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高度综合的实践性课程;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境想象,从而自然锻炼了获得知识的能力。一段亲切的交谈、一个动听的故事、一首优美的旋律、一次精彩的表演和一幅活灵活现的多媒体画面都会把学生带入产生问题的海洋。因此,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强烈问题意识驱动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活动围绕着学生的问题而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和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主题活动实施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性,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从而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比如在《一次性用品的调查》的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对课题研究兴趣,我一上课就播放了一段视频:这个视频就是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以及市民对一次性筷子的态度。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很方便,而且比较卫生;而有人讲,一次性筷子既浪费大量的资源,又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很麻烦。“你对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什么看法?”这么一引导,众说纷纭,有的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点则反对。于是就引出了“一次用品到底好不好”的话题。通过正、反方的激烈辩论,学生对此课题研究的欲望是越来越强烈,最终自主的要求教师进行“一次性用品的调查和研究”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活动中自己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必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容驱动力,是学生活动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对活动的高度注意,从而为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面向学生生活与已有经验,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有所收获与创新。
二、教师用促进性的指导去参与,促进学生研究活动深入开展。
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研究题目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制定活动方案进行研究,这是区别于以往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步骤去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活动方案包括对研究问题可能性的预测和研究的方法步骤以及分工。根据活动方案,学生们在开放性的环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通过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的进程,适时地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在《一次性用品的调查》活动中,由于我们这个话题贴近生活,所以学生想探讨的方面非常多:(1)一次性餐具在我区餐饮业的使用情况;(2)现实生活中一次性用品有哪些;(3)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情况;(4)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弊;(5)一次性用品与资源关系的探究……我写了满满的一黑板的问题。很明显这些课题有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大,过深,难以操作。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课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想探究的,除了感兴趣外,还要考虑到你是否有条件来完成?通过再次的选择,学生分成了三组确定了三个课题:(1)现实生活中一次性用品有哪些;(2)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情况;(3)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弊。在教师的指导下,缩小了活动的研究范围,加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有利于活动生成性的发展,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而不随意、盲目。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促进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评价时要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个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别人的过程。在我组织的《一次性用品的调查》活动中,有一个小组去访问,结果被人拒之门外,并得到了一顿训斥。当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在小组进行阶段性汇报的时候,我把他们小组请到台前,通过他们凝重的眼神,我看到了沮丧和不安。我对他们说:“你们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但我觉得你们能为完成本组的研究任务而主动的、勇敢的去进行调查,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只要你们勇敢的面对失败,分析原因,吸取教训,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同时我又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肯定,并帮助他们小组找原因,出对策。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话,这个小组的同学脸上露出了微笑,并一致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这次调查。结果他们不但完成了调查,研究的结果也令人十分满意,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孩子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适当的评价一定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广大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境想象,从而自然锻炼了获得知识的能力。一段亲切的交谈、一个动听的故事、一首优美的旋律、一次精彩的表演和一幅活灵活现的多媒体画面都会把学生带入产生问题的海洋。因此,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强烈问题意识驱动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活动围绕着学生的问题而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和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主题活动实施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性,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从而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比如在《一次性用品的调查》的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对课题研究兴趣,我一上课就播放了一段视频:这个视频就是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以及市民对一次性筷子的态度。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很方便,而且比较卫生;而有人讲,一次性筷子既浪费大量的资源,又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很麻烦。“你对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什么看法?”这么一引导,众说纷纭,有的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点则反对。于是就引出了“一次用品到底好不好”的话题。通过正、反方的激烈辩论,学生对此课题研究的欲望是越来越强烈,最终自主的要求教师进行“一次性用品的调查和研究”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活动中自己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必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容驱动力,是学生活动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对活动的高度注意,从而为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面向学生生活与已有经验,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有所收获与创新。
二、教师用促进性的指导去参与,促进学生研究活动深入开展。
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研究题目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制定活动方案进行研究,这是区别于以往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步骤去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活动方案包括对研究问题可能性的预测和研究的方法步骤以及分工。根据活动方案,学生们在开放性的环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通过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的进程,适时地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在《一次性用品的调查》活动中,由于我们这个话题贴近生活,所以学生想探讨的方面非常多:(1)一次性餐具在我区餐饮业的使用情况;(2)现实生活中一次性用品有哪些;(3)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情况;(4)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弊;(5)一次性用品与资源关系的探究……我写了满满的一黑板的问题。很明显这些课题有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大,过深,难以操作。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课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想探究的,除了感兴趣外,还要考虑到你是否有条件来完成?通过再次的选择,学生分成了三组确定了三个课题:(1)现实生活中一次性用品有哪些;(2)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情况;(3)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弊。在教师的指导下,缩小了活动的研究范围,加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有利于活动生成性的发展,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而不随意、盲目。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促进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评价时要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个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别人的过程。在我组织的《一次性用品的调查》活动中,有一个小组去访问,结果被人拒之门外,并得到了一顿训斥。当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在小组进行阶段性汇报的时候,我把他们小组请到台前,通过他们凝重的眼神,我看到了沮丧和不安。我对他们说:“你们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但我觉得你们能为完成本组的研究任务而主动的、勇敢的去进行调查,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只要你们勇敢的面对失败,分析原因,吸取教训,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同时我又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肯定,并帮助他们小组找原因,出对策。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话,这个小组的同学脸上露出了微笑,并一致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这次调查。结果他们不但完成了调查,研究的结果也令人十分满意,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孩子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适当的评价一定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广大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