与健康课程,还有手工制作、烘焙、茶艺等生活实践类课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打破班级界限,自愿报名选择教师和课程学习。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后,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在2015年7月北京市无线电定向测试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2015年12月全国机器人马球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六名。内容多样、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
目前,学校的“课本剧”已经成为“书香校园”“阅读工程”开展的重要课程。学生根据学段所学课程,选择相关的阅读书目,自编、自导、自演,融入文学作品的人物中,切身去体验,既展示了自身的才华,更加深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从课程中汲取快乐,把快乐的校园生活还原为课程学习。如初中年级的三国系列、春秋系列,高二年级的鲁迅小说系列;政治学科的法制系列、辩论系列、英语学科的传统文化传播系列、语文学科的传统节日系列。
学校在选修课程实施中,明确选修课程开发的程序,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展开,从教师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从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到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成果展示时的自信与自豪,双向自主选修课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着想,体现学生的自主和选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形成系列化节日课程
用小课程的形式将学校中周期性的、即时发生的教育活动固化下来,形成教育系列活协。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步骤、有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有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契机。学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这些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以小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学校每学年必做的系列活动课程;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进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节、“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进行责任教育;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动。
例如重阳节,学生开展“丹桂飘香话重阳”课程展演,他们从重阳的来历、神话传说故事演到古往今来关于重阳节的经典诗篇,将历史人物故事穿插其中。学生们穿越到古代,返回到现代,小小舞台,大大的天地,他们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节日课程的系列开展,确实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展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拓展学生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社会视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假期参加以服务社区、了解社会为主题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2015年7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公布,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重新思考和设计的内容。怎样实现学科穿越,怎样在实践中有所得,怎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宽、更活?学校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首先对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确定实践主题,根据主题所包含的相关知识,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内外的整合、校内外的整合。在不同整合的同时,考虑学科的穿越,课堂边界的穿越,社会资源的利用。例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历史、地理、政治学科开展了穿越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生物学科利用校园资源,开展学校周边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校园的植物挂牌介绍。因地制宜,充分展示学生成果式的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发展特长,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之目的。同时,实践课程的成果在艺术节、学校大屏幕、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展示,展现了学生自主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
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好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并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活动。目前,无论是实践课程,还是社会大课堂活动,“四个一”活动,都是以实践课程的形式开展,从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充分展示了学生在课程引领下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探索多元化校本课程,构建自主多彩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校园文化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先进单位。在京郊教育的沃土通过在课程领域的不断探索,为学生搭建展示多彩人生的舞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为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
(作者单位: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