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今年多个国家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保护地球的声音再次引起各方注意。环境灾难、极端天气、物种灭绝、新型疾病入侵人类社会……地球频繁发出警告:我们唯一的家园正遭受灾难性破坏,人类代价惨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声疾呼,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呵护蓝色星球,需要全球携手。从生态文明倡议、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始终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向世界贡献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解决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条约义务,采取有力的政策行动;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应对能源转型等全球性挑战方面,中国将先进的绿色发展技术输出海外,为“修复”地球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珍稀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达7300多种;野生高等植物有3.5万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今年将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鳥迁徙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早春4月,随着天气渐暖,10万余只候鸟北飞来到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湿地、草原间构成一幅“万鸟云集图”。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内泡泽连片、水草丰茂,人称“百鸟的乐园”。保护区内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6目、46科、303种,其中以大鸨、丹顶鹤、白鹤等为代表的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4种,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等为代表的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4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鸟类12种。
从3月下旬开始,候鸟陆续从南方的越冬地飞来,在保护区停歇补给。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周景英说:“今年来保护区停歇补给的候鸟跟往年这个时间段相比稳中有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数量突破2500只,占到全球白鹤总数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林还草和全面禁牧等多项措施,水草丰茂的良好生态环境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候鸟来此栖息觅食。为了让候鸟安心在此停歇,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森林公安加强了宣传和日常巡护、监测等工作,采取人员地面巡护、无人机空中巡护、视频监控远程巡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巡护全覆盖、无死角。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研究部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项项政策出台,一个个方案落地,一件件成果公布……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总体稳中有升,绝大多数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成绩斐然,为全球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建立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试点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东北虎、东北豹野生种群稳定增长,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明显改善,猎物种群密度明显增加,食物链等生态过程完整性增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试点期间连续记录到虎、豹繁殖家族,其中新繁殖的东北虎幼崽12只以上、东北豹幼崽11只以上。试点区森林蓄积量由2.12亿立方米增加到2.23亿立方米,生态修复总面积近4.3万公顷,林(参)地清收还林2130公顷,巡护里程增长24倍,猎套遇见率下降94.55%,绝迹多年的獐、斑羚重现身影。
近日,宁夏吴忠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在开展全市野生动物监测和疫源疫病监控时,首次在孙家滩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165只,再次刷新遗鸥在吴忠市分布纪录。
遗鸥属于鸻形目鸥科鸥属鸟类,1989年被列入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种群数量大概在12000只左右。其种群大多在渤海湾越冬,每年春季遗鸥北迁,飞往我国西北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一带栖息繁殖。遗鸥对繁殖地的选择近乎苛刻,一般只在湖泊的湖心岛筑巢孵卵繁殖。根据有关科学研究和监测统计,自2016年吴忠市首次监测到遗鸥以来,已连续6年分别在太阳山管委会、盐池县所辖3处湿地监测到遗鸥,其种群数量保持在200-1000对,逐年呈上升趋势,并在吴忠市繁殖。此次监测到的遗鸥种群在80对左右,栖息在孙家滩某湖泊及浅滩湿地,有较为丰富的水生动物为食。
专家认为,遗鸥在宁夏吴忠市栖息繁殖区的扩展和延伸,得益于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科普宣教等工作的开展,逐步修复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环境,打通了野生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氛围。
生态搬迁居民史晓霞最近正筹划着新家的装修计划。不久后,缙云山北泉村生态搬迁迁建房项目就要竣工,她和家人将搬进150平方米的新居。
史晓霞以前的家位于重庆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这里地处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她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交通很不方便,居住条件也不好,时不时还担心有滑坡的风险。”史晓霞说,她家搬迁的契机源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我国同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有着“植物物种基因库”美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是全国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重庆主城区的“绿肺”。
2018年6月,重庆市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近3年来,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现生态搬迁居民几乎全部搬出。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重庆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17个,总面积约126.9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4%。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持续实施黑叶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崖柏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有效保护了全市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黑叶猴、林麝、中华秋沙鸭、崖柏、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物种濒危程度有效缓解,受威胁状况明显改善。
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力抓好野生动物禁食后续工作,禁食野生动物处置率和补偿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有力保护措施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护航。“十三五”时期,我国先后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等配套规章。今年2月份,我国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理念逐步成熟,机制不断健全,政策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说。
