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突发性新冠肺炎造成全国学生推迟入学,线上网络教学成了亮点。面对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现行教学模式问题凸显:新媒体时代加速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学生线上融合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提出三条改革路径:混合教学的常态化、平民化;教学团队的现代化、专业化;制度建设的创新化、系统化。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80-02
2020年春节,一场突发性事件致使国家陷入“停滞”状态。伴随着工厂停工、服务行业停业、景点关闭、学生推迟入学,教育部紧急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学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主张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模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增强教师利用信息化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线上教学组织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高校应对线上教学比中小学相对淡定、从容。高校对混合教学模式并不陌生,中国大学MCCO在线精品课程数量足。如,“爱课程”的中国大学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开放,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秀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浏览,免费享受共享课程的学习体验。但这一切仅仅是表面,综合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而言,现行高校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背景思考:三大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加速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学生、教材、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四大件被完全颠覆,随之呈现出教师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网络化、教育资源数字化、课堂环境的融合化的现代新媒体模式。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高校应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之相应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将大数据作为资源支撑,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混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利用MOOC、SPOC、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化与分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知识面授转为自主内化,整个教学过程的設计、制作、考核评价要求更高、更复杂。高校应积极探索有校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现实
面对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将网络教学、翻转课堂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强,但数字化技能弱,缺少信息化数据的处理编制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教学的节奏,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较差。目前一些在线网络课程所呈现的视频,有时候仅仅是课堂实录,加上极其简单的课件,内容枯燥无聊,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决定着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的走向。在混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脚手架。现代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提供相关视频和素材,课后设计适宜的讨论架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难点突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是普通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利用软件进行剪辑编排,以及后期使用录屏软件来制作课件的技术,都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目前,高校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解决。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微课的制作、翻转课堂的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等。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提升信息素养,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三)学生对线上融合教学模式的不适
目前“抗疫”期间的网课,是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适应性的很大考验。高校大学生长期的集体生活,面临一个人的网络学习,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学生不适应这种“自主”“自由”。生活上家长包办、学习上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如何以开放、自由、创新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是高校教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自主”“自由”,归结于要学会自治。学会自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治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内驱力来源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大程度上受老师参与和支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适当添加在线游戏、知识闯关、视频直播、线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增加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多样化。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彰显的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质量。首先是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内容。微课中的教学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环节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传授的外部知识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经过学生重组转变为内部知识。其次是学习任务的分层设计。不同学生有不一样的水平,要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的任务,难易程度分层展开,便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宜的任务来完成。
二、改革路径:三个重要途径 (一)混合教学的常态化、平民化
目前,中国大学MOOC上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多是高端学府优秀教师的课程,该课程以公共基础类、大教育类、语言类、管理类为主,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涉及很少。作为二本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亲身体会到网络课程的贵族化、精英化。新媒体时代的新教学模式,基本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为主,但实际上,目前高校线上课程不多,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得很少,高校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教授为主。
一方面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实现所以课程的录制。高校基本上是保证公共基础课先行录制,实现网络教学。但目前中国大学MOOC上,大量的公共基础课重复出现,这是一种隐形资源浪费。建议公共课程尽量用现有的网络课程,节省资金关注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录制。另一方面因专业核心课或主干课教师人员少,教师现代化教育技能较弱,录制网络课程有一定困难。建议进行跨校合作,建立团队,实现资源共享、空间共用,共同完成专业课的录制。通过各种途径,完成混合教学的落地实施,真正实现高校课程的现代化教学。
(二)教学团队的现代化、专业化
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网络在线教育不是精英教授的独角戏,应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是专业化教学团队协同合作的结果。需要教学设计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教育技术和摄影师等多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努力。课程设计、视频录制、网络维护、文献推送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应大力推进课程团队建设,构建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支持和促进教师跨校合作,打造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的教师共同体。通过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课程教学服务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化分工和集成化管理,将教学从教师的个体劳动转化为团队合作。
