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以泸州市“156”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区域高校在泸州“156”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为着力点,提出“156”发展战略为泸州高校的改革,特别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规格定位等方面指明方向,进而使高校能更好地为泸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更好地推动泸州“156”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聚合高校的力量,整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泸州四所高校科研力量及人才培养力量的整合机制,提出了“156”发展战略区域高校与泸州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式双赢模式。
关键词:区域高校;地方经济建设;“156”战略;双赢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17-02
“156”发展战略是泸州市根据时代要求、历史方位和泸州实际,在继承历届市委发展思路,特别是“四个四”发展战略基础上做出的现实选择,也是为明确目标新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总体部署。泸州共有4所高等院校,即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它们在泸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四所高等院校已为泸州培养了上万名综合性人才,它们在推动泸州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各有特点。
一、泸州区域性高校服务“156”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四所高校的教育目标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在服务泸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各高校与各产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密切联系,主要方式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实习实训的方式承担某些部门的工作;将行业专家引进校园,担任顾问及领导工作,为专业课程建设论证提供职业化咨询和指导;各高校在区域范围内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将学科知识推广到校外,提高企业行业工作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四所高校在为泸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泸州“156”发展战略服务方面存在明显问题。首先,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泸州市“156”发展战略缺乏深层次的扣合,目前的校企校地合作尚需根据“156”发展战略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对接,且合作尚需深入;其次,各个高校在为“156”发展战略服务方面尚为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四所高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重复性的建设内容较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在服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不分明,服务效果不佳;最后,各个高校在“156”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思路欠清晰,特别是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泸州“156”发展战略服务思考不够。
二、建立“156”发展战略区域高校与泸州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式双赢模式
1.互动式双赢模式的基本原则。动态原则:高校人才培养适应泸州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计划及时修订,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教师培养同步跟进。开放原则:高校课程体系开放,努力做到与社会接轨;知识体系开放,努力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开放,努力实现开放式办学模式。创新原则:高校各专业理念创新,教师知识整合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能力创新。求实原则:高校以现有专业为基础,以办学条件为前提,以区域经济服务为宗旨,以各校学生基本素质为特征,培养能运用专业技能,胜任各行各业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事求是地办好地方高等教育。融合原则:高校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融合,基础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融合。
2.互动式双赢模式的目标定位。泸州区域四大高校办学要立足泸州市,面向川南,辐射川滇黔渝;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前提,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创优势,推进精品专业建设;以“学科体系健全、专业结构合理、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特色鲜明”为目标。
3.互动式双赢模式的具体内容。建立教科城科技园区与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企业与大学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成立专门机构为当地企业提供购买学校科技人员开发的商业性技术的许可证服务。开展各类咨询服务。咨询的方式可多样化:咨询对象可为教授、专家、顾问、学生等;咨询的对象涉及政府、企业、公司;咨询的内容包括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建设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素质”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地方区域实训基地合作,改革兼职教师使用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多师授课”的方式,发挥兼职教师优势,选聘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并承担部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型教师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上述对接模式是人才培养、社会科技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三项职能融合的创新模式,实现大学传播创新性知识,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目标,突出了大学崇尚创新、培养精英和以服务社会为本的三合一办学理念。通过建立相互作用大学的生长机制,高等院校可以发挥教学科研的优势与潜力去解决区域建设具体问题,生产建设技术难题。因此,科研成为教育系统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活力源泉,并有利于教育和科研创新不断快速追随现代社会的发展。
目前,泸州市正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施给相关院校带来了机遇。通过对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分析、作用和职能的调查,指出推动“156”发展战略的条件保证;通过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实施、运用与研究,揭示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的分析,指出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有利于“156”战略的发展,说明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是可行的,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还有助于实现泸州区域高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解决向大众化教育转换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为了使四大高校更好地为泸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有效运行机制。本研究探讨了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的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但如何发挥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促使高校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2]张俐俐,张文敏.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探索,2005,(11).
