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盒子》看当代记录片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一直以来,很多电影人对纪录片制作情有独钟。随着中国的电检尺度的慢慢放松,年轻一辈的电影人不再有老一辈的那么多禁忌,无论是大电影,还是小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将摄影镜头对准一些敏感的非主流群体的题材,性、毒品以及同性恋题材,这些中国电影过去的雷区,也逐步被涉及。沈阳女导演英未来的《盒子》就是其中代表。
  英未来的《盒子》采用纪录片的纪实手法,于2001年8月拍摄完成。片子描述的是一对同居一室的“同性恋”女子的生活,它以关切的镜头向观众展现这对女子的过去和现在,镜头中透露的并非只是纯粹的猎奇眼光。这部作品在当年广受好评,它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几项突破
  
  (一)选题的突破
  对于纪录片拍摄者来说,性的影像表现向来是敏感的,甚至是充满禁忌的,尤其同性之间的情感更是很少有人涉及,《盒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第一部以此作为拍摄题材的纪录片。导演选择了两个同性恋女孩作为拍摄对象。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以口述的方式展现两个人物的记忆。《盒子》更多的是关注人物封闭而温暖的内心,不再同以往那些一味进行宏大叙事的纪录片类似。这部纪录片所选取的题材可以说是纪录片选题的一种突破。
  
  (二)拍摄方式的多样化
  《盒子》这部纪录片最令人兴奋的就是拍摄仅仅是用了松下Dsg9加15盘带子。这种用DV{自摄的革命性方式在现在的纪录片领域中似乎开始盛行,《铁西区》这部纪录片也是用DV拍摄,片长有9个多小时。吴文光也用DV机完成了作品《江湖》。
  用DV拍摄与以往专业摄像机拍摄有很大不同,影像多少会带来一种动荡的感觉。不过。英未来的《盒子》大量的使用固定机位,镜头移动几乎难以觉察,影片显示出一种规范稳定的视觉风格。更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是一个从未拿过摄像机的人。
  
  (三)拍摄者与被摄影者的关系
  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如果承担叙述者的任务,那要么是因为这个人不是故事发生时的人物。要么就意味着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作者在作品中的存在是纪录片的当代性质之一。随着DV的普及,纪录片中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开始显得紧张。在《盒子》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对象对于作者而言,原本完全陌生。英未来找到她们,进入她们中间。再彼此熟悉。最后建立信任。当时间因素消解之后。纪录的空间特性就突显了出来并使《盒子》的叙述得以进行和最终完成。
  纪录片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关系的建立上,表现出一种“在场”的感觉,但却显露的很隐避,不让人“一目了然”。在纪录片《盒子》中,几乎贯穿全片是女孩子们的口述,只有两次能听到拍摄者的回应。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特殊的女性身份和作为纪录片拍摄者这样的身份,英未来要保持一种“旁观性”,所以英未来是保持沉默的。
  强调前期创作对声音的“有闻必录”在纪录片中是十分必要的。《盒子》用DV拍摄,而小摄像机拍摄的纪录片中永远会有作者的声音。有些是有意的,如《盒子》,有些是无意但必须的,如《铁路沿线》。
  
  (四)拍摄视角的变化
  与以往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相比,《盒子》等一批当代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女性化的审美,但它与现在流行的女性主义电影是不同的。
  纪录片触及到的是一个敏感题材,它始终都没有能够自觉地将影片表述与某个特定社会的、现实的议题建立起关联,而是完全将视角停留在私人空间和内心的表达。从影片中透露出来的是来自于女性视角所呈现出的一种敏感,一种温柔的注视,她们的倾听中充满着坚定与耐心。这里所说的女性气质与内容无关,只是一种表达手法的不同。
  
  (五)拍摄意识的变化
  《盒子》的拍摄有无意识性,透露着迷散。这里所谓的无意识不是说意识流,在拍摄时,导演是有愿意的,虽然不是完全事先安排好的,但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这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只是为了实现自我情感诉求而进行的创作。英未来拍《盒子》的时候就对同性之间产生恋情的原因深感不解,在“无知”的状态下进行了拍摄。
  导演的角色只是一个静静的观察者,尽量少去干预事件的发生,纪录片强调自由的推进,你能感觉镜头里有人影在不断晃动。在英未来的电影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用来讨好大众的,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画格。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相信。
  
