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通过奇幻怪诞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的新型艺术表现方式。在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托尼·莫里森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运用象征和模仿《圣经》典故将故事情节以魔幻的方式展示出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所罗门之歌》;《宠儿》;《圣经》原型;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76-02
  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是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旨在通过奇幻怪诞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侧重于现实生活中的神奇,是特定现实生活的反映。”[1]可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的表象,而是“荒诞”背后的现实。在《宠儿》(以下简称《宠》)和《所罗门之歌》(以下简称《所》)中,莫里森主要运用了象征和模仿《圣经》典故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揭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象征
  象征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常见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在运用隐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方面,可谓老道娴熟。”[2]莫里森在《宠》和《所》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包括人物、自然物体及故事场景等,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丰富寓意和艺术魅力。在《宠》中,象征艺术随处可见。小说中的宠儿死后魂魄仍纠缠着母亲,折磨得塞丝差点连性命都丢掉,每次宠儿的出现都会勾起塞丝对奴隶生活的痛苦回忆,因此宠儿象征着奴隶制留给黑人们的挥之不去的可怕回忆。宠儿的妹妹丹弗置身于奴隶制外,起初她误解母亲塞丝,一直无法接受母亲亲手杀死姐姐的事实,性格孤僻,继而辍学。最后,当丹弗意识到宠儿的疯狂纠缠会夺走母亲的生命时,她果断地寻求社区邻居的帮助,赶走宠儿的魂魄,救了塞丝。因此,莫里森笔下的丹弗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可以帮助黑人们摆脱奴隶制的阴影。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之后,真诚地对待周围的每个人,每个周末都会去“林间空地”布道,告诉黑人同胞们要学会自尊自爱,所以她是博爱的象征。除了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之外,莫里森还巧妙安排了寓意丰富的自然物体。当塞丝快要被“学校教师”一帮人追上的时候,她跑进了一片森林之中,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护她成功逃出魔爪。小说中的树象征着大自然提供给黑人的保护,给他们以安全和勇气。大海是该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在非洲传统文化中,大海被认为是深不可测的。小说中,成千上万的黑人在运往美洲的过程中失去生命,被丢进大海。海洋就像一只贪婪的怪物一样吞噬着黑人的身体。侥幸活下来的人在贩卖黑人的船上也是受尽凌辱,生不如死。所以在《宠》中,大海象征着无尽的苦难。除了人物和自然物体,小说中的场景之一——124号的象征寓意也非常耐人寻味。从1863年奴隶制的正式废除到1987年该部小说被出版刚好是124年,可见莫里森对该房屋的命名是颇有用意的。最初,塞丝带着孩子逃到这里,自由地过了一段时间,124号被看做是自由的象征,随着“学校教师”的到来,“弑婴”事件随之发生,124号成了一件闹鬼的宅子,象征着塞丝精神的困境。故事的最后,鬼魂被驱逐出去,塞丝获得了新生,124号又象征着黑人们的精神家园。
  与《宠》一样,《所》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也遍布全文。首先,莫里森为该部小说命名为“所罗门之歌”本身就充满象征含义。传说中的所罗门异常富有,给其后人留下了大笔的宝藏。当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他们传统的文化逐渐消失,被白人文化同化。许多黑人子孙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于他们来说,祖先那些宝贵的习俗、神话传说及歌谣等传统文化就像传说中的所罗门宝藏一样难觅其踪。因此,小说中的“所罗门”不仅仅是主人公奶娃的祖先,更象征着黑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此外,小说中的人名和地名也都富有象征意义。在黑人们的口中,“慈善医院”被叫做“非慈善医院”,“医生街”叫做“非医生街”,这些都象征着整个社会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奶娃一家的姓氏“戴德”与“dead”同音,象征着戴德一家与死亡有着必然的联系。