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系的乐天派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yue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强调自己是射手座,爱自由,没有什么人生规划,但是超级乐观。
  1999年,20岁的刘永中专毕业,去了山东临沂一家知名药厂上班。他形容那是一段“很风光的日子”,天天穿着“老人头”、“花花公子”出去请客吃饭,花钱如流水,但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心里过不去,觉得人还是应该有点小追求”。
  一年后,他转到济南一家做电力软件的企业,开始跑销售。三年后,他又突然提出辞职。老板十分不解,挽留他,但他以要去“圆梦”为由拒绝了。
  他在众人的诧异中,加入了2004年山东9万艺考大军,并最终以25岁“高龄”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图片摄影方向04班的一名大一新生。这其中经历的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知晓。
  没有任何目的
  刘永17岁还在读中专的时候,曾用三个月生活费(350元)买了一个相机。在药厂工作期间,他把自己住处的厕所改造成了“山寨”的暗房用来冲洗照片,失败了,但他居然很开心。
  “我在家就爱写写毛笔字,出门随身带相机和速写本,画条船,画座桥,在火车上就画行李,画个门把手……纯粹就是玩儿,没有任何目的。坐公交车上班,我爱看光影在人脸上的变化,我就是觉得这样的光好看。没有别的想法。”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人生中真是有那么一些“命中注定”的时刻。他回忆说,2003年底,一次出差,去了趟新华书店,无意间发现书架上陈列着一本《全国艺术院校入学考试指南》,像发现了新大陆,“啊!原来还有这种学校可以考!”
  回去就辞职了。
  刘永说,报考电影学院,第一是想圆他的大学梦,第二是想有一个能干一辈子的职业,而且是他喜欢的。他觉得,摄影就挺合适。
  我是他们的“奶爸”
  “你如果遇到我们班或者我们这一届其他专业的同学,他们会告诉你,我在他们眼里就像个‘老大哥’。”因为比同一届的同学有更多社会阅历,动手能力又比较强,刘永很快成为了同学们的“超级奶爸”。
  刘永笑称,那时候他帮同学修电脑,从宿舍一楼一直修到顶层。而因为比同学年长五六岁的关系,他在班级里也多少有些“好为人师”。
  他自己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几乎从没旷过课,天天泡图书馆,没事就去帮各个专业的同学拍作业、剪片子”。“但班上的同学们,只有一半在学习,另一半在玩,”刘永说,“我那时候经常说他们,可能说得太多了,他们觉得我话特多,不高兴了。但毕了业之后,好多人说,永哥你说得真对,后悔啊,没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刘永特别强调道,“毕业之后一工作,你很快就会发现,基础很重要,技术很重要”。
  一万多,还能扛半年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正好赶上毕业的刘永那一届学生,发现留京就业变得特别困难。
  毕业时,刘永的口袋里有一万四千多块钱,没有职业规划,“但是心态特别好,年龄大了以后就知道,所有事情都要顺其自然。而且我超级自信,确实觉得学到东西了,肯定饿不死。当时住在同学家里,不用租房,算一算手上这一万多,还能扛半年”,刘永笑道,“其实好多人都是这种心态,只不过不愿意说出来而已”。
  之后,他开始了一段做剧照师的生涯。2008年11月,他经同学介绍去电影《夜店》剧组做剧照师,在组里跟了一个月,第一次接触到一部商业电影的标准制作流程,“是在课堂里学不到的”。
  当时,刘永的中专同学中,“好多人做生意都已经发了”,但刘永深知,他正在干的不是什么赚大钱的工作。而他也不会积极地去向人推销自己,“我不会跟人打电话说,哎,导演你忙什么呢,有事儿嘛,需不需要我……我从来不喜欢跟人家套关系,因为我以前干这个干腻了”。
  一直就是接一些小散活,帮杂志拍拍图片,给剧组拍拍剧照,就这样到了2009年夏天,他进了一个对他“影响挺大”的电影剧组。那部电影是由薛晓路执导,李连杰、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仍然是做剧照师,在组里待了一个月零十天,但是,“那赶得上在电影学院上两年学”。刘永说,因为那部电影的摄影师是——杜可风。
  杜可风被称为“亚洲第一摄影师”,据刘永的描述,“脾气像个小孩”。杜可风不吃辣不吃肉,在组里一直都是制片主任给他炒菜,拍戏之前还经常爱喝点小酒,但拍东西真是“很有个人风格”。刘永感叹,那段时间“学到了太多”。他和当时在组里做场记的北电导演系同学,没事就一起研究分镜头脚本。而刘永在片场时,永远都站在摄像机旁边“偷师”,回去再读书钻研补课。
  也是从《海洋天堂》之后,他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想法,就是以后要做一名电影摄影师。
  他们都在写剧本
  “我们那一届本科200多人,这200多人里仍然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半都不到。而且,导演系的同学毕业之后都在写剧本,音乐系的也在写剧本,灯光的也在写剧本,管理系的也在写剧本……都在写剧本……大概再过个十年八年,大家壮一点就都开始干导演了……”
  刘永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导演,刚入学的时候,就是单纯地想做图片摄影师。“实际上,每一步你不能给自己规划得太远,有心栽树树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你才能学到更多东西。关键是,你做事要单纯!”
  “我每天很快乐,我每天都在拍。”不管是拍图片、拍微电影、拍广告,还是拍电影长片,刘永都能从他做的事情里找到乐趣。
  2011年春天,刘永第一次在一个小规模的电影剧组里担任了摄影师。同年,他还办了个人图片展。如今的他,仍然经常辗转于全国各地拍戏,对于现状安然处之,并乐在其中。而这可能正是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最渴望拥有而不得的心理状态。
  (实习生葛蕾对本期特别策划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关键词之一:偶像'  从谢霆锋到陈坤,无一不是华语娱乐圈中个性独特,能演会唱的全能艺人。在已经确认的 “2013快乐男声”决赛阶段评审中,偶像型就占了半壁江山,可见湖南卫视对于寻找、打造真正能代表中国偶像的信心。  据节目组介绍,今年“快男”的口号是“想唱就唱,听我的”,其中“想唱就唱”是勇气,是行动,更是一种潇洒的姿态,而“听我的”代表尊重每一个人。与往年单纯选音乐唱将不同的是,今年“快乐男声”
期刊
如何释放票房潜力'  对于与电影相关的所有创作人员来说,影片制作完成,并且下发到全国各地的影院,就等于辛苦奋斗的作品成果上战场,准备接受观众的检阅。而院线、影城,则是这最后一道关口的把门者,他们的排片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生死大权。  而进入电影院的每一位观众,已经成为被选择方。抛开媒体宣传和广告,选择看哪一部片子的核心因素,就是影院的排片表。  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段,如何根据地理位置、
期刊
把自己投射到角色当中去,然后经历一些事情,透过角色的眼睛去看周遭的一切,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不同于自己生活,不同于从自己角度思考的感受,就好像自己一下变成好几个人,多了很多双眼睛看世界。  1  老高到底做过诗人,他的一篇专栏曾这样写Angelababy:  那天,造型师造完型,剧照师拍定妆照,她站在大玻璃窗前,南方的阳光斜射进来,窗外是大朵的白云,她一袭短皮衣,头发披散,身形婀娜,顿时令所有的观
期