科学保护促进种群恢复
今年是朱鹮在陕西发现40周年。经过40年的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已由最初陕西的7只壮大到现在全世界的5000余只,栖息地面积仅陕西境内就从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朱鹮栖息繁衍区域从秦岭以北再次向北自然扩散。监测发现,延安市富县、铜川市宜君縣相继发现了野生朱鹮栖息繁衍的活动轨迹。近日,铜川朱鹮的繁殖区域已经扩大到铜川市最北部的宜君县五里镇,一对野生朱鹮在这里筑巢安家,并繁育出3只幼鸟。
铜川是秦岭以北首个朱鹮野化放飞地。今年3月是铜川朱鹮野化放飞的第8个繁殖季,进入繁育期的朱鹮成功配对42只,野外营巢21处,到繁殖季结束,共繁殖朱鹮幼鸟31只,是繁殖数量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在铜川野外繁育的朱鹮累计达到136只,铜川野外放飞的朱鹮活动区域已经扩散到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延安5个地区。
朱鹮是生态质量的“指向标”。从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开始,朱鹮保护工作已走过了40年的岁月。从洋县到富县,从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到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陕西朱鹮栖息地已扩大到1.5万多平方公里,种群数量扩大到5000余只,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朱鹮已繁殖10余代,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5月13日,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30条人工繁殖的扬子鳄结束了越冬暖房里的“冬眠”,被放归野外。从2003年至今,扬子鳄“野放”活动已开展17次,累计放归扬子鳄达到1038条。
野外放归的背后有大量的科研工作和保护措施。近年放归的扬子鳄均植入电子芯片以便识别个体身份信息,今年还有11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以监测其野外活动状况。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荣介绍,监测结果表明,扬子鳄野外放归工程初见成效,重回自然的扬子鳄累计产卵20窝、共366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种群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保护,扬子鳄基本摆脱灭绝危险,但野外种群的濒危状态仍未有效改变。
5月9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输出长江江豚19头。这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记者从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19头江豚分别送往天鹅洲科研基地、监利何王庙故道、监利何王庙科研基地、洪湖老湾故道、安徽铜陵保护区夹江水域等7个迁入点。
统计显示,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种群数达101头。“这百头江豚,是自1990年由5头长江江豚迁移到这片水域后繁衍来的!”保护区负责人胡良慧自豪地说,天鹅洲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长江江豚繁衍生息。“保护区将不断采取江豚输出迁入措施,改善种群基因。”
长江江豚种群极度濒危,仅存1000余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嘴角上扬如浅浅笑靥,被称为“微笑天使”。2016年,国家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加大迁地保护力度,开展人工繁育研究。
油橄榄、桢楠、老鹰茶、红果冬青……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各种植物的小苗正在玻璃培养器中蓬勃生长。
“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玻璃器皿,里面可藏着大乾坤。种子的选择是植物选育的第一步,只有正确地选择种子,后续选育工作才能开展。水中介质的配方、温度、湿度……每一项都关系着一粒种子最后能否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朱恒星说。
据了解,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现有维管植物6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银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水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楠木、樟树、鹅掌楸、连香树、金毛狗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已灭绝3种中国特有植物之一的崖柏,2000年,重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骨干队在城口大巴山重新发现野生种群。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崖柏扦插繁育技术研究”自主成果,组织实施崖柏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成功实施15万株繁育崖柏幼苗回归原生地,插穗生根率达80%,移栽成活率95%,崖柏扦插繁育技术取得新进展。
三峡库区特有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重庆仅在万州、忠县、石柱沿江狭长地带内不连续少量分布。万州区三峡珍稀植物园通过种质资源保存、传统繁育和克隆技术,繁育荷叶铁线蕨13000余株,开展保育回归试验2000余株,保护了荷叶铁线蕨种质资源。
身在云南的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2007年,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资源库的建成,使我国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还是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2005年,云南省向原国家林业局提交了《云南省特有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首次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概念。经过探索实践,云南省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模式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旗舰动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也卓有成效,截至2019年,实施项目120多个,建设30個保护小区(保护点)、18个迁地和4个近地保护基地(园)、20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52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为不少可能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目前,我国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对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同时,我国已有上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特别是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余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野外种群。
最新发表的研究显示,97%的地球生态系统可能已不再完整。科学家警告说,我们正处在地球第6次物种大规模灭绝过程中。与此前5次由地质和气候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灭绝不同,第6次灭绝是由于人类的行为。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3个全球性危机。该机构高级官员莱维斯·卡瓦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3大危机相互关联,人类必须尽快改变与自然的关系。
