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房屋被“白住”,李华星颇为无奈,“如果倒手卖掉,还要6%的中介手续费,那就亏大了。”李华星说,在买下房子很久之后,他才知道,美国房价虽然已经下跌了很多,但也只是回到了2003年前后的水平。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实是2000年开始的,那时候的房价,还不到2003年的2/3。“当然,这些数据,美国人是不会告诉你的。”
“每当有人问我,在美国有别墅是什么滋味,我的第—反应就是贵。”黄鑫说。
2009年上半年,黄鑫在美国南加州买下了一幢独栋别墅,前有花园,后有泳池,“总价才50万美元。”黄鑫告诉记者。用在上海市区买一套两居室的钱,买了一套“和美国大片里富豪住的一样”的别墅,让温州老家的亲戚们啧啧称赞了好几天。
每当看到别人拿着别墅照片羡慕不已的样子,黄鑫就对自己的投资充满了信心,尽管买房之后,仅仅过户、验房、保险,就又花去了令他咋舌的5000美元。直到接到代理公司要钱的电话,黄鑫才发现,在美国养一套别墅,绝不像在中国那么容易。
“每年地产税要交8000美元,社区管理费要3600多美元,房子的日常保养、草坪整理,一年也要10000多美元。”黄鑫说。美国养房的经历,还解开了他脑子里存在多年的很多疑惑。“以前看电视上,美国人没事就在家修修补补,剪剪草坪,那时候还纳闷,美国人的休闲生活还真特别。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请工人太贵了。请工人修草坪,一个小时要好几十美元。不修,隔壁邻居还要告你。”
收益,却完全没有预想中的高。“美国是个透明的社会,大家的判断都很一致,这幢别墅的收益,就应该是不到5%的租金回报,以及5%左右的房价升值。”黄鑫说,高成本和低回报,让他很快就动了脱手的心思。但如果真的出手,又要支付一大笔钱:相当于房价10%的所得税、房产经纪人的佣金、过户税和其他手续费,总额约为4万美元。
两难之下'曾在上海炒房多年的黄鑫恍然大悟: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不比中国少,却没有人炒房。
从“以房养学”到纯粹投资
黄鑫的经历,在2008年前后的“海外炒房热”中并不鲜见。2009年初,上海人柳擎也曾以半观光的形式,加入过一个美国炒房团,那也是柳擎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只不过,相对于5万元的高额团费,收获实在是太少了。14天的行程里,“柳擎们”都是上午看房,下午观光。但问题是,对于一路上所看到的楼盘,柳擎并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一大群人涌进去,东看看西看看,很多东西都没问清楚,导游就催着上车了。”即便如此,“这样的高价看房团还是火了一年多,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就有好几个团从不同城市出发去美国,季节适宜的时候,还要排队才能报上名。”在上海开力、了一家海外购房中介公司的陈志敏告诉记者。他说,这段时间也是一个转折点,“以前中国人在海外买房,绝大多数都是以房养学或者为移民做铺垫,但从2008年以后,单纯的投资成了海外买房的主要目的。”
所谓“以房养学”,主要是指富有的中国家庭在子女出国留学时,在当地购买一套大的住房,再将多余房间出租,用租金来抵销在当地的生活费。陈志敏介绍,“以房养学”在澳大利亚最为普遍,“留学澳洲的中国人,很多是从高中就出去了。从高一到大学毕业一般至少要5年,房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于是有条件的家长,就会在澳洲买一套公寓,除了自住,还可以将多余的房间出租。”一般情况下,中国家长都是一次性付清房款,“租金收入基本就能抵销生活费。”而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后都会移民澳洲,所以在当地买房也不存在急于脱手的问题。“为移民做铺垫”,是指移民澳大利亚必须满足5年内在当地累计住满2年的条件,于是很多人在移民之前,就先在当地买房。
“抄底良机,”并非良机
在2008年的上海秋季房展上,来自美国佛罗里达、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等地的楼盘一度占据了相当大面积的展区。300万元,在上海市中心连一套像样的两房都买不到,却可以在美国买下一套带泳池的别墅,这一度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在2009年的北京春季房展上,又有70多家美国开发商组团参展。按照他们的宣传,彼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调整了一两年时间,平均房价从最高峰回落了三到六成,正是中国人抄底的好时机。而在当时,这样的宣传还不算是最具诱惑性的。“当时,温州民间最流行的还是去买美国的‘法拍房’(银行没收后再拍卖的房产)。”李华星告诉记者。李也是温州人,曾在上海炒房多年,因为有移民的打算,是圈子里在美国置业最多的人。
不过,李华星没有参加看房团,而是托朋友找T)L个在美国的独立房产经纪人。而经纪人推荐的几套法拍房,也的确有让人心动的理由。“2006年的估价还要20多万美元,2009年银行挂牌才2000多美元。而且,这不是经纪人随口说说的,而是法院对外拍卖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很高。”在强烈的抄底冲动下李华星一次就买下了3套“法拍房”。多年来只能仰望的西方发达国家,此时却成了房地产的“价值洼地”,让中国投资客开始躁动起来。