  (六)影像气质的变化:女性气质的显露
  以往。总是专业摄像师负载着导演完整的构思完成他们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笨重的用来拍摄的黑盒子是一种男权的象征,柔弱的女子们往往被摄像机“性别歧视”了,传统电影肩负着在叙事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英未来身为女性导演,她更多的是关注女性问题。她认为,女性仍是弱势群体,今天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社会,于是,这便形成了她拍摄纪录片《盒子》的初衷,用DV机拍摄本身就是对稳定的男权威信的一种挑战。纪录片在这里显示出的是一种女性的气质。
  具体表现在:
  (1)个人喜好为主
  人决定文化存在的终极主体。我在这里所说的以个人喜好为主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由于DV对大众制作自己电影提供了方便从而使大众可以自由创作自己的电影。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电影中的人物。他们的情感、生活方式不受别人干涉,偶然发生碰撞但是一切都随着自己的情感来决定,影片表现出的是一种个人的意识,一种女性的“感性”而非“理性”。不在乎责任。
  (2)注私人空间,消解宏大叙事
  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在影片内容中,不再有关于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淡化了国家前途等。《盒子》中就只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没有国家形态。没有制度体系,一切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世界甚至变成封闭的。在《盒子》里,纪录片展示的就是一个空间,如同有人评价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时所说:“那些空间所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对人的存在的表达。”
  (3)充满诗意的,细腻吟唱
  女性影像人的作品中往往透着一股诗意,而女性化气质的影像中,这种诗意也有充分的表达。《盒子》这部纪录片是充满美感。片子更多的是关于对爱情、对生命的自然状态下的表述,女孩们纠缠、沉迷甚至是诗意的状态,能深深打动用心观看的人,而她们作为“社会人”的存在状态。她们与主流意识之间可能产生的不适应,与大环境倡导的价值的不和谐,影片几乎没有触及。
  (4)纯真、深情与脆弱
  《盒子》有关于女孩过去的情感以及性经历的描绘,里面有迷惘,也有些伤害。在那个只属于她们自己的私密空间,两个女孩儿的日常状态通过摄像机得以呈现,她们游戏、争吵或是亲密,她们各自对着摄像机讲述自己的 情感和生命的轨迹。
  
  二、引申看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使得精英文化在大众传播中有受阻现象,大众文化日益突出。拍摄电影的机器往轻便化发展,这样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众DV的普及。大部分DV作品都体现着纪录片的风格,DV的个人化操作方式、规模和纪录片的摄制方式是契合的,因此作为个人用DV去纪录生活是最方便直接的。
  DV消除了阶级性,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影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女性的解放,因为DV轻便的特点,为女性创作电影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女性的叙事结构,使有些电影中充满了女性的柔情,这种柔情不仅仅是来自于女性主角的性别身份。这里的女性气质与演员性别无关。“DV创作”、“女性气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90年代的学术思想有相当程度的话语“转型”趋势。话语转型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变迁,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促使“转型”的内在原因。人们在多极化世界、私人化、多元化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倾听形式中,保持了强烈的私人性和个体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以什么状态“存在”,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看重生命、性和自己的经济状况。当代社会进一步开放了。人们更强调“身体”的自由与解放。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
  纪录片产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极力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将所谓的“高雅”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混杂。日常生活与艺术不那么界限分明了。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的是拼贴、戏仿、没有中心、没有根据。它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经验、精英的高雅与大众的世俗的界限。充满着对知识精英的怀疑,不再相信真理,不再相信主体人创造出的伟大神话,也不再相信宏大叙事。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反映视角和镜象语言上,这样就让电影往往显出的是一种实验性和前卫性。纪录片也开始展现着后现代主义的光芒,在后现代电影文化的理论维度中,边缘与差异是其关注的中心,因此,对边缘的关注,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对现代性的反叛是其突出特点。
  
  (三)存在主义的兴起
  受存在主义感染,电影创作开始突出“个人生存”,突出“意识”,开始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涉及的题材不再过分受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更看中“自由的选择”,正如英未来拍摄《盒子》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她个人的好奇。这些纪录片中反应的是种自然流露,在题材的选择方面甚至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电影人逐步淡化了传统的概念。只要是“存在的”都有机会被他们记录下来,而那些边缘题材往往充满了隐晦却细腻的女性化情感。
  
