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心源”展上的两件作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5日至9月2日,“造化心源——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共展出包括手卷、立轴、横幅、扇面等各类形制在内的作品61件,吴大澂、高剑父、戴熙、罗振玉、商衍鎏和一些岭南地区书画家的作品悉数呈现,系统概括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水墨丹青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书画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展览中的一幅《富贵耄耋图》,原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商承祚先生的旧藏。商老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将550多件藏品捐给了深圳博物馆,此为其一。
  《富贵耄耋图》为绢本设色,是一幅兼工带写、颇具文人画雅致的合璧佳作。作品跨越了时間和空間,由三位画家在不同的年份创作完成,共涉及八位人物,由此产生的故事也横跨了二十余年,不能不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站在画作前,仍有一种身临其境、同古人对话之感。
  画作者之一吴大澂(1835-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广东巡抚、湖南巡抚。诗、书、画、印、金石皆擅,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吴大澂创作的《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若说起画猫,并以猫画与其他文人学者相往还的趣事,知之者恐甚少矣。
  此幅作品由吴大澂最先开笔,绘猫入画并题跋:“光绪辛卯年金危危日临潘莲巢本。”依民間习俗,农历大年初五这一天被称作“金危危日”。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云:“金危危日画猫能避火”,还能生财、镇鼠,除不祥诸事,故画猫者多择此吉日。吴大潋也应景地在光绪辛卯年(1891年)的大年初五临摹了潘莲巢的猫画。潘莲巢即乾隆年間著名画家潘恭寿(1741-1794年),字慎夫,号莲巢,丹徒派创始人。
  这幅画作到这里远没有结束。第二年夏天,苏州著名收藏家顾麟士(号鹤逸)前来拜访吴大潋,并将明代著名画家刘珏(号完庵)生前所使用的象牙印章赠给了吴大澂。礼尚往来古今有之,吴大潋收下了顾麟士的礼物后,就把前一年所作猫画拿出相送且再次题跋:“鹤逸道兄以刘完庵藕花洲牙印见惠,检此奉赠,不足云报也。壬辰仲夏,大澄。”钤“愙斋所作时年五十有八”、“吴大澂印”。按题跋时間推算,当时的顾麟士还不到三十岁,与吴大澂可谓忘年之交。而提到顾麟士,不得不说起他的祖父——清末著名收藏家、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顾文彬。闻名遐迩的“过云楼”就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古董的地方,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言归正传,我们观此作可发现画面右下方有题跋“甲午人日,云壶补石”。“云壶”是清代著名画家顾法的号。想必顾麟士得到吴大潋的猫画后,如获至宝,为作品能有更完整的艺术表现力,于是在甲午年(1894年)正月初七这一天请来顾沄为此图配石。顾法补山石,笔墨清新淡雅,猫石合一,恰到好处,顿时为此画增添了几分意境和情趣。有了动物和山石,画面感尽现眼前,但似乎略少色彩和生机。于是,次年顾麟士又请著名画家陆恢为此画润色。陆恢虽在病中,却不减雅兴,在乙未年(1895年)七夕乞巧日这一天,拿起画笔,顺势而为,为画作配上了花中富贵——牡丹,红花绿叶,摇曳生姿,并欣然题款:“宋元人画牡丹,渲染者多写意者少,盖其时意在形,求形既肖而神无不全矣,且见牡丹而有猫者几十本,大约取意于花之向午也。是幅创之于愙帅,补缀于云老,而完全润色于恢。恢复质之于鹤逸先生。先生幸教之。乙未乞巧日,陆恢病起记。”钤有白文“恢”和朱文“顾陆丹青”两方印。“顾陆丹青”这方章是陆恢和顾麟士友谊的见证,陆恢以顾恺之、陆探微自比他和顾麟士,表明了可与之相比肩的艺术追求和自信。从陆恢所作题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宋元时代的人画牡丹重形似而少神韵,猫与牡丹的组合也缺少些新意,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对自己的创作十分满意。
  妙笔生花,经陆恢补绘后,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得以呈现,整幅画面气韵生动,更添意趣。而顾麟士毕竟是收藏家,他后来又以此件心爱之物换到了珍贵的金文拓片。在画作的左上方可见其自跋:“丙辰人日,同人小集海野堂。小坡先生以陈寿卿太史家藏吉金文字精拓见惠,欣喜过已。检此报谢,厚来薄往,附书志愧。西津顾麟士。”自此跋便知,顾麟士于丙辰年(1916年)正月初七这一天,与友人在自己家相聚。小坡先生带来陈寿卿旧藏的金石精拓相赠,顾麟士为表感激之情,特将自己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富贵耄耋图》作为回报奉于老友,足见这件拓片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小坡”即晚清官员、著名词人、书画家郑文焯。“陈寿卿”则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跋中所及“厚来薄往,附书志愧”想必是谦虚之辞,也许在暗示郑文焯要好好珍藏此宝物,而这一来一往则成为了朋友間互相欣赏、敬仰的美好印证。