但在那一波的海外买房潮中,找到个结局完美的故事却很难。就连以一折价买下法拍房的李华星,也对自己的投资后晦不已。“买房子的时候,其实只去看过一次,后来才慢慢发现,房子比较旧,地段也偏僻,为了用租金抵销日常维护费用和税费,只好重新翻修,花的钱和买房子的钱就差不多了口”更让他胸闷的是,由于房子是在“穷人区”,他的租客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支付租金了。“委托管理的当地中介公司也无可奈何,让我亲自去一趟。可难道还真飞过去打官司吗?”对于房屋被“白住”,李华星颇为无奈,“如果倒手卖掉,还要6%的中介手续费,那就亏大了”李华星说,在买下房子很久之后,他才知道,美国房价虽然已经下跌了很多,但也只是回到了2003年前后的水平。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实是2000年开始的,那时候的房价,还不到2003年的2/3。“当然,这些数据,美国人是不会告诉你的。”
全球都在“为中国人设计楼盘”
因为成功案例太少,2008年开始的海外买房热,在2009年开始就逐步退烧了。但随着2010年以来国内楼市调控的加强,特别是限购令在全国的大范围铺开,海外买房热又再次兴起。2010年10月,上海搜房网和上海电视台组织了一次澳洲购房团,短短3天内,一行10多人的购房团买下了10多套别墅和海景公寓,其中,还有一名投资客豪掷4000万人民币,一次买下1幢别墅和4套公寓。
在海外媒体眼中,中国的炒房者也到了让他们“惊呼”的程度。据海外媒体报道,2010年3月,一名中国女老板以近1.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墨尔本一套900平方米的高级公寓。一个持学生签证的中国女孩,不懂英语只会不停举手,却以约1143万元人民币拍得一套三居室房产。
在伦敦的新房市场,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投 资客已占据了10.8%的份额。在加拿大最大的华人聚集地温哥华市西区和列志文市,中国内地买家几乎占据整个市场。在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慕尼黑、柏林等地,中国买家的每一次大手笔,都能在当地媒体上找到长篇累牍的报道。在日本,一些房地产商开办了中文网站,在中国游客出没较多的区域散发中文传单,一有游客对楼盘感兴趣,中介就会派出专门的翻译陪同看房。北海道、东京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楼盘。
实际上,“为中国人设计楼盘”,如今已是个全球化的现象。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宣称“大厅小卧、封闭式厨房、超强抽油烟机、全不锈钢厨具’’的楼盘就比比皆是。“这就是针对中国人的特点设计的,因为西方人做饭没什么油烟,用不上封闭式厨房,南亚人则习惯于小厅大卧。”美欧置业顾问公司李明义告诉记者。德国柏林也有公司专门打出广告帮助中国人在当地买地,并自行建造别墅,价格多在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抄底”。李明义说,据他了解,2010年以来,中国投资客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德国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投资者的身影。
“炒房”模式在国外很难行得通
和2008年前后以温州炒房客和山西煤老板为主体的海外炒房时代相比,如今的海外炒房,更多了不少“技术含量”。
2008年的海外看房团,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温州炒房团的模式打造的。“温州人在国内看房,就喜欢包一部大巴士,熟悉的朋友聚在一起,上午看房,下午逛街购物。”李明义说。他在房地产业浸淫多年,上世纪90年代末就曾有为国内楼盘去温州办展览的经历,“那时候,温州人都带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现金去现场下定,一天下来,三个点钞机坏了N+o”
但温州炒房团的模式,在国外却行不通。“美国人买房,大多是先选好经纪人,经纪人按要求筛选出适合的项目供买家挑选,然后,再对有意向的项目进行细致的调查。”李明义告诉记者,调查的方面涵盖房屋所有权、负债情况、房屋质量、周边环境(如周边有几家学校、有没有垃圾填埋场、离医院的距离),形成的资料有时候甚至厚达百页。
在复杂而精细的前期准备之后,买房者还要聘请房产律师,陪同看房、签约、验房、查验房产资料、交割,整个过程长达几个月,而在纽约,聘请律师的费用也高达4000美元。李明义说,像中国这样去看一次楼盘,再和售楼处人员聊一聊就下定的情况,在美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现在出去买房的中国人,大多学会先在中国找好经纪人再出发了”李明义说,2010年以来,他收到的国内买家委托数量增长了2倍多,这比2008年海外买房的人数还要多得多。但这样的进步,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中国民间长久以来,—直缺乏国际投资的经验,这导致海外买房的投资者,凭借的依然是在国内炒房的惯性。”李明义说,这就注定现在海外炒房成功率,“仍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据《嘹望东方周刊》)