“派拉特”与领航员“pilot”同音,象征着黑人女性派拉特的黑人保护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奶娃Milkman的名字具有多重象征寓意。一方面“milkman”暗示着奶娃的不成熟,对于母亲的爱他不加以回报,对于爱着自己的哈加尔始乱终弃,冷漠无情;另一方面,“milkman”也可以被译为“送奶人”,象征着黑人重获新生的途径便是不断汲取文化“营养”,回归传统并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小说中,奶娃在姑姑派拉特的指引下,踏上寻根之旅,最终实现了梦想的飞跃。奶娃最后的成功一跃更是象征着黑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成功。这些充满象征意象的内容几乎充斥着小说的每一个角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圣经》原型
  《圣经》对莫里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宠》和《所》这两部作品中,许多人物的名字和故事情节都来源于《圣经》。在《宠》中,女主人公塞丝的名字来自于《圣经》。在《圣经》中,亚伯被该隐杀死后,上帝赐给了亚当第三个儿子塞丝。塞丝的诞生体现了上帝的仁慈。小说中保罗·D的名字也出自《圣经》。《圣经》中的保罗是一位使徒,历经艰险找到塞丝。而小说中的保罗·D也像《圣经》中的保罗一样,找到塞丝并唤起她对往事的回忆。“甜蜜之家”本是个风景优美的种植园,奴隶主加纳先生性情温和,对待奴隶们仁慈和蔼,从不随意加以责罚打骂。所以,起初这里的奴隶们过着较为自由舒适的生活,他们有食物吃,有自己的自由时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家庭,繁育后代。“甜蜜之家”就是他们的“伊甸园”,加纳先生就是那里的上帝,主宰着一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奴隶制的可怕面目,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奴隶的现实。随着“甜蜜之家”的下一任接替者“学校教师”的到来,奴隶们的噩梦开始了,他们遭到了非人的待遇,从“天堂”坠落到地面。这与《圣经》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情节十分吻合。之后,塞丝不堪忍受非人的奴隶生活,怀着身孕逃出“甜蜜之家”,当她到了俄亥俄州附近时,恰好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一方面,追捕她的奴隶主“学校教师”紧随其后,另一方面,也没人愿意帮助一个逃跑的黑奴过河。塞丝几近绝望,就在这紧要关头,河面上及时出现的一条船帮她度过了难关。这个故事情节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小说中及时出现的这条船就像诺亚方舟一样给人以生的希望。   《圣经》的影子在《所》中也几乎无处不在。“莫里森在小说(《所》)中大量运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并将黑人传统文化中的民歌、神话传说等元素与之杂糅,形成自己的叙事策略。”[3]《圣经》中的所罗门是公元前10世纪希伯来国王,他英明睿智,富可敌国。小说中的所罗门是主人公奶娃的祖先,受尽奴役后最终飞回了故乡——非洲。所罗门之歌本是《旧约》中的一部爱情诗歌——《雅歌》,是国王所罗门用来表达与新婚妻子甜蜜爱情的情诗。小说中,莫里森巧妙地运用了《雅歌》的歌谣形式,将黑人的传统文化糅合在其中,成为派拉特吟唱的“所罗门之歌”。奶娃母亲的名字露丝也取自《圣经》。在《圣经》中,摩押女子露丝在丈夫死后顺承上帝的意志嫁给了财主波阿斯,从而获得了美满的婚姻。而小说中的露丝却是位婚姻一点都不幸福的黑人妇女。这与《圣经》中的露丝的幸福生活反差巨大。奶娃的姑姑派拉特的名字也出自《圣经》。《圣经》中的派拉特是罗马总督,正是他杀害了耶稣。而莫里森在《所》中塑造的派拉特完全颠覆了《圣经》中弑主的派拉特形象,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位具有神奇能力的女性,她拥有男人般的体魄和力量,时刻保护着自己的儿孙,也正是她引导奶娃最终实现飞翔的梦想。在莫里森的笔下,派拉特成为了黑人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引导者。与奶娃有乱伦关系的哈加尔被奶娃抛弃最终伤心而死,她的名字也是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哈加尔是亚伯拉罕的妻子之一。此外,奶娃的姐姐玛德莱娜和科林斯均出自于《圣经》。可见,莫里森在《所》中借鉴了《圣经》中的很多典故并对它们进行艺术的处理,赋予它们以黑人文化特色,从而更深刻地反映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
  三、结语
  在小说《宠》和《所》中,莫里森大胆而巧妙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采用丰富的象征意象以及戏仿《圣经》中的故事典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两部小说中黑人的生活轨迹,充分地展示了黑人的精神世界,营造出震撼的魔幻效果,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
  参考文献:
  〔1〕习传近.魔幻现实主义与《宠儿》[J].外国文学研究,1997(3):106.