  由此,这幅《富贵耄耋图》创作起因、绘制完成以及转赠的全过程一目了然,清晰可见。通观整幅作品,虽因时間久远,画面略有返铅,但瑕不掩瑜,画中猫、花、石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笔精墨妙,趣味横生;构图合理,色彩和谐;笔笔有交代,处处现生气。这么多书画家、收藏家都与此画结缘,真是难能可贵的一幅绝世精品。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高剑父的《草书四言联》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剑父(1879-1951年),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广东省番禺县人。他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同时他也是艺术家中的革命家,一生为了革命,一生献身艺术。1905年,高剑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又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声讨袁世凯。孙中山逝世后,他对当时的军阀、官僚统治极为不满。多次拒绝国民党及伪政府的邀请并公开表示永不做官,遂放弃从政,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教育和革新。高剑父是一位才情横溢、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时常借画作题材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他有一方印章“乱画哀乱世也”,足见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后人曾评价高剑父:“做革命,便是纯粹的革命家。做艺术,便是纯粹的艺术家。”此言不虚。在创作上,他对人物、山水、花鸟画均有很高造诣,笔墨苍劲,奔放自如。另外,他还长于书法,喜用鸡毫。早年师从居廉,打下了扎实的书写功底,其早期书法作品主要取法北魏和宋元诸家,以强其骨气。赴日留学期間,由于竹内栖凤的亲授,他的草书又受到东洋人以画境人书以及以书化画、以书仿画的书法图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画在书中、书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相比绘画来说,高剑父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此次展览中高剑父《草书四言联》中的八个大字,笔者释为“因树为屋,其书满家”。八字法书苍劲老辣,入木三分,恣肆雄奇,险绝跌宕。以浓厚的墨色为主,润中带枯,相得益彰。鸡毫作书,一挥而就,更显功力。“因树为屋”出自《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砀之間,因树为屋,自同佣人。”意即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而“其书满家”则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从“因树为屋,其书满家”这八个字中,亦可体会出高剑父作书时的心情。从落款“廿二年元旦剑父试鸡毫”可知此幅草书写于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正是高剑父退出政治舞台,一心投入艺术革命的时候。此时的他心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表面上随遇而安,不问政治,却也难掩抱负未酬、怀才不遇的真情流露,只能将内心感怀注入笔端,尽情挥洒。“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情实感的融入使得这幅书法创作更显厚重。与此同时,高剑父纯熟的草书技艺亦展露无遗,实乃难得一见的佳作。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展厅一角,陈列着一件珍贵的明代古琴。此琴为仲尼式,纵119厘米,横20厘米,高9.5厘米,由形状狭长的一块桐木面板和一块梓木底板胶合而成,工艺精良,胶合致密。琴面髹黑漆,漆色雅致,弧度平正。琴背漆面密布蛇腹断纹,龙池凤沼皆为圆形。金徽玉足,望之有良琴之象。7个琴轸为青白玉,雁足则以碧玉琢制而成。龙池上方刻有铭文“漱石寒泉”四字,意喻琴声如清冽的泉水在石头上来回
期刊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琴共计19张,分别来自于1949年至1962年,均为传世实用琴。其来源大致有三种,即单位移交、私人捐赠、收集或收购等。造型基本囊括了古琴的主要样式,涉及仲尼式、神农式、中和琴式、落霞式、连珠式等,以仲尼式居多。漆面有栗色、黑色、黑间红色、朱色、红色等,以黑色为主。其呈色有原色,也有后髹及局部髹漆等。漆灰呈现各异,有八宝灰、珍珠母鹿角灰、瓦灰加鹿角灰等。断纹多为蛇腹断、牛毛断,也有
期刊
古琴,又称七弦琴,从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考察,古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琴在古代被通称为琴,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它就是文人手中赋诗弦歌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琴还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政治功能,如禁心、载道、宣德等等。长期以来,琴位列文人四大雅好“琴、棋、书、画”之首,与文人共命运,同生存,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现象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  由于古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突出的地位,历代对古琴、