“每当有人问我,在美国有别墅是什么滋味,我的第—反应就是贵。”黄鑫说。
2009年上半年,黄鑫在美国南加州买下了一幢独栋别墅,前有花园,后有泳池,“总价才50万美元。”黄鑫告诉记者。用在上海市区买一套两居室的钱,买了一套“和美国大片里富豪住的一样”的别墅,让温州老家的亲戚们啧啧称赞了好几天。
每当看到别人拿着别墅照片羡慕不已的样子,黄鑫就对自己的投资充满了信心,尽管买房之后,仅仅过户、验房、保险,就又花去了令他咋舌的5000美元。直到接到代理公司要钱的电话,黄鑫才发现,在美国养一套别墅,绝不像在中国那么容易。
“每年地产税要交8000美元,社区管理费要3600多美元,房子的日常保养、草坪整理,一年也要10000多美元。”黄鑫说。美国养房的经历,还解开了他脑子里存在多年的很多疑惑。“以前看电视上,美国人没事就在家修修补补,剪剪草坪,那时候还纳闷,美国人的休闲生活还真特别。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请工人太贵了。请工人修草坪,一个小时要好几十美元。不修,隔壁邻居还要告你。”
收益,却完全没有预想中的高。“美国是个透明的社会,大家的判断都很一致,这幢别墅的收益,就应该是不到5%的租金回报,以及5%左右的房价升值。”黄鑫说,高成本和低回报,让他很快就动了脱手的心思。但如果真的出手,又要支付一大笔钱:相当于房价10%的所得税、房产经纪人的佣金、过户税和其他手续费,总额约为4万美元。
两难之下'曾在上海炒房多年的黄鑫恍然大悟: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不比中国少,却没有人炒房。
从“以房养学”到纯粹投资
黄鑫的经历,在2008年前后的“海外炒房热”中并不鲜见。2009年初,上海人柳擎也曾以半观光的形式,加入过一个美国炒房团,那也是柳擎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只不过,相对于5万元的高额团费,收获实在是太少了。14天的行程里,“柳擎们”都是上午看房,下午观光。但问题是,对于一路上所看到的楼盘,柳擎并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一大群人涌进去,东看看西看看,很多东西都没问清楚,导游就催着上车了。”即便如此,“这样的高价看房团还是火了一年多,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就有好几个团从不同城市出发去美国,季节适宜的时候,还要排队才能报上名。”在上海开力、了一家海外购房中介公司的陈志敏告诉记者。他说,这段时间也是一个转折点,“以前中国人在海外买房,绝大多数都是以房养学或者为移民做铺垫,但从2008年以后,单纯的投资成了海外买房的主要目的。”
所谓“以房养学”,主要是指富有的中国家庭在子女出国留学时,在当地购买一套大的住房,再将多余房间出租,用租金来抵销在当地的生活费。陈志敏介绍,“以房养学”在澳大利亚最为普遍,“留学澳洲的中国人,很多是从高中就出去了。从高一到大学毕业一般至少要5年,房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于是有条件的家长,就会在澳洲买一套公寓,除了自住,还可以将多余的房间出租。”一般情况下,中国家长都是一次性付清房款,“租金收入基本就能抵销生活费。”而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后都会移民澳洲,所以在当地买房也不存在急于脱手的问题。“为移民做铺垫”,是指移民澳大利亚必须满足5年内在当地累计住满2年的条件,于是很多人在移民之前,就先在当地买房。
“抄底良机,”并非良机
在2008年的上海秋季房展上,来自美国佛罗里达、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等地的楼盘一度占据了相当大面积的展区。300万元,在上海市中心连一套像样的两房都买不到,却可以在美国买下一套带泳池的别墅,这一度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在2009年的北京春季房展上,又有70多家美国开发商组团参展。按照他们的宣传,彼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调整了一两年时间,平均房价从最高峰回落了三到六成,正是中国人抄底的好时机。而在当时,这样的宣传还不算是最具诱惑性的。“当时,温州民间最流行的还是去买美国的‘法拍房’(银行没收后再拍卖的房产)。”李华星告诉记者。李也是温州人,曾在上海炒房多年,因为有移民的打算,是圈子里在美国置业最多的人。
不过,李华星没有参加看房团,而是托朋友找T)L个在美国的独立房产经纪人。而经纪人推荐的几套法拍房,也的确有让人心动的理由。“2006年的估价还要20多万美元,2009年银行挂牌才2000多美元。而且,这不是经纪人随口说说的,而是法院对外拍卖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很高。”在强烈的抄底冲动下李华星一次就买下了3套“法拍房”。多年来只能仰望的西方发达国家,此时却成了房地产的“价值洼地”,让中国投资客开始躁动起来。