  (四)大众审美和接受心理的改变
  由于大众审美和接受心理的改变。中国的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更加注意对个体情感的表达,表达个体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的往个体情感上靠拢,就自然的解构掉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他们把个人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受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文化符号。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导演们敢于抛开国家社稷。表达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并且用一种温柔、细腻的镜头感觉去感动大众,不再担心被大众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盒子》这种题材纪录片产生的根源。
  
  (五)新生代导演的觉醒
  新纪录片《食指》的导演蒋志认为:“一部有力的纪录片,它能透过日常繁杂、细碎的微尘。找出复杂人群中最简略、质朴的人的形象一这与电影有本质上的区别一这接近诗歌。”
  纪录片是保留人类活动轨迹的实证,而电影只能成为叙述人类活动轨迹的影子。
  在第五代导演之后,诸如贾樟柯、朱文这样的新生代导演的作品里没有了第五代电影中华丽的、寓言的、象征的风格,表现出的是很强的写实风格,对光影等元素并不要求苛刻。新一代的独立导演更注重题材,看重影片的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他们在影像的精致塑造上是存在不足的,所以就将重点放在对中国当下现实的真实再现上。
  新生代导演现实的遭遇与生活,使他们在电影中有着“边缘化的人生表现”,他们的电影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还原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体验,而并不关心除自己以外的世界。
  
  三、对于过去纪录片创作所产生的冲击
  
  (一)对传统镜头规则及电影美学的颠覆
  《公共场所》等现在涌现出的这些DV影像不要求拍摄的平稳,不要求构图的精美,不强调拍摄的专业技术,不过分讲究色彩,导演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个人的情感,而忽略电影包装、制作的很多规则。
  
  (二)传统电影制作规则的改变
  DV影像的身体依据是针对体制影像的话语、规则、规范,社会主流而言的。所以具有了比较强的革新意识,它能不断的为影像体制提供新的话语,新的表达方式。DV影像给了很多人创作自己电影的机会,与以往电影过百万创作的资金相比。以后很多人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尝试拍电影。作者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拍”这个技术变得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想法。
  传统电影因为DV这种新的拍摄方式的产生而从工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影像创作的自由再次由个人掌握。电影创作由此产生了变化。电影拍摄更多的开始从个人角度出发。这种电影革命带来的是非体制化的制片方式,你可以像英未来那样,自己带着机器就可以完成一部电影,不再需要那么繁琐的程序和庞大的制作班底,使得影像制作更加平民化。
  《盒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是它是一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但是英未来并不是首创,贾樟柯以《公共场所》开创了DV创作的新时代,独立制作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DV所提供的自由表达权利使纪录片的创作拥有了更广泛的视角,创作者只是想进行单纯的表达。所谓的官方态度变得缓和,于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扬“真实精神”。
  
