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究竟组织学生练什么、怎么练,其中学问颇多。在此且不说依照新课标要求如何安排训练的具体内容,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怎样实施适度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训练;贵
一、掌握适中的训练速度
一节课45分钟,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在这有效的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灵活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把课上得丰满充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如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速读课文或语段,然后测试效果,或提问,限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或对学生进行快速思维、书面表达等训练。这些都是有效的训练方式,有了快速度,才会有课堂的大容量与高效率,从而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我们常看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多数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只有一两个“尖子生”回答,教师就急于表态,一说了事;或者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应接不暇。试想,训练如此这般,效果能有多少?
这种只重结果轻过程,在训练中缺乏必要的适中的速度和节奏,缺少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再到运用语言的合理过程,简单要求“一步到位”的做法显然是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不难想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规律的所谓“高效率”、“高速度”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所谓的能力训练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其结果只能使训练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训练的有效性。
不问“靶子”打中没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往往是费时费力,劳而无获,只有讲究适中的训练速度,努力做到有张有弛,当快则快,宜慢则慢,整个教学环节疏密有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训练。
二、把握足够的训练力度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原因虽然多样,但“供不应求”“吃不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常常会因为一些学生能力较差而降低训练的难度,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这便离不开对训练力度的把握。
那么,训练中如何把握足够的力度呢?
首先,要开拓训练的广度。
身处信息社会的人,除了善于吸纳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外,知识储备也须丰厚。要达到此种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靠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有选择的积累。
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纵横延伸求知,使训练在广度上得以开拓。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若只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学生听起来单调乏味,可能是老师说一学生知一。如果从广度上开拓,情形会大大改观。不妨这样来做:利用多媒体,播放战国时期的历史专题片,让学生自己感知那个年代的历史;之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图书楼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补充专题片的内容;最后,教师针对重点部分检查或说明。如此一来,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当然,在广度上开拓并非把语文训练搞得臃肿庞杂,而是针对训练内容精心选择,慎重取舍,或有认识价值、或有审美价值、或在提高思想文化品位方面有所裨益,切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要挖掘训练的深度。
教学上有个原则,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而且善于深入思索,洞悉事物本质。时下,这一要求尤为突出。如果语文训练只在表层,不仅有平淡干瘪之感,而且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设计“文章关于发展生产的思想,和我们当下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异同和联系?谈谈你的看法。”的讨论题;再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设计“如果你向某位领导提出意见或建议,将会采取何种方式?具体应该如何组织语言?说说你的理由和想法”的讨论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训练,长此以往,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
在语文训练中,假如训练“跨度”过大,学生便无法适应;如果训练无序,缺乏训练层次,学生就会在盲目的重复中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精力。鉴于此,要使得训练到位,而不“错位”“越位”,还必须设计好科学的训练梯度。
比如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训练,塑造人物形象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若干手法,而在某一篇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又往往不止一种,甚至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训练时,若不能从整体着眼,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而将若干知识点一股脑地都安排在一篇小说之中训练,势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假如按照由难到易、从高到低、化整为零有分别地确定训练的重点,有梯度地设计训练序列,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学《祝福》,重点针对祥林嫂的肖像设计训练;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点就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设计训练;学《林黛玉进贾府》,就训练其语言和细节描写等等。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若干小步骤的训练,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整体训练任务,完整掌握人物塑造的各种方法。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可见,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梯度,切不可“越位”,指望一口吃个大胖子。事实证明,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既大大减少了“羊吃碰头草”的随意性,又化整为零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了相应的能力,确属“一石多鸟”之举。
总之,语文训练要求教师灵活掌握适中的速度,充分把握足够力度,整体设计科学梯度,这对提高语文训练成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提高,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训练犹如佳人,教师就是化妆师,这“妆”或浓或淡,“贵”在相宜。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训练;贵
一、掌握适中的训练速度
一节课45分钟,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在这有效的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灵活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把课上得丰满充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如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速读课文或语段,然后测试效果,或提问,限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或对学生进行快速思维、书面表达等训练。这些都是有效的训练方式,有了快速度,才会有课堂的大容量与高效率,从而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我们常看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多数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只有一两个“尖子生”回答,教师就急于表态,一说了事;或者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应接不暇。试想,训练如此这般,效果能有多少?
这种只重结果轻过程,在训练中缺乏必要的适中的速度和节奏,缺少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再到运用语言的合理过程,简单要求“一步到位”的做法显然是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不难想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规律的所谓“高效率”、“高速度”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所谓的能力训练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其结果只能使训练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训练的有效性。
不问“靶子”打中没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往往是费时费力,劳而无获,只有讲究适中的训练速度,努力做到有张有弛,当快则快,宜慢则慢,整个教学环节疏密有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训练。
二、把握足够的训练力度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原因虽然多样,但“供不应求”“吃不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常常会因为一些学生能力较差而降低训练的难度,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这便离不开对训练力度的把握。
那么,训练中如何把握足够的力度呢?
首先,要开拓训练的广度。
身处信息社会的人,除了善于吸纳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外,知识储备也须丰厚。要达到此种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靠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有选择的积累。
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纵横延伸求知,使训练在广度上得以开拓。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若只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学生听起来单调乏味,可能是老师说一学生知一。如果从广度上开拓,情形会大大改观。不妨这样来做:利用多媒体,播放战国时期的历史专题片,让学生自己感知那个年代的历史;之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图书楼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补充专题片的内容;最后,教师针对重点部分检查或说明。如此一来,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当然,在广度上开拓并非把语文训练搞得臃肿庞杂,而是针对训练内容精心选择,慎重取舍,或有认识价值、或有审美价值、或在提高思想文化品位方面有所裨益,切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要挖掘训练的深度。
教学上有个原则,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而且善于深入思索,洞悉事物本质。时下,这一要求尤为突出。如果语文训练只在表层,不仅有平淡干瘪之感,而且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设计“文章关于发展生产的思想,和我们当下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异同和联系?谈谈你的看法。”的讨论题;再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设计“如果你向某位领导提出意见或建议,将会采取何种方式?具体应该如何组织语言?说说你的理由和想法”的讨论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训练,长此以往,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
在语文训练中,假如训练“跨度”过大,学生便无法适应;如果训练无序,缺乏训练层次,学生就会在盲目的重复中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精力。鉴于此,要使得训练到位,而不“错位”“越位”,还必须设计好科学的训练梯度。
比如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训练,塑造人物形象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若干手法,而在某一篇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又往往不止一种,甚至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训练时,若不能从整体着眼,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而将若干知识点一股脑地都安排在一篇小说之中训练,势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假如按照由难到易、从高到低、化整为零有分别地确定训练的重点,有梯度地设计训练序列,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学《祝福》,重点针对祥林嫂的肖像设计训练;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点就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设计训练;学《林黛玉进贾府》,就训练其语言和细节描写等等。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若干小步骤的训练,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整体训练任务,完整掌握人物塑造的各种方法。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可见,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梯度,切不可“越位”,指望一口吃个大胖子。事实证明,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既大大减少了“羊吃碰头草”的随意性,又化整为零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了相应的能力,确属“一石多鸟”之举。
总之,语文训练要求教师灵活掌握适中的速度,充分把握足够力度,整体设计科学梯度,这对提高语文训练成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提高,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训练犹如佳人,教师就是化妆师,这“妆”或浓或淡,“贵”在相宜。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