但在那一波的海外买房潮中,找到个结局完美的故事却很难。就连以一折价买下法拍房的李华星,也对自己的投资后晦不已。“买房子的时候,其实只去看过一次,后来才慢慢发现,房子比较旧,地段也偏僻,为了用租金抵销日常维护费用和税费,只好重新翻修,花的钱和买房子的钱就差不多了口”更让他胸闷的是,由于房子是在“穷人区”,他的租客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支付租金了。“委托管理的当地中介公司也无可奈何,让我亲自去一趟。可难道还真飞过去打官司吗?”对于房屋被“白住”,李华星颇为无奈,“如果倒手卖掉,还要6%的中介手续费,那就亏大了”李华星说,在买下房子很久之后,他才知道,美国房价虽然已经下跌了很多,但也只是回到了2003年前后的水平。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实是2000年开始的,那时候的房价,还不到2003年的2/3。“当然,这些数据,美国人是不会告诉你的。”
全球都在“为中国人设计楼盘”
因为成功案例太少,2008年开始的海外买房热,在2009年开始就逐步退烧了。但随着2010年以来国内楼市调控的加强,特别是限购令在全国的大范围铺开,海外买房热又再次兴起。2010年10月,上海搜房网和上海电视台组织了一次澳洲购房团,短短3天内,一行10多人的购房团买下了10多套别墅和海景公寓,其中,还有一名投资客豪掷4000万人民币,一次买下1幢别墅和4套公寓。
在海外媒体眼中,中国的炒房者也到了让他们“惊呼”的程度。据海外媒体报道,2010年3月,一名中国女老板以近1.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墨尔本一套900平方米的高级公寓。一个持学生签证的中国女孩,不懂英语只会不停举手,却以约1143万元人民币拍得一套三居室房产。
在伦敦的新房市场,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投 资客已占据了10.8%的份额。在加拿大最大的华人聚集地温哥华市西区和列志文市,中国内地买家几乎占据整个市场。在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慕尼黑、柏林等地,中国买家的每一次大手笔,都能在当地媒体上找到长篇累牍的报道。在日本,一些房地产商开办了中文网站,在中国游客出没较多的区域散发中文传单,一有游客对楼盘感兴趣,中介就会派出专门的翻译陪同看房。北海道、东京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楼盘。
实际上,“为中国人设计楼盘”,如今已是个全球化的现象。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宣称“大厅小卧、封闭式厨房、超强抽油烟机、全不锈钢厨具’’的楼盘就比比皆是。“这就是针对中国人的特点设计的,因为西方人做饭没什么油烟,用不上封闭式厨房,南亚人则习惯于小厅大卧。”美欧置业顾问公司李明义告诉记者。德国柏林也有公司专门打出广告帮助中国人在当地买地,并自行建造别墅,价格多在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抄底”。李明义说,据他了解,2010年以来,中国投资客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德国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投资者的身影。
“炒房”模式在国外很难行得通
和2008年前后以温州炒房客和山西煤老板为主体的海外炒房时代相比,如今的海外炒房,更多了不少“技术含量”。
2008年的海外看房团,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温州炒房团的模式打造的。“温州人在国内看房,就喜欢包一部大巴士,熟悉的朋友聚在一起,上午看房,下午逛街购物。”李明义说。他在房地产业浸淫多年,上世纪90年代末就曾有为国内楼盘去温州办展览的经历,“那时候,温州人都带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现金去现场下定,一天下来,三个点钞机坏了N+o”
但温州炒房团的模式,在国外却行不通。“美国人买房,大多是先选好经纪人,经纪人按要求筛选出适合的项目供买家挑选,然后,再对有意向的项目进行细致的调查。”李明义告诉记者,调查的方面涵盖房屋所有权、负债情况、房屋质量、周边环境(如周边有几家学校、有没有垃圾填埋场、离医院的距离),形成的资料有时候甚至厚达百页。
在复杂而精细的前期准备之后,买房者还要聘请房产律师,陪同看房、签约、验房、查验房产资料、交割,整个过程长达几个月,而在纽约,聘请律师的费用也高达4000美元。李明义说,像中国这样去看一次楼盘,再和售楼处人员聊一聊就下定的情况,在美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现在出去买房的中国人,大多学会先在中国找好经纪人再出发了”李明义说,2010年以来,他收到的国内买家委托数量增长了2倍多,这比2008年海外买房的人数还要多得多。但这样的进步,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中国民间长久以来,—直缺乏国际投资的经验,这导致海外买房的投资者,凭借的依然是在国内炒房的惯性。”李明义说,这就注定现在海外炒房成功率,“仍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据《嘹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