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状况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落后态势,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数学作为一门学生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都能用到的科目,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其展现出来的个人差异无疑是巨大的。而正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有着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出于因材施教的考虑,而难以定下一个较为统一的教学目标。目标低的话,大部分人都能达到,学生的学习自信会有所加强,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们常常得不到锻炼;若是目标过高,中低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因此受到挫伤,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影响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了一个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分层教学法便在此时出现。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为教学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象,因此,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是分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遵循“符合实际、合情合理、尊重学生”这三大原则,在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在划分层次时,要综合衡量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智商等情况,还要保证分组情况只有教师知晓,不向学生透露,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分层,保证学生完成度
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是其前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大纲给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高层次学生们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向外延伸,并做到将知识灵活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中等学生们,则要求理解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础要求,有精力的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提高;较低层次的学生,要能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基础内容,达到最基本的合格水平。通过对于学生们的分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由于能力有差距而导致的“好学生学不够,中差生学不会”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老师的照顾,使得学生们能夠集体获得成绩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
三、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知欲
在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问题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当有了问题以后,学生的探知欲与学习兴趣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分层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面向整体的问题,随后再逐层深入,一点点向下剖析,让学生自己通过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们自己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也会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中,最终达到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
四、课堂练习分层,教师及时做出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是让学生牢牢掌握某一知识和技能的一大利器,所有教师都必须重视。对于学生整体来说,相同的一张卷子,高层次的学生感受不到挑战,中层次的学生马马虎虎做完,低层次的则是空出不少不会的。这样的状况在班级中是常态。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将课堂作业进行分层,划出基本题与思考题,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做好基础题,对高层次学生则要求既做好基础题,也对思考题有一定涉猎。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也不会出现由于卷面空白而导致的学习信心的挫伤。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等行为来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延伸与拓展。
五、课堂氛围的调节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的涣散,而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极强的课程,没有什么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常常是课前精神、到了课程中后段大脑放空的状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调节课堂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堂。
综合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分层教学法充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衡量学生的自身情况,对于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解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灵活转变。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待每一类同学时都要做到一视同仁,让高层次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层次学生能够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向上一步,低层次学生要着重提高学习自信,培养出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燃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单位:泗阳城厢实验小学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为教学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象,因此,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是分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遵循“符合实际、合情合理、尊重学生”这三大原则,在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在划分层次时,要综合衡量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智商等情况,还要保证分组情况只有教师知晓,不向学生透露,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分层,保证学生完成度
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是其前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大纲给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高层次学生们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向外延伸,并做到将知识灵活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中等学生们,则要求理解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础要求,有精力的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提高;较低层次的学生,要能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基础内容,达到最基本的合格水平。通过对于学生们的分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由于能力有差距而导致的“好学生学不够,中差生学不会”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老师的照顾,使得学生们能夠集体获得成绩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
三、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知欲
在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问题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当有了问题以后,学生的探知欲与学习兴趣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分层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面向整体的问题,随后再逐层深入,一点点向下剖析,让学生自己通过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们自己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也会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中,最终达到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
四、课堂练习分层,教师及时做出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是让学生牢牢掌握某一知识和技能的一大利器,所有教师都必须重视。对于学生整体来说,相同的一张卷子,高层次的学生感受不到挑战,中层次的学生马马虎虎做完,低层次的则是空出不少不会的。这样的状况在班级中是常态。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将课堂作业进行分层,划出基本题与思考题,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做好基础题,对高层次学生则要求既做好基础题,也对思考题有一定涉猎。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也不会出现由于卷面空白而导致的学习信心的挫伤。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等行为来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延伸与拓展。
五、课堂氛围的调节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的涣散,而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极强的课程,没有什么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常常是课前精神、到了课程中后段大脑放空的状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调节课堂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堂。
综合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分层教学法充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衡量学生的自身情况,对于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解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灵活转变。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待每一类同学时都要做到一视同仁,让高层次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层次学生能够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向上一步,低层次学生要着重提高学习自信,培养出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燃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单位:泗阳城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