[3]罗国荣,罗秀.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4]程晓强,陆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南通为例的实证简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5]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6]严燕.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论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4,(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的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义辉(197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李春慧(1977-),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和英语教学法。
关键词:区域高校;地方经济建设;“156”战略;双赢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17-02
“156”发展战略是泸州市根据时代要求、历史方位和泸州实际,在继承历届市委发展思路,特别是“四个四”发展战略基础上做出的现实选择,也是为明确目标新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总体部署。泸州共有4所高等院校,即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它们在泸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四所高等院校已为泸州培养了上万名综合性人才,它们在推动泸州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各有特点。
一、泸州区域性高校服务“156”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四所高校的教育目标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在服务泸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各高校与各产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密切联系,主要方式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实习实训的方式承担某些部门的工作;将行业专家引进校园,担任顾问及领导工作,为专业课程建设论证提供职业化咨询和指导;各高校在区域范围内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将学科知识推广到校外,提高企业行业工作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四所高校在为泸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泸州“156”发展战略服务方面存在明显问题。首先,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泸州市“156”发展战略缺乏深层次的扣合,目前的校企校地合作尚需根据“156”发展战略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对接,且合作尚需深入;其次,各个高校在为“156”发展战略服务方面尚为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四所高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重复性的建设内容较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在服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不分明,服务效果不佳;最后,各个高校在“156”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思路欠清晰,特别是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泸州“156”发展战略服务思考不够。
二、建立“156”发展战略区域高校与泸州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式双赢模式
1.互动式双赢模式的基本原则。动态原则:高校人才培养适应泸州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计划及时修订,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教师培养同步跟进。开放原则:高校课程体系开放,努力做到与社会接轨;知识体系开放,努力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开放,努力实现开放式办学模式。创新原则:高校各专业理念创新,教师知识整合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能力创新。求实原则:高校以现有专业为基础,以办学条件为前提,以区域经济服务为宗旨,以各校学生基本素质为特征,培养能运用专业技能,胜任各行各业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事求是地办好地方高等教育。融合原则:高校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融合,基础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融合。
2.互动式双赢模式的目标定位。泸州区域四大高校办学要立足泸州市,面向川南,辐射川滇黔渝;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前提,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创优势,推进精品专业建设;以“学科体系健全、专业结构合理、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特色鲜明”为目标。
3.互动式双赢模式的具体内容。建立教科城科技园区与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企业与大学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成立专门机构为当地企业提供购买学校科技人员开发的商业性技术的许可证服务。开展各类咨询服务。咨询的方式可多样化:咨询对象可为教授、专家、顾问、学生等;咨询的对象涉及政府、企业、公司;咨询的内容包括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建设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素质”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地方区域实训基地合作,改革兼职教师使用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多师授课”的方式,发挥兼职教师优势,选聘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并承担部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型教师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上述对接模式是人才培养、社会科技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三项职能融合的创新模式,实现大学传播创新性知识,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目标,突出了大学崇尚创新、培养精英和以服务社会为本的三合一办学理念。通过建立相互作用大学的生长机制,高等院校可以发挥教学科研的优势与潜力去解决区域建设具体问题,生产建设技术难题。因此,科研成为教育系统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活力源泉,并有利于教育和科研创新不断快速追随现代社会的发展。
目前,泸州市正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施给相关院校带来了机遇。通过对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分析、作用和职能的调查,指出推动“156”发展战略的条件保证;通过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中的实施、运用与研究,揭示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泸州地区的高校在“156”发展战略的分析,指出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有利于“156”战略的发展,说明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是可行的,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还有助于实现泸州区域高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解决向大众化教育转换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为了使四大高校更好地为泸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有效运行机制。本研究探讨了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的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但如何发挥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促使高校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2]张俐俐,张文敏.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探索,2005,(11).
[3]罗国荣,罗秀.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4]程晓强,陆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南通为例的实证简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5]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6]严燕.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论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4,(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泸州区域高等院校在‘156战略’中的角色分配与力量聚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义辉(197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李春慧(1977-),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和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