期刊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亦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珍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其《琴赋》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陈宏天、赵福海主编《昭明文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991页)以此可见古琴是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琴音古朴优雅,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
期刊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痴庵道人等。王铎一生之行举,可谓言人人殊,毁誉参半。然其书名与诗名却誉满天下,被世人珍若拱璧。明末清初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政局多变,思潮涌动,使文化艺术显现出特定的时代特点。以王铎为代表的一批书家,一反明代以来形成的柔弱时习,掀起了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狂潮,为书坛带来了锐意求变的革新之风。烟台市博物馆所
期刊
高凤翰在诗词、书法、绘画治印治砚收藏等多个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当然,研究高凤翰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发布的文章不计其数,既有资料详实的长篇大论,也有妙笔生花的即兴之作。但是,有不少收藏爱好者,更喜欢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一些鉴定方法,我在查阅济南市博物馆藏高凤翰作品资料时,发现了两幅《素袜凌波图》,几乎一模一样。我想将这两幅孪生作品进行排列对比总结,从中发现高凤翰绘画的特点,以及真伪作品的区别。
期刊
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1892-1964年)曾被哈瑞·戛纳爵士(Sir Harry Mason Gamer)赞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中国艺术鉴赏收藏家。的确,他终其一生与中国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他承袭了中国文人鉴赏家的传统,不仅仅只是欣赏藏品本身,也考证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递藏过程,不但多
期刊
斫制精良、用材讲究的新琴,当然也可以达到艺术品的级别,自然也可以列入收藏的范围。书画的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多超越古代书画作品。书画的收藏因此也有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划分。  然而,新琴、老琴的收藏却不是这样。老琴因材质老旧、长期弹奏等原因,其音韵具备新琴所没有的品质,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老琴味”。新斫琴使用真正的老材,当然也可以追摹这种“老琴味”,有些新琴也相当成功。以我个人看法,这仍然与书
期刊
2010年4月,笔者受英国东方陶瓷学会邀请前往伦敦讲学,期间逗留了一个多月,有幸参观了一系列公私收藏。伦敦作为中国瓷器收藏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学术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我仰慕已久的大维德基金会瓷器收藏。2007年大维德基金会停止运行后,2009年4月,经基金会董事会与大英博物馆协商,大英博物馆提供专门展厅,大维德收藏将在大英博物馆永久借展。大英博物馆的
期刊
喀什米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西(古印度西北部),紧邻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早在公元前3世纪,喀什米尔河谷一带已成为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0-前185年)的一部分,佛教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约前269-前232年)传人了大喀什米尔山区。在喀什米尔佛教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曾受到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影响,其中包括犍陀罗、斯瓦特河谷、兴都库什和当时印度北部相邻的一些地区正在流行的艺术风格(喜马偕尔邦、旁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