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复旦门房?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旦“混”了十多年,提起校园里的名教授,也算能如数家珍,但若问我:还记得门房的名字吗?恐怕我就答不上来。
  门房,旧时称“司阍”,现在叫“门卫”,通俗点说是“看门人”。与国外不同,国内大学都有门房,但他们一般都不是主角,寂寂无名。然而在复旦,不记下门房故事,百年校史又似乎缺了一角……

“一见即识”,成校园一景


  自1905年建校起,复旦就有了门房。最早的那位叫“明顺”,他原在震旦学院做门房。复旦脱离震旦后,借吴淞提督衙门办学,明顺也随迁吴淞,成为复旦门房中的“元老”。一位老校友记得,明顺是扬州人,“大概有五十岁,身体矮小,人极忠诚”。
  吴淞校舍有个门房名叫“冷桂”,后来徐家汇校舍的膳厅“厨司”也姓冷。我怀疑,这两位冷姓校工很可能是老乡。不过,相比之下,门房冷桂口碑似乎还不错,“对于学员,一见即识”。(薛祐宸《母校吴淞时代之回忆》)多年以后,学生们还想念他。而那位冷厨司呢,终因饭菜质量下降,被学生们炒了鱿鱼!


■ 1928年建成的女生宿舍,因位于校園东侧,被男生戏称为“东宫”

  “一见即识”,不仅仅是冷桂的本事,也是学校门房的基本功。据法律系老校友胡经明先生回忆,他1936年毕业后赴四川,1947年秋重回江湾母校,让他惊讶的是,“大门依旧,门旁的收发室依旧,想不到收发老冯还记得我,认得出我!”(胡经明《琐忆片片话当年》)
  其实,在江湾校舍门房中,记性最好的是老王。据说他全名“王锦荣”,“矮矮胖胖身材,春夏秋冬一袭长袍,斑斑白发,望之很像一名教授”,平时“缄默不多发言,若悒悒寡欢者然”,但记忆力惊人:对于师生,只要打过照面,就会过目不忘。“尽管你是新生,不到一个礼拜,他就会喊出你的大名,学生的家信、情书、便条,只要有你的,一进大门,马上递到,绝无差错。”(郎万法《复旦大学在孤岛》)因此,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邮务处长”。复旦西迁重庆后,老王留守上海,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复旦上海补习学校做门房。有人曾仿照“西湖十景”,编了一个“赫德路复旦人文十景”。“十景”中,有银行学教授朱斯煌的“皮包”、商学教授李权时的“身材”、法学教授施霖的“胡子”、土木工程学教授金通尹的“白发”和英文教授顾仲彝的“眼镜”……门房老王的“记性”,也是其中“一景”,并且,他是唯一上榜的普通校工。

有职业操守,有正义感


  1928年,复旦女生宿舍建成,因位于校园东侧,被男生戏称为“东宫”。校方规定,女生宿舍“男生止步”。因此东宫门房是“高配”,里外有三个人。最外面的是一个老头,“矮矮胖胖,冬天一身黑直贡呢长袍,夏天穿一身米色纺绸褂裤,稳稳重重,有三分威严,一天到晚坐在门口一张小写字桌上。”里面还有两位:管楼下的叫“徐妈”,识字,“动动笔的事,非她不可”;管楼上的叫“凤仪”,“梳一条黑油油的长辫子,一甩一甩地”。若有客人来访,老头就会扯着嗓门向里面喊:“徐妈(或凤仪),几号房间×小姐有人会客,那来宾在会客室等!”不一会儿,被请的女生翩然而出……政治系老校友邵梦兰女士记得,“凤仪是一位姑娘,黑黑的,长一脸的青春痘。做事干净利落,蛮凶的。我有一次看她跟子彬院的男工友讲话,大声大气,像一只母老虎”。(邵梦兰《从燕园到东宫》)在如此“凶悍”的门房治下,男生一到东宫门口,便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治理风格,后来延续到了重庆北碚复旦。夏坝女生宿舍的门房是两位“女将”。一位是法律系戴修瓒教授的妹妹,人称“戴妈妈”,“亲切中带有严肃,一双改组派脚,常常穿着绑带子的黑皮鞋”;另一位叫“苏嫂”,是个当地妇女,“一口四川腔”。她俩把门严格,男女生都害怕。那时,从女生宿舍到教室有一条“天河走廊”,戴妈妈从不允许男生在走廊上“站岗”。有一次,一位男生因与某女生有爱情纠纷,一直在这里徘徊,被她当场呵斥吓走。(刘润田《忆母校,念恩师益友》)这种“严防死守”,确让女生宿舍一片祥和,从未出过事。
  除了职业操守,当年的复旦门房都很有正义感。徐家汇校舍门房刘福,温和寡言,“暇时即伏案作楷书”,但在五四运动兴起时却挺身而出,与另一校工徐福一起,组成中华工界救国联合会,捐款声援学生爱国运动。他们在《民国日报》上发表公开信表示,“同人佣工而外,甚愿致身国事”。这一行动,令师生刮目相看。

名气最响的门房


  教工宿舍门房当中,名气最响的应该是张阿长。1947年,张阿长到复旦徐汇村(今第二教工宿舍)做门房。时任校长章益就住在徐汇村,几乎天天与张阿长照面。1950年4月,张阿长的妻子在徐汇村生产坐月子,章益闻讯,让章夫人送去一篮鸡蛋慰问,这让张阿长倍感温暖。当年生活清苦,已卸任校长的章益境遇也不太好,这一篮鸡蛋,蕴含了他对一位普通校工的真情。章益后来调任山东,张阿长一家始终惦记着他,对这位前校长怀有感恩之情。