在谈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时,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说,十四五期间要采取3个方面的举措来更好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第一,要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第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境,提高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第三,要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主要是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地球是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危,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鸟儿一片蓝天,给野鹿一片草原……给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是我们的责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声疾呼,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呵护蓝色星球,需要全球携手。从生态文明倡议、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始终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向世界贡献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解决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条约义务,采取有力的政策行动;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应对能源转型等全球性挑战方面,中国将先进的绿色发展技术输出海外,为“修复”地球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珍稀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达7300多种;野生高等植物有3.5万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今年将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鳥迁徙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早春4月,随着天气渐暖,10万余只候鸟北飞来到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湿地、草原间构成一幅“万鸟云集图”。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内泡泽连片、水草丰茂,人称“百鸟的乐园”。保护区内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6目、46科、303种,其中以大鸨、丹顶鹤、白鹤等为代表的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4种,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等为代表的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4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鸟类12种。
从3月下旬开始,候鸟陆续从南方的越冬地飞来,在保护区停歇补给。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周景英说:“今年来保护区停歇补给的候鸟跟往年这个时间段相比稳中有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数量突破2500只,占到全球白鹤总数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林还草和全面禁牧等多项措施,水草丰茂的良好生态环境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候鸟来此栖息觅食。为了让候鸟安心在此停歇,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森林公安加强了宣传和日常巡护、监测等工作,采取人员地面巡护、无人机空中巡护、视频监控远程巡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巡护全覆盖、无死角。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研究部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项项政策出台,一个个方案落地,一件件成果公布……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总体稳中有升,绝大多数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成绩斐然,为全球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建立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试点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东北虎、东北豹野生种群稳定增长,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明显改善,猎物种群密度明显增加,食物链等生态过程完整性增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试点期间连续记录到虎、豹繁殖家族,其中新繁殖的东北虎幼崽12只以上、东北豹幼崽11只以上。试点区森林蓄积量由2.12亿立方米增加到2.23亿立方米,生态修复总面积近4.3万公顷,林(参)地清收还林2130公顷,巡护里程增长24倍,猎套遇见率下降94.55%,绝迹多年的獐、斑羚重现身影。
近日,宁夏吴忠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在开展全市野生动物监测和疫源疫病监控时,首次在孙家滩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165只,再次刷新遗鸥在吴忠市分布纪录。
遗鸥属于鸻形目鸥科鸥属鸟类,1989年被列入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种群数量大概在12000只左右。其种群大多在渤海湾越冬,每年春季遗鸥北迁,飞往我国西北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一带栖息繁殖。遗鸥对繁殖地的选择近乎苛刻,一般只在湖泊的湖心岛筑巢孵卵繁殖。根据有关科学研究和监测统计,自2016年吴忠市首次监测到遗鸥以来,已连续6年分别在太阳山管委会、盐池县所辖3处湿地监测到遗鸥,其种群数量保持在200-1000对,逐年呈上升趋势,并在吴忠市繁殖。此次监测到的遗鸥种群在80对左右,栖息在孙家滩某湖泊及浅滩湿地,有较为丰富的水生动物为食。
专家认为,遗鸥在宁夏吴忠市栖息繁殖区的扩展和延伸,得益于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科普宣教等工作的开展,逐步修复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环境,打通了野生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氛围。
生态搬迁居民史晓霞最近正筹划着新家的装修计划。不久后,缙云山北泉村生态搬迁迁建房项目就要竣工,她和家人将搬进150平方米的新居。
史晓霞以前的家位于重庆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这里地处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她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交通很不方便,居住条件也不好,时不时还担心有滑坡的风险。”史晓霞说,她家搬迁的契机源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我国同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有着“植物物种基因库”美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是全国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重庆主城区的“绿肺”。
2018年6月,重庆市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近3年来,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现生态搬迁居民几乎全部搬出。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重庆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17个,总面积约126.9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4%。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持续实施黑叶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崖柏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有效保护了全市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黑叶猴、林麝、中华秋沙鸭、崖柏、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物种濒危程度有效缓解,受威胁状况明显改善。
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力抓好野生动物禁食后续工作,禁食野生动物处置率和补偿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有力保护措施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护航。“十三五”时期,我国先后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等配套规章。今年2月份,我国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理念逐步成熟,机制不断健全,政策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说。
科学保护促进种群恢复
