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为主”对我国教育政策落实难问题探析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致“两为主”义务教育政策落实难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政策内容存在弹性空间,缺少约束机制;政策执行机构权责利不明确,权力分配不合理;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利益取向不甚一致;政策所指向的目标群体的弱势地位;现有的户籍制度、教育和财政体制的缺陷。破解“困境”基本对策是:加快和完善义务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明确政府职责,加强对流入地政府的考核;增强对流入地政府的激励力度;实施教育券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落实难;原因与对策
  2001年5月,中央出台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2006年6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也再次明确了流人地政府应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是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法律责任。然而,时至今日,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两为主”的政策目标仍相去甚远,城市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两为主”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落实难”困境。如何破解“落实难”这一现实困境,让“两为主”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将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1 “两为主”义务教育政策落实难的深层原因
  1.1 政策内容存在弹性空间,缺少落实责任的约束机制。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两为主”的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该《决定》第十四条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定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在同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法第十二条最后补充规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些政策条文都是宏观的、抽象的,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和具体落实,而且,政策的宏观性和抽象性为政策执行者留下了太多的回旋空间和选择机会。虽然法规给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是需要的,但是政策空间的预留不宜过大,应该在尊重地方自主权的同时,强调中央政策的权威性,不然,地方就会以种种借口拒不执行中央政策,或者有选择的执行中央政策,久而久之,中央政策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义务教育法》还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这里没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负担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语句概括与模糊势必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责任不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众多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但收效甚微,问题依旧,其原因在于缺乏责任主体和追究制度,造成有法不依、有章不循。
  1.2 政策执行机构权责利不明确,权力分配不合理。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法规定由流入地当地政府负责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入地政府要制定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这样的职责划分很明确,但问题在于,国家在赋予流入地政府主要管理职责的同时,并没有赋予同等的权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这样势必导致流入地政府积极性不高且无法承担管理职能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同样,流出地政府只有“配合”的义务而没有“管理”的职能,在“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之下,“两为主”政策实质上乃是一种典型的中央为提高自身合法性而下卸教育事权的行为。但由于我国中央集权的“制度刚性”;尤其是受到现有党政领导干部任免制度的约束,流入地政府根本无法通过公开方式、循着正常的体制内渠道表达对相关政策的“不同意见”,于是就只好以“消极不作为”方式,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策略,对该政策加以“冷冻”或“悬置”。另外,“两为主”政策无形之中平移而“豁免”了流出地政府部分义务教育投入责任,留出地政府自然乐得“逍遥”。然而,上述政府间博弈的最终结局却是,由于中央未能合理配置政府间的教育投入责任,又未能及时向流入地注入相应的政策资源,“两为主”政策就只能面临被流入地政府“束之高阁”的命运;作为流入地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则大多只能“以民办学校为主”就学,而无法享有新《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本应由流入地政府提供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1.3 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完全一致甚至冲突。
  保罗·萨巴蒂尔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认为,任何政策的执行都可以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1)初始政策制定者(中心);(2)执行层官员(外围);(3)计划指向的私人行动者(目标团体)。“尽管外围的官员很少明目张胆地违反(中心)法律,但是很多研究已表明,他们还是要大胆地行使权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满足自己组织的需要,并对付自己环境中的紧迫问题。”[1]中央作为政策制定者制定“两为主”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把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来说,它们也并非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漠不关心,而是担心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旦合法化,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就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流入城市就学,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更会长期呆在城市,就会给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2]。正是由于利益取向的不同,地方政府不得不对中央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尽管新法规定由流入地政府管理农民工子女入学事宜,但是“择优录取”、“借读费用”等名目还是将民工子女婉拒在校门之外。我国各地的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执行一些政策而不执行另一些政策,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不例外。   2 破解“两为主”政策落实难困境的对策
  2.1 加快和完善义务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
  正如有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不仅要从行政上、财政上加以保征,更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保障。”[6]作为流入地社会的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尤需国家从法律层面予以切实保障。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我国非城市户籍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将更加严峻。为此,中央应改变以往被动应付的做法,而预作长远打算和通盘考虑,着手制定一部高层位的教育单行法律或行政法规,以扭转目前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效力偏低、支离破碎甚至相互抵触的局面。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流入地情况差异甚大,仅有国家的统一立法尚不足以圆满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难题。为此,2006年新修《义务教育法》第12条已明确授予流入地省级政府地方教育立法权限,这就为流入地政府制定相关地方教育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政策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它决定了任何公共政策目标的执行都具有一定的弹性。詹姆斯·安德森指出,“行政机构常常是在宽泛的和模棱两可的法令下运行的,这就给他们留下了较多的空间去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但是同时,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行动的规范,又具有强制性和刚性,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央政府作为决策的制定机构要对现有的某些教育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尽量避免使用“应该”这类约束性不强的词汇,增加政策条文的可操作性,缩小留给地方政府“自由活动”的弹性空间,增强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就相当于把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解决,这无疑可以提高“两为主”政策的权威性,缩小留给地方政府的弹性空间。对于确定“政治任务”的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来说,这展现了它们对问题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它们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提高合法性。
  2.2 明确政府职责,理顺权力分配关系,强化对流入地政府的考核。