作为新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重视校际战略合作,实现战略双赢。高校教育模式可以借助互聯网这种新型的方式加强校际合作。首先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高校与高校之间真正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其次是建立高校间的学术协同创新中心,让国家知识能够借助互联网之手实现更多的沟通与分享; 最后是共同研发创新课程,提高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制度建设的创新化、系统化
1.现行管理制度,我国各高校之间的边界清晰、严格,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基本处于绝缘和封闭状态。学校之间的教学合作少、网络课程重复构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学籍学分管理、学历证书等一系列教育制度都限制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没有明确课程考核标准, 各高校对网络课程的认定和学分置换不统一,造成部分课程选修人数过多,而部分课程没有学生选。
2.高校制度建设尝试创新。作为一线教师,对线上课程的管理认定,笔者感触颇深。建议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应逐渐纳入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线课程建设的系列工作应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如,作为MOOC的延续体,高校内部SPOC,教师开发和整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线上学生互动、学生网络作业的评价等都应归入教师的工作量,纳入评教指标体系,以切实体现网络教学的真正意义。学校应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课程运行的效果要进行监测评价,专款专用,确保有效推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3.师资队伍的保障与激励制度的创新。网络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提出很高要求,特别是教师信息化素养要求很高,需要高校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对教师而言,开发网络课程意味着教学与科研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会被打破,高校应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和调整科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确保教学模式顺利开展。
4.在线教育资源的管理制度系统化。目前,在线教育资源基本上多是免费的,但免费并不能支撑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维护,人力与资金的不断投入,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长久运营。因此,高校应探索科学的运营模式,在开放平台基础上,寻求社会力量加入,科学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人类的学习行为方式、创新了信息传递模式和知识生产的模式。人们知识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发展更加信息化。
面对新媒体带给高等教育教学的系列变革,高校要高度认识和重视,加快高校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积极构建信息化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高校教学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充分借助新媒体的背景来开展高校混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治能力,利用翻转课堂实现信息化教学。最终开启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时空和课程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4(3).
[2]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
[3]杨翠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研究与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
[4]裴欣欣,张和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变革及发展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6).
[5]李颖,孙奕“.互联网+”教学的本质及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7(10).
[6]胡水星.教师TPACK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教育 大数据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6(5).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80-02
2020年春节,一场突发性事件致使国家陷入“停滞”状态。伴随着工厂停工、服务行业停业、景点关闭、学生推迟入学,教育部紧急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学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主张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模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增强教师利用信息化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线上教学组织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高校应对线上教学比中小学相对淡定、从容。高校对混合教学模式并不陌生,中国大学MCCO在线精品课程数量足。如,“爱课程”的中国大学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开放,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秀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浏览,免费享受共享课程的学习体验。但这一切仅仅是表面,综合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而言,现行高校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背景思考:三大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加速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学生、教材、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四大件被完全颠覆,随之呈现出教师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网络化、教育资源数字化、课堂环境的融合化的现代新媒体模式。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高校应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之相应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将大数据作为资源支撑,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混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利用MOOC、SPOC、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化与分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知识面授转为自主内化,整个教学过程的設计、制作、考核评价要求更高、更复杂。高校应积极探索有校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现实
面对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将网络教学、翻转课堂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强,但数字化技能弱,缺少信息化数据的处理编制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教学的节奏,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较差。目前一些在线网络课程所呈现的视频,有时候仅仅是课堂实录,加上极其简单的课件,内容枯燥无聊,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决定着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的走向。在混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脚手架。现代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提供相关视频和素材,课后设计适宜的讨论架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难点突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是普通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利用软件进行剪辑编排,以及后期使用录屏软件来制作课件的技术,都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目前,高校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解决。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微课的制作、翻转课堂的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等。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提升信息素养,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三)学生对线上融合教学模式的不适
