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效果,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本文笔者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模式
从理论来讲,人们认为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教师价值观。责任感、教学业务能力、自我概念等;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劳动成果的认同度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行为,教师行为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师教学效能感作用模式如下图:
从上图分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由于农村高中教师工作强度大,加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大等原因,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教学效能感较低,教学效果较差。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学生却不重视,考不出好成绩,也不领情,因而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因此这些老师就容易产生厌教情绪,可想而知他们的教学效能感就不可能提高,总是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他们的教学成绩就难以提高,这又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与方法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提高教学效能感更多地要靠自身因素。诚然,教师对自己工作越喜欢,教学效能感就越高,这样的关系是很容易解释的:教师越喜爱自己的职业,越会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越会积极地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和调控,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最终就越能取得成绩,受到肯定,教学效能感自然越强。显然,有些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是因为缺乏成就感和效能感。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效能感呢?首先,强化工作责任感。作为化学教师,只有将自己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才能以饱满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神奇的化学世界。有了正确的职业态度,教师教学效能感就会提高。反之,只会得过且过,消极应付一切教学工作。其次,树立自我学习意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改变,当最初旧的教学思想面临新教育理念巨大挑战时,教师教学效能感可能下降,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他们对新的教育变革从排斥、理解、接纳到内化,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建立,教师教学效能感也得以提升。最后,增强教学工作自信心。增强教学自信心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通过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名优秀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的辐射功能,揣摩施教者的设计意图,设计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增强了,教学效能感就会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效能感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化学教师除具备其他学科教师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教学效能感高的化学教师往往对自己的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景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总是设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运用教学效能感原理,化学教学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加之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起点可以低一点,教学内容必须严格控制在《江苏省新课程化学科教学要求》和《化学课程标准》之内,不能过早补充高考题,拓宽教学内容,否则学生总是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影响学生后期化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参与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客观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严重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发展。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应选择钠和水、铁和水实验为主题,发挥化学科以实验为主要探究手段的优势,充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发现学生不足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针对性。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教材编写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统一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大体相同,但是使用的对象千差万别,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不尽相同。教师应在联系本校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情况基础上,打破原来教材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使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如在高一必修课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的将来要选择侧理方向,继续学习化学选修课;有的可能选择侧文方向,不再学习化学选修课。因此,我们教师要设计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的目标。化学教学中,只有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才可以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从而使化学教师对自己的化学教学工作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进而对教学工作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模式
从理论来讲,人们认为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教师价值观。责任感、教学业务能力、自我概念等;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劳动成果的认同度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行为,教师行为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师教学效能感作用模式如下图:
从上图分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由于农村高中教师工作强度大,加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大等原因,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教学效能感较低,教学效果较差。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学生却不重视,考不出好成绩,也不领情,因而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因此这些老师就容易产生厌教情绪,可想而知他们的教学效能感就不可能提高,总是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他们的教学成绩就难以提高,这又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与方法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提高教学效能感更多地要靠自身因素。诚然,教师对自己工作越喜欢,教学效能感就越高,这样的关系是很容易解释的:教师越喜爱自己的职业,越会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越会积极地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和调控,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最终就越能取得成绩,受到肯定,教学效能感自然越强。显然,有些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是因为缺乏成就感和效能感。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效能感呢?首先,强化工作责任感。作为化学教师,只有将自己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才能以饱满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神奇的化学世界。有了正确的职业态度,教师教学效能感就会提高。反之,只会得过且过,消极应付一切教学工作。其次,树立自我学习意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改变,当最初旧的教学思想面临新教育理念巨大挑战时,教师教学效能感可能下降,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他们对新的教育变革从排斥、理解、接纳到内化,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建立,教师教学效能感也得以提升。最后,增强教学工作自信心。增强教学自信心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通过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名优秀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的辐射功能,揣摩施教者的设计意图,设计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增强了,教学效能感就会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效能感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化学教师除具备其他学科教师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教学效能感高的化学教师往往对自己的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景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总是设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运用教学效能感原理,化学教学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加之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起点可以低一点,教学内容必须严格控制在《江苏省新课程化学科教学要求》和《化学课程标准》之内,不能过早补充高考题,拓宽教学内容,否则学生总是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影响学生后期化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参与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客观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严重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发展。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应选择钠和水、铁和水实验为主题,发挥化学科以实验为主要探究手段的优势,充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发现学生不足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针对性。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教材编写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统一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大体相同,但是使用的对象千差万别,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不尽相同。教师应在联系本校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情况基础上,打破原来教材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使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如在高一必修课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的将来要选择侧理方向,继续学习化学选修课;有的可能选择侧文方向,不再学习化学选修课。因此,我们教师要设计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的目标。化学教学中,只有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才可以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从而使化学教师对自己的化学教学工作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进而对教学工作表现出更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