  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应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中,政府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这是由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所决定的。从近年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文件(尤其是“两为主”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本身也充分认识到并承担起了自身的主体责任。其次,要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强调中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的主体责任,尤其是在财政责任上,中央政府应该增加其投入的责任。再次,在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的关系上,要积极开展二者间的沟通协作。根据“两为主”原则,流入地政府承担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尽管如此,流出地政府的配合也必不可少。
  2.3 实施教育券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
  教育券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弥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在文中他指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孩子的父母一笔特定款项,仅用于支付他们孩子的普通教育学费,学生家长可自主选择学校和自主支付这笔学费,这笔款项就是教育券。教育券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目前农民工子女义务待遇缺失,无公平可言。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看,教育券理论能够恰当地应用于目前中国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券制度,可缓解城市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和财政拨付上的困难。教育券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钱随人走”。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中央财政拨一点、流出地政府出一点、流入地政府补一点的“三位一体”的方法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最大的特点是流向不定,无论是国家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的经费,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采用教育券的方式实施,可以消除户籍制对学生自由流动的不利影响,可大大提高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率,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学校凭学生缴纳的教育券在当地政府兑换,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流动学生规模相匹配。目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难”就难在义务教育经费没有着落,城市公办中小学拒绝无差别地对待他们。教育券的发行不仅可确保政府的相关投入被精细地切成小块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家庭,避免政府的专项投资被挪作他用,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将教育券直接发送到农民工子女手中还会彻底改变目前那种学校挑拣学生并向他们索取高额学费的现象,从而可避免再现大量农民工子女无缘高门槛公办学校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选择权和主动权由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家庭的转移,必将有效激励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在目前享受义务教育的非农业户口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资源而不断提高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
  参考文献:
  [1][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 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119.
  [2]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1):31-35.
  [3]丁煌.浅谈政策有效执行的信任基础[J].理论探讨,2003 (5):91-93.
  [4]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89-94.
其他文献
教育是爱的艺术,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师爱不同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醇厚与亲密,师爱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师爱蕴藏在看似琐碎琐屑琐细的平凡中——师爱体现在机敏果断、随机应变的态度上,体现在大智若愚、豁达宽容的胸怀上,体现在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的策略上,体现在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的原则上,体现在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韧性上。师爱深沉、
期刊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就曾通过多项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学习保持率(指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笔者由此反思了我们的许多教学行为,并给老师推荐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字】学习金字塔;反思;教学行为;做法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就曾通过多项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学习保持率(指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附
期刊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多元化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由就业导向型向创新创业导向型方向转变势在必行。本文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为入手,以嘉兴学院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为例,就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服务平台、整合以知识转化为核心的“三个课堂“等方
期刊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现就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对素质教育实施的问题谈几点认识,愿与同行们商榷,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1 改变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树立素质观  人们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
期刊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由于受陈旧、僵化、封闭的思想束缚,政治课教学没有完全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灌输的基本方式,只注重系统知识学习,“以本为本”的本本主义,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便大功告成。学生的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背多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如同“复印机”,除了重复课本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不要说突破前人的成见,标新立异。由于这种教学缺乏创新,培养的学生往往是眼
期刊
【摘要】学校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应以德为首,结合思品课堂教学教改,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依托少先队工作,联手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多管齐下,才能抓实小学思品教育并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思品教育;多管齐下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
期刊
儿童是具有生命的发展个体,他们的美术心理与身心成长是无法分开的,应该从儿童整个纵向动态的成长变化角度去审视儿童美术心理。形成儿童美术心理复杂难辨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关键在于人在童年这短短的十几年中要经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身心发育的转折,每一次转折对于儿童的成长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心理上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教学一个基础,经过心理学家的分析与统计调查,美术教育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首选学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单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将逐步被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为依据来评价学生所取代。事实上,仅以分数来看学生,不仅会使大批学习困难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会影响一批有潜能的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
期刊
【摘要】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学习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
期刊
语文学习“得法与课内,得益与课外”,对此大家已达成共识。我们除了要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之外,还应广泛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有鉴于此,我组织办理爱好文学的同学成立一个“小小报社”,定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用手中那只饱蘸神情的笔来讴歌美好生活。  1 文章应“以小见大,饱含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