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诗歌对诗骚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guang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衡的诗歌在接受诗骚美学影响的同时,张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又对诗骚美学做了相应的发展,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本文主要就张衡的诗歌,从抒发真情实感和运用赋比兴两个方面论述其对诗骚美学的继承,再从句式和情感内容两方面论述张衡对诗骚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张衡;诗骚美学;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崔志奇(1990.3-),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汉,辽宁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汉人对诗学的解读,重心放在美刺这一功能上,对楚骚更是将其纳入诗教的范围加以阐释和运用,而忽视楚骚中个人情感的抒发。这就造成汉人的诗歌多追求道德的完善。面对这样的创作环境,张衡在吸收诗骚美学的基础上标新立异,写出了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诗歌,促进了东汉文学的转变。通过解读张衡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张对诗骚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张衡的诗歌创作对诗骚美学的继承
  1、抒发真情实感
  《诗经》的基本美学特征是以抒情为主的,楚骚之作品更可以称为抒情的上好之作。但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在辞赋大放异彩的汉代慢慢隐没。汉代以赋为主,且多歌颂、赞美,少有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有问津的诗歌受此影响,大多是讽谏君主、完善道德的作品,而缺乏个性情感的表达。难能可贵的是,张衡从传统诗骚美学中汲取营养,独树一帜,在从事诗歌创作之时,将自身之情感融入诗中,促进了文人诗歌的创作。张诗中最能体现诗骚中这一美学特征之深远影响的诗作莫过于《四愁诗》。
  《四愁诗》中,张有四思,分别在以太山、桂林、汉阳和雁门位代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个方向代表着四种现实:东方大权旁落,南方南蛮入侵,西方羌人进犯,北方鲜卑劫掠。面对如此之现实,自己却束手无策,思而望,望而忧,愁绪不知如何消解,因而反复感叹。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张的为难与无奈,体会到了张对汉帝国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展现,既有着《诗经》中真情流露的渗透,又有着楚骚忧患意识的影响,因而,《四愁诗》堪称继承诗骚美学抒发真情实感的佳作,也说明诗骚美学对张衡影响之深远。
  2、运用赋比兴
  赋比兴作为一种美学传统,其运用深深影响着后代文人,张衡便是深受传统滋润的一人。
  首先,赋,即直述其事,直言其情,特点是“直”。张衡诗作中,《同声歌》女主人公自述嫁给夫君的感激和作为妻子的职责,这是直述其事;《四愁诗》中,开篇便写其思,因困难重重望而不得,心生烦劳,这是直言其情。赋因“直”的特点,而显得韵味不足,但也正是因为“直”,使得作品更加真切感人。
  其次,比,即打比方。“比”的使用,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创造出诗的美感。《同声歌》中张用伸手去试探热水这样的比喻来写女子的战战兢兢,既贴近现实,又传达出了女子的紧张,使读者更易体会女子的惶恐不安。张又连用愿如席子铺床榻、愿如被帐挡风霜两个比喻,写出了女子的温柔与坚强。诗中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的叙述少了一些呆板,多了一丝灵活,添了几分美感。
  再次,兴,即先说眼前之景、后言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同“比”一样,“兴”富有形象性,但“兴”取的景下之意,因而更加含蓄、丰富,也更具诗美。张在《定情赋》系词中,首先描写了天气转凉、草虫低鸣、霜露降下、百草凋零的画面,凄凉之景引起愁苦之情,男主人公由这些画面想到自己与所爱之人以秋为期的约定,可是日子已到,爱人却没有出现,因而彷徨无措。《怨篇》中写秋兰一身美善,却只能在幽深的丘陵之中盛开,进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发出慨叹。读之,不禁为张衡的遭遇叹惋。
  张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继承诗骚美学传统,灵活运用赋比兴,不仅创造出形象、丰富的诗美,而且促进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和成熟,影响不可谓不大。
  二.张衡的诗歌创作对诗骚美学的发展
  汉代的诗学研究侧重的是经学研究,但随着汉帝国的衰落,诗学研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渐渐转移到个人情感的研究。在张衡现存的诗歌中,这种倾向很明显:他的诗歌不像班固质木无文的《咏史》般用以叙事,而是以抒情为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绪,如《怨篇》以秋兰自喻抒发张不被重用之嗟叹,《四愁诗》表达张报国无门之苦闷。但张衡所发之感情,又多是复归骚怨的。而骚怨之情的表达,又与楚骚有所不同。张诗首先多用五言、七言的短小篇章,如《同声歌》为五言诗,《四愁诗》为七言诗,这改变了楚骚的鸿篇巨制。其次,张诗中所述之情感,或是愉悦,或是感伤,或是无奈,或是忧虑,都是张面对生活、面对现实时而生发的情感,《怨篇》叙述的是张不被重用的现实,《四愁诗》讲述的是张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现实,《同声歌》描述的是女主人公谨慎持家、小心侍奉夫君的生活,等等,感情平凡而真挚。对情感的如此描写,改变了楚骚描写英雄情感的倾向,促使感情逐渐走向生活、走向平凡。