今年是朱鹮在陕西发现40周年。经过40年的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已由最初陕西的7只壮大到现在全世界的5000余只,栖息地面积仅陕西境内就从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朱鹮栖息繁衍区域从秦岭以北再次向北自然扩散。监测发现,延安市富县、铜川市宜君縣相继发现了野生朱鹮栖息繁衍的活动轨迹。近日,铜川朱鹮的繁殖区域已经扩大到铜川市最北部的宜君县五里镇,一对野生朱鹮在这里筑巢安家,并繁育出3只幼鸟。
铜川是秦岭以北首个朱鹮野化放飞地。今年3月是铜川朱鹮野化放飞的第8个繁殖季,进入繁育期的朱鹮成功配对42只,野外营巢21处,到繁殖季结束,共繁殖朱鹮幼鸟31只,是繁殖数量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在铜川野外繁育的朱鹮累计达到136只,铜川野外放飞的朱鹮活动区域已经扩散到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延安5个地区。
朱鹮是生态质量的“指向标”。从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开始,朱鹮保护工作已走过了40年的岁月。从洋县到富县,从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到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陕西朱鹮栖息地已扩大到1.5万多平方公里,种群数量扩大到5000余只,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朱鹮已繁殖10余代,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5月13日,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30条人工繁殖的扬子鳄结束了越冬暖房里的“冬眠”,被放归野外。从2003年至今,扬子鳄“野放”活动已开展17次,累计放归扬子鳄达到1038条。
野外放归的背后有大量的科研工作和保护措施。近年放归的扬子鳄均植入电子芯片以便识别个体身份信息,今年还有110条安装了卫星追踪器以监测其野外活动状况。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荣介绍,监测结果表明,扬子鳄野外放归工程初见成效,重回自然的扬子鳄累计产卵20窝、共366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种群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保护,扬子鳄基本摆脱灭绝危险,但野外种群的濒危状态仍未有效改变。
5月9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输出长江江豚19头。这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记者从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19头江豚分别送往天鹅洲科研基地、监利何王庙故道、监利何王庙科研基地、洪湖老湾故道、安徽铜陵保护区夹江水域等7个迁入点。
统计显示,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种群数达101头。“这百头江豚,是自1990年由5头长江江豚迁移到这片水域后繁衍来的!”保护区负责人胡良慧自豪地说,天鹅洲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长江江豚繁衍生息。“保护区将不断采取江豚输出迁入措施,改善种群基因。”
长江江豚种群极度濒危,仅存1000余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嘴角上扬如浅浅笑靥,被称为“微笑天使”。2016年,国家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加大迁地保护力度,开展人工繁育研究。
油橄榄、桢楠、老鹰茶、红果冬青……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各种植物的小苗正在玻璃培养器中蓬勃生长。
“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玻璃器皿,里面可藏着大乾坤。种子的选择是植物选育的第一步,只有正确地选择种子,后续选育工作才能开展。水中介质的配方、温度、湿度……每一项都关系着一粒种子最后能否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朱恒星说。
据了解,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现有维管植物6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银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水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楠木、樟树、鹅掌楸、连香树、金毛狗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已灭绝3种中国特有植物之一的崖柏,2000年,重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骨干队在城口大巴山重新发现野生种群。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崖柏扦插繁育技术研究”自主成果,组织实施崖柏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成功实施15万株繁育崖柏幼苗回归原生地,插穗生根率达80%,移栽成活率95%,崖柏扦插繁育技术取得新进展。
三峡库区特有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重庆仅在万州、忠县、石柱沿江狭长地带内不连续少量分布。万州区三峡珍稀植物园通过种质资源保存、传统繁育和克隆技术,繁育荷叶铁线蕨13000余株,开展保育回归试验2000余株,保护了荷叶铁线蕨种质资源。
身在云南的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2007年,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资源库的建成,使我国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还是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2005年,云南省向原国家林业局提交了《云南省特有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首次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概念。经过探索实践,云南省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模式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旗舰动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也卓有成效,截至2019年,实施项目120多个,建设30個保护小区(保护点)、18个迁地和4个近地保护基地(园)、20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52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为不少可能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目前,我国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对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同时,我国已有上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特别是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余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野外种群。
最新发表的研究显示,97%的地球生态系统可能已不再完整。科学家警告说,我们正处在地球第6次物种大规模灭绝过程中。与此前5次由地质和气候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灭绝不同,第6次灭绝是由于人类的行为。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3个全球性危机。该机构高级官员莱维斯·卡瓦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3大危机相互关联,人类必须尽快改变与自然的关系。
在谈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时,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说,十四五期间要采取3个方面的举措来更好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第一,要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第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境,提高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第三,要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主要是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地球是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危,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鸟儿一片蓝天,给野鹿一片草原……给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