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生态思维有助于城市规划生态学化的实现,现阶段非常的紧迫。认真对城市规划生态思维的特点和城市规划生态思维的主要观点进行解读,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做出应有的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应用。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伦理;应用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介入,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中心这种单一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了城市规划中的思想价值体系。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系统的双赢,也符合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加强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城市更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服务。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首先在于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回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这里提到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但包括了山、水等自然的景观,还包括了历史古迹经历的长期的环境的变化,这些景观都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对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区域之内的相对平衡的空间,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除了这一点,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结合,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既要保持细小但趣味性强的自然人文景观,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欣赏。
3、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近年来,城市汽车饱有量不断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主要应体现在公共交通优先上,这是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其发展用地及在其他规划中的优先地位,从而将公共交通优先得以落实。
4、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5、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環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6、突出地方本土特色。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综上所述,在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生态化理念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规划,能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因此,在进行城市设计规划时,要坚持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聚伟.浅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张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
[4]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2.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伦理;应用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介入,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中心这种单一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了城市规划中的思想价值体系。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系统的双赢,也符合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加强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城市更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服务。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首先在于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回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这里提到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但包括了山、水等自然的景观,还包括了历史古迹经历的长期的环境的变化,这些景观都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对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区域之内的相对平衡的空间,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除了这一点,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结合,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既要保持细小但趣味性强的自然人文景观,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欣赏。
3、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近年来,城市汽车饱有量不断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主要应体现在公共交通优先上,这是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其发展用地及在其他规划中的优先地位,从而将公共交通优先得以落实。
4、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5、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環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6、突出地方本土特色。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综上所述,在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生态化理念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规划,能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因此,在进行城市设计规划时,要坚持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聚伟.浅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张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
[4]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