  张衡的作品,在接受诗骚美学的基础上对诗骚美学加以发展,促进了东汉后期文學向情感化方向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五、七言诗的发展,进而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重个人情感、体验的新风尚,张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承上启下的角色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许结.张衡评传.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3]杨仲义.诗骚新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以问卷形式不同类型的玉柴职工的需要因素、激盛因素、职工的未来需要以及管理人员对职工需要的评估进行了调查,构建了需要因素的需要程度值计算模型和激励因素的激励
摘 要: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意味着打破男权传统对女性的禁锢,重新构建女性家园,这一革命性行动不仅对中国女性获得自由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乃至于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都具有深远而有益的影响。然而从现实来看这又是一场知易行难的革命,表现在文学中则更显得露骨。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用大量的材料与有力的论述表现了我国男权思想对女性深深的禁锢与毒害。书中作者将女权思想和论述批评完美结合, 对传统男权中心文化和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三毛的散文多从创作手法、创作语言、文体特点、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充分体现了三毛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但三毛散文的字里行间还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其散文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诗性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态度。为深入分析三毛散文作品中的诗意性,本文从对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语言平淡而充满意境、融情于景体现原生态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与同仁探讨分享。  关
课题项目:该论文系国家级创新项目《从沈从文及其作品看湘西民族融合与发展》成果论文(编码:201611407049)。指导老师:保惠,北方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项目组成员:苑青青、谢禄玲、张九月、裴鹏霞、李有娜、杨娜。  摘 要:沈从文《边城》中的古镇茶峒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三省交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特殊的地理面貌。小说中边城的景物、风情、性情构成了湘西茶峒这一画卷。民俗现实的意义承载着文化本身的价值
该论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论述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对国有企业经营激励约束的必要性,指出了对经营者绩效评估是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并分析了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个“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就是党的作风和形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
论文的前面部分简单介绍了累积和图的起源,并对均值累积和图、二项变量累积和图及泊松累积和图的构造和使用的数学原理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详尽的阐述.关于计数型累积和图平均
摘 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古代神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取材于唐朝僧人唐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全书塑造了几百个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重点塑造了迂腐的唐三藏、追求自由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悟净这四师徒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迂腐;自由;封建社会;皇权;束缚  作者简介:李铭杰(1995-),男,广东鹤山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韩非子》是韩非思想的集中体现,而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以道论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观念,确立起“道纪”与“法纪”的内在统一性,并在道法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因道全法”原则来完善“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治理论体系,其思想虽有偏执之处,但其中关于道法的论述对法家思想甚至是对后世的法制观都影响深远。  关键词:《
该文是在分析影响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一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即"源头控制,末端治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该文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