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每一位孩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lu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往往会碰到幼儿插队、争当排头的现象,在笔者组织的活动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我头疼。笔者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地你争我抢站排头,有时还会发生“舌战”。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笔者的手,有的拉着衣服,有的踩着脚,笔者只能大声地喊不要挤,赶快站好。或者一一将他们拉着排好队,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个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想想问题出在哪里。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找出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今后的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排队;你推我;我挤你;排头;聚精会神;尝试错误;宣泄情绪
  中图分类号:F22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32-01
  笔者把喜欢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喜欢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有那么好吗?”孩子的回答:“当排头多好,当排头走在最前面,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能组织小朋友,能……”。笔者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当排头是你们钟爱吗?”有的孩子说:“钟爱。”有的孩子说:“有时钟爱,有时不钟爱。”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老师只是选取几个平时潜质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潜质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潜质弱的幼儿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笔者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笔者说:“那咱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两个,咱们怎样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有一位小朋友说:“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立刻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當不上的。”另一位小朋友说:“能够轮换着当,今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咱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一天选两名小兄弟姐妹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新的轮流当排头的规矩制定好后,孩子们都很高兴,再也不去挤着当排头了。笔者也归纳反思了自我的不足。总是请潜质强的孩子帮老师做事,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就剥夺了潜质强的孩子选取的权利,也剥夺了潜质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们都只是在人生最初的起跑线上,作为老师有必要把锻炼的机会分给每个孩子。
  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用心去填充,而老师确把更多的关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其实,能力弱的幼儿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家庭的希望。而笔者确没有重视这一点,下班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为自己的工作计划重新做了调整,反思每一天的活动,反思班里的每一位幼儿。从此,笔者决定,我要彻底改变策略,无论是能力弱的幼儿还是能力强的幼儿他们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待遇,同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样得到老师的赏识与鼓励,但是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来讲鼓励得越多,他们进步得更快,反之,能力弱的幼儿得到的赏识越少他们的自信心会降低,甚至自暴自弃。十根手指各有所长,还别说是孩子了,能力弱的幼儿更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赏识。
  从这次经历中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教育是每个老师、家长都应该教给孩子的。如今,作为年轻老师的笔者发现孩子优点,但还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误区,即混淆了赏识和赞美,认为赏识就只是夸孩子一句“你最棒”。而实际上,对孩子进行赏识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表扬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对孩子满意的态度,当你把这种态度贯穿到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孩子才会真正被这种力量所震撼。
  孩子往往会从赏识教育中得到莫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孩子提高信心有帮助,还有助于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斗志和自信,激发孩子更加努力,给孩子带来一个积极向上的童年,才使孩子的童年充满阳光。
  总之,笔者需努力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今后要多向前辈老师虚心请教学习,把更多的爱给孩子,关注每一位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愉快的成长。给予能力弱的幼儿更多的爱,更多的帮助。让自己的教学生涯更加充满阳光,给家长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大家将宝贝们放心的交给我们培养。
  宝贝们,老师会永远爱你们,无论你们表现的怎么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其他文献
摘 要 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的目标进入数学课堂,积极主动地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和课本所提供内容去摸索、发现答案,无形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去思考、同学之间去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境;趣味性;实践性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33-0095-01  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严
摘 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弊大于利。初中数学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如果學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并质疑,那么很多时候是无法得到自我的提升与发展的。所以在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中,也终于发现了这一问题。当前的教育更注重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勤于思考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印发,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于课堂教学实际,是这一轮改革的重要任务。讲评课是高中教学中常见的课型之一,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讲评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 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实践恰恰符合这一认知规律的要求。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历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阶段。本文将从课前、课堂和课堂的延伸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笔者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
摘 要 为满足教育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相关资料、教学实践等引趣味教法于科学教学课堂,让科学课堂“趣”起来、“活”起来,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趣促学。  关键词 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99-01  科学课程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舞台,近年
摘 要 笔者以教学者和学校发展的双重视角分析总结,希望能从教师团队发展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关键词 特色化课程建设;生物特色校本教材;策划与实践;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83-01  特色课程建设是第三中学特色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是我校近几年来的办学目标
摘 要 数学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有利于进行有效教学的评价就是好的评价,可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着眼点应放在个体发展的进步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关键词 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关注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29-01  《数学课程
摘 要 家国情怀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始终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的历史悠久深远,传统优秀文化在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教育。文章针对中学历史家国情怀教育问题,概述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摘 要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更应该让学生去懂得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实际问题;教学探究;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28-01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有显著的三个特点是: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广泛
摘 要 语感是指向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在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针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作者的一些思考:(1)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培养学生的语感;(2)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3)通过咬文嚼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范读;朗读;咬文嚼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