■ 复旦大学校门老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校园东扩,师生人数日益增多,门房“一见即识”的功力渐渐退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生们进进出出,门房似乎早已“相见不相识”。1981年,法国总统德斯坦到访那天,我在校门口亲眼看见,门房拦住一位教我们中外关系史的老师,要他出示工作证,弄得那位老师哭笑不得。记得在那个年代,校园里流行佩戴校徽,连苏步青校长也不例外。回想起来,当年流行这一时尚,除了荣耀和责任感,是不是也便于门房“一见即识”呢?
  门房不识师生,师生也未必记得门房,更没有人去打听,那一位位门房究竟姓甚名谁——是的,谁还记得大学时代的门房?(资料来源:《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2019年是減税降费年,降低增值税税率、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保费降率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实施。自古以来,减税降费都是纳税人热切期望的事,也是古今通行的惠民政策和利民做法。我国历史上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并不鲜见,尤其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盛王朝的出现,都与政府施行减税降费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减免税负,促进生产  古代的不同朝代,税的名称不一,征收手段也是多样,包括
期刊
虽然我国是古代最早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不过直到唐朝,才有第一个规定了左入右出的交通法规。此外,还有很多详细、严格的交规,古人一旦违反,重则是要坐牢的。当然,如果冲撞了皇帝、官员的仪仗,后果可能更加严重。另外,在古代如果迷路或迷航了怎么办?用土堆做路标是里程碑的发端,而馆舍驿站则是指引方向、供人休息的常见处所。“靠右行驶”起自何时  古人出行需要出示通行证。周代出城,或者来往于两个宗亲地界
期刊
东莞的莞城英文学校门口,各种培训机构沿街列队、任君选择。一种是学业补习班,涵盖语数外名师课程,“寓教于乐、玩转学习”,助推着家长学生甩也甩不掉的知识焦虑。另一种是才艺培养班,琴棋书画样样俱全,5点半放学后、周六日上下午,孩子们挂着小水壶从这家蹦跶到那家,人人都有了一个灿烂的未来。  但还有一种培训班,确切地说是一家,离学校的距离更远,低调地落在十字路口边聚福菜市场的四楼,名叫“精湛乒乓球馆”。没有
期刊
寒冷的冬季,你或许只想安静地躺在床上刷看手机,但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网上到处都是有关美食的图片和视频。于是,抵挡不住诱惑的你,默默打开外卖软件,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吃下了自己的减肥誓言。  先别懊恼,以下这几位青史留名的人物,为了口腹之欲,可也不含糊呢。熊掌:楚成王的临终遗憾  楚成王晚年,想废黜太子商臣,改立小儿子王子职。商臣知道消息后,发动政变,登上了大位。楚成王被儿子商
期刊
岁末年初的时节,总免不了有些感慨。往事如烟,时光匆匆,从2009年到2019年,从商业后街到东胜街,从方正街到敬业路,《畅谈》杂志已经和大家相伴走过整整十一个年头。在海量阅读的时代,我们怀揣着最初的梦想,用心打造着每一期的杂志内容,期待能为您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新闻故事。2020年即将来临,《畅谈》非常感谢读者朋友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陪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詩和远方的田野。希望在过往的这些日
期刊
让即将消失的童谣,再次回响。  2018年,民谣歌手小河在北京的一家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半年的项目,初名“胡同童谣”。一开始,他们搜集的只是北京地区的民谣,并没有想推广到全国。但是这个项目做完了之后,他和团队成员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特别强烈。他们想:我们既然能在北京找到这些具有诗意和美的童谣,祖国这么大,在别处也肯定能够找得到。于是,就有了“寻谣计划”。童谣的田野调查  “寻谣计划”是一个以全国地域
期刊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共和国北部的马腊、阿鲁沙、席尼昂加三省境內广阔的塞伦盖蒂草原。这里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斑纹角马、羚羊、斑马等食草类动物和它们的天敌。1981年这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园占地147.63万公顷,是一个巨大的、名副其实的草原生态系统,也是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动物群栖息地和更新世生态系统的最后遗迹。  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发生的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迁徙是这个世界上最
期刊
近年來,各地出了不少依靠网络平台推销本地土特产的官员,也几乎都因其特殊的身份成为“网红”,只不过“红”的时间并不长久,毕竟地方的土特产上市都有着相应的季节性。  与上述官员相比,内蒙古多伦县长刘建军有着很大不同。浏览其快手账号可以发现,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直播在刘建军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利用下乡或业余时间,宣传多伦美景和特色,突袭夜市,查酒驾,视察蔬菜地,甚至建立机关单位直播体系也成为
期刊
天气越来越冷了,脂肪迎来了一年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似乎只有在冬天,人们对肉食的欲望不再遮遮掩掩,大快朵颐也有了无比正当的理由。实则不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食肉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凭借勤劳和智慧,将最简单的口腹之欲烹饪成一场饕餮盛宴,唇齿留香至今仍不减分毫。古人都吃什么肉?  先从周代饮食说起。在周代,庶人以菜为主,只有统治阶层可以享受肉食。著名的《曹刿论战》中有关于“肉食者”的提法,因为
期刊
1 1月19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专场,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的早期作品《致郭右之二帖卷》,以2.3亿元的高价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将近2.7亿元,创下赵孟頫作品的最高价纪录,也把《致郭右之二帖卷》推上了2019年嘉德秋拍最贵拍品的宝座。两个郭天锡,谁是收信人?  《致郭右之二帖卷》不是绘画作品,而是书法作品。严格来讲,它也不是赵孟頫为了展示技艺而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而是两封对赵孟頫来说普通得不能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