  〔2〕邓楠.论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隐喻象征手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83.
  〔3〕汪顺来.《所罗门之歌》与《圣经》的文化互文性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1(2):272.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口头文化是我们理解民族精神生活和历史的珍贵遗存。《江格尔》与《水浒》作为在民间口头基础上累积的叙事性文本,皆成型于元末至明中叶,经歌手/文人依靠独特艺术表现力和洞察力建构而成;一个口头成篇不断传播,另一个经文人加工定型后基本不再变动,二者在延续主题、不断被创作、传承的同时,也附着上时代意识和社会文化的印记。本文通过叙事话语结构阐释,使二者相互镜照中,呈现各自本质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目的不在
期刊
摘 要:针对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笔者以辽东学院经济学院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及归统计法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研究产生不满意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满意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24-03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主体,对其进行教学
期刊
摘 要:中国作家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和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我们所熟知的两个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两人都因悲惨身世而沦为娼妓,却都对普通人的夫妻生活甚是向往。杜十娘遇到了她认为能托付终生的人李甲,玛格丽特遇到了爱人阿尔芒,而两人的爱情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杜十娘被李甲转卖后意识到自己所托非人,纵身跳入江心而死;玛格丽特为了保护爱人家族的名誉、保护一个她从未谋面的女孩的幸
期刊
摘 要:“概论”的前言讲什么,怎么讲,注意什么,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讲什么”要讲清“概论”课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样四个问题;“怎么讲”要讲出实用性、整体性和创新性;“注意什么”要注意教材体系的逻辑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新版;概论;前言;第一堂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61-03  
期刊
摘 要:早期阅读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儿童早期阅读。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儿童早期阅读是从出生就开始的。早期阅读要保持快乐的心态,持之以恒。  关键词:家长;早期阅读;王芗远;少年诗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69-02  美国心理学家
期刊
摘 要:明治时期的日本哲学异常复杂,它不仅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封建思想。这种相互交错的局面一直伴随着明治时期的全部过程,甚至延续到了昭和时代的日本以及战后的半个世纪。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正是由于政治上君主立宪体制的自我矛盾,从而引起了哲学上的双重性格。  关键词:明治时期;双重性;哲学;封建;现代  中图分类号:B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多重对话,即构成教学过程核心要素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两者间、三者间、四者间开放、交互、立体、多维的网络结构。这一网络结构的形成,从微观的结构层面来说,是由教学组织系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从宏观的唯物史观角度来讲,则可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角度获得系统运行的启示。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重对话;合力机制;历史合力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
期刊
摘 要:王路教授是我国逻辑学界的知名学者。20世纪80年代,王路参与了国内数次重要的逻辑学论争,甚至是很多论争的发起者,其观点也构成了逻辑论争的重要而旗帜鲜明的一派。本文对王路的学术论争观点进行梳理,并将其归纳为三个主题:关于逻辑教学;关于逻辑的观念;关于being的翻译。本文认为,王路参与的逻辑讨论的主线是其对对逻辑和哲学关系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反思,支撑起这些观点的是他的旗帜鲜明的逻辑的观念。  
期刊
摘 要: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立足的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可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并且,教学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评课就是对照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它既是一种发现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黄梅戏《雷雨》的唱腔为研究对象,从对主调的运用与拓展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方面是从主调中单个腔体的运用来说明;第二方面是对主调中各个腔体进行组合的运用来论述的。通过对这种创作手法的分析,感受作曲家的戏曲创作经验、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并能从中加以借鉴,从而创作出更多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戏曲音乐作品。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主调;拓展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