目前“抗疫”期间的网课,是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适应性的很大考验。高校大学生长期的集体生活,面临一个人的网络学习,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学生不适应这种“自主”“自由”。生活上家长包办、学习上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如何以开放、自由、创新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是高校教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自主”“自由”,归结于要学会自治。学会自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治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内驱力来源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大程度上受老师参与和支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适当添加在线游戏、知识闯关、视频直播、线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增加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多样化。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彰显的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质量。首先是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内容。微课中的教学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环节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传授的外部知识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经过学生重组转变为内部知识。其次是学习任务的分层设计。不同学生有不一样的水平,要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的任务,难易程度分层展开,便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宜的任务来完成。
二、改革路径:三个重要途径 (一)混合教学的常态化、平民化
目前,中国大学MOOC上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多是高端学府优秀教师的课程,该课程以公共基础类、大教育类、语言类、管理类为主,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涉及很少。作为二本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亲身体会到网络课程的贵族化、精英化。新媒体时代的新教学模式,基本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为主,但实际上,目前高校线上课程不多,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得很少,高校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教授为主。
一方面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实现所以课程的录制。高校基本上是保证公共基础课先行录制,实现网络教学。但目前中国大学MOOC上,大量的公共基础课重复出现,这是一种隐形资源浪费。建议公共课程尽量用现有的网络课程,节省资金关注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录制。另一方面因专业核心课或主干课教师人员少,教师现代化教育技能较弱,录制网络课程有一定困难。建议进行跨校合作,建立团队,实现资源共享、空间共用,共同完成专业课的录制。通过各种途径,完成混合教学的落地实施,真正实现高校课程的现代化教学。
(二)教学团队的现代化、专业化
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网络在线教育不是精英教授的独角戏,应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是专业化教学团队协同合作的结果。需要教学设计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教育技术和摄影师等多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努力。课程设计、视频录制、网络维护、文献推送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应大力推进课程团队建设,构建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支持和促进教师跨校合作,打造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的教师共同体。通过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课程教学服务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化分工和集成化管理,将教学从教师的个体劳动转化为团队合作。
作为新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重视校际战略合作,实现战略双赢。高校教育模式可以借助互聯网这种新型的方式加强校际合作。首先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高校与高校之间真正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其次是建立高校间的学术协同创新中心,让国家知识能够借助互联网之手实现更多的沟通与分享; 最后是共同研发创新课程,提高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制度建设的创新化、系统化
1.现行管理制度,我国各高校之间的边界清晰、严格,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基本处于绝缘和封闭状态。学校之间的教学合作少、网络课程重复构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学籍学分管理、学历证书等一系列教育制度都限制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没有明确课程考核标准, 各高校对网络课程的认定和学分置换不统一,造成部分课程选修人数过多,而部分课程没有学生选。
2.高校制度建设尝试创新。作为一线教师,对线上课程的管理认定,笔者感触颇深。建议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应逐渐纳入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线课程建设的系列工作应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如,作为MOOC的延续体,高校内部SPOC,教师开发和整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线上学生互动、学生网络作业的评价等都应归入教师的工作量,纳入评教指标体系,以切实体现网络教学的真正意义。学校应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课程运行的效果要进行监测评价,专款专用,确保有效推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3.师资队伍的保障与激励制度的创新。网络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提出很高要求,特别是教师信息化素养要求很高,需要高校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对教师而言,开发网络课程意味着教学与科研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会被打破,高校应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和调整科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确保教学模式顺利开展。
4.在线教育资源的管理制度系统化。目前,在线教育资源基本上多是免费的,但免费并不能支撑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维护,人力与资金的不断投入,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长久运营。因此,高校应探索科学的运营模式,在开放平台基础上,寻求社会力量加入,科学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人类的学习行为方式、创新了信息传递模式和知识生产的模式。人们知识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发展更加信息化。
面对新媒体带给高等教育教学的系列变革,高校要高度认识和重视,加快高校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积极构建信息化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高校教学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充分借助新媒体的背景来开展高校混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治能力,利用翻转课堂实现信息化教学。最终开启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时空和课程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4(3).
[2]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
[3]杨翠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研究与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
[4]裴欣欣,张和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变革及发展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6).
[5]李颖,孙奕“.互联网+”教学的本质及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7(10).
[6]胡水星.教师TPACK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教育 大数据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6(5).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