  (三)“大众纪录片”时代的到来
  早期的纪录片因为脱胎于特定时期从而带有“教化”与政治宣传的功能,随着商业时代的来临,人们在处事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文化态度上的世俗化特征变得明朗,精英文化的彻底走向边缘必然使得大众文化极度膨胀,大众化发展是纪录片制作呈现出的强劲趋势。
  精英文化在纪录片的体现。主要是对“个性化”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是对理想与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从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上分,体现精英文化的纪录片很大一部分追求的是艺术品位。过去的纪录片理论认为纪录片是一门艺术,在制作上要有精品意识,且要有一定深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纪录片的制作观念在悄然改变。《盒子》、《流浪北京》等独立制作的或用DV拍摄的纪录片使人们能够分享影像的话语权,蒋志的《食指》获2D00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雎安奇的《北京风很大》在澳大利亚国际独立电影节上获“最高喝彩纪录片奖”。大众开始将视野投向对非中心、非精英的活动的关注,体现一种“狂欢性”。
  21世纪的纪录片将集娱乐性、审美性、教化性与启蒙性于一身,这是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石少华诞辰百年回顾展在京展出 1. 石少华在香港,1938 2. 在地下卫生所给伤员换药,冀中,1943; 3. 地道洞口在哪里?冀中,1943;4. 《沙家浜》剧照1971; 5. 飞檐走壁,冀中,1943; 6.《红色娘子军》剧照,1970;7. 白洋淀雁翎队的游击队员使用自制“土坦克”进行冰上训练,1944。  2018年8月23日-9月2日,值石少华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推出捐赠与
《飘香》 杨锦炎 制作杨锦炎  从事摄影后期教学多年,曾获《大众摄影》影像社区十佳摄影师、佳能十佳摄影师、索尼青年摄影师等奖项。  前期拍摄作者有意识地想通过人物与环境来营造一丝的禅意,但由于过于欠曝,暗沉的画面不能把这种意境表现出来,在阴天拍摄时可以通过评价测光来测光参考拍摄,以满足常规拍摄曝光量的正常。我后期制作的思路是通过Camera Raw插件基础界面首先把图片的曝光和影调层次调整到合适。
张左和他的放大机  我喜欢传统制作黑白照片有30多年了。有一段时间总会有朋友问我,数码输出的黑白照片对于传统制作黑白照片是否有冲击,我回答肯定是有的。数码输出黑白照片给制作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后期处理变成相对简单的一件事。数码输出也改变了制作者对传统制作黑白照片的态度,虽然制作既费时又費心,但更会认真注重制作照片的全过程,把握每一道工序,制作出每张照片。呼啦圈 黄小兵 摄  我个人认为传统黑白照
牛畏予工作照 20世纪50年代  2020年6月3日,“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获得者、著名摄影家、原新华社摄影记者牛畏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07年,我开始做个案研究项目“口述新华”。我计划为新华社摄影部50位(甚至更多)老摄影家写口述史。我选择的这些新华社最早一代摄影记者,大部分没有个人出版物,也极少有文字记载他们的职业生涯。我做“口述新华”,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从个人视角保留消失
三星在2014年就发布了曲面屏的Noteedge,但讽刺的是如今的三星手机已经不再使用如此大曲率的屏幕。vivo NEX 3采用的瀑布屏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但侧边的压感式按键也让人感到有点困惑。曲面屏的优点  自三星带edge后缀的手机开始,曲面屏的手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在2019年开始,国产手机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曲率更大的曲面屏屏幕,还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瀑布屏。  这样的手
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自200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为国内外摄影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更成为伊春对外展示其冰雪魅力的靓丽名片,伊春的冰雪奇观、雾凇神奇、风土人情正在借助摄影人的镜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次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参与,大都使用专业的相机在拍摄伊春最美丽的瞬间。笔者也带了两部单反相机拍摄,不过为了尽快在“微博”上分享照片,还是动用了非常惧怕寒冷的iphone
从这一荣誉创立伊始,《大众摄影》就把遴选考量的重点,放在摄影师个人影像风格的形成和独立创新上,因此,虽然参评的门槛并不高,只要在全年杂志上刊登过作品就可得到提名,但真正入围者无不具备某一拍摄方向足够过硬的实力和成绩。很多依靠单张作品在影像社区、双周争胜、俱乐部联展等栏目屡屡入选,甚至得到十佳摄影师称号的参评作者,都是因为未能体现个人独特成形的风格而败下阵来。  如今,这百位摄影人有的成为了某类题材
镜头采用9叶片光圈设计,拥有圆润的光斑以及柔和的焦外成像。强效IS影像稳定器,在夜拍环境下也能获得锐利的人像照片。相机:佳能EOS R;镜头:佳能RF70-200mm F2.8L IS USM;焦距:111mm;光圈:F2.8;快门:1/100秒;感光度:ISO-640。新一代“大三元”  对于一个新的微单系统来说,快速组建“大三元”镜头是在竞争中确立优势的关键。随着佳能RF70-200mm F2
台下十年功 王登 摄  联系、呼应其实是构图的关键词。什么是构图,构图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注意画面元素之间的联系、呼应是构图的重要规律。如果画面元素,尤其是主体与主要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呼应、有机联系,相互襯托的关系,那么,构图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平时拍摄应注意联系、呼应关系,看到优秀作品,也应该注意分析其中的联系、呼应关系。本期收到了许多优秀作品,特精选、展示如下。东方大港 史波君 摄海边的故事
摘要 《红高粱》作为继《黄土地》、《黑炮事件》之后中国电影的“电影化”历史性革命中的第三块里程碑。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创造了一个极具发泄与煽动功能的情感氛围和寓言色彩的“民族国家”幻像,显示了中国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形态,有民族特色地唱出了中华民族强烈、旺盛、不可压抑的求生存、求自由的生命之歌,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关键词 《红高梁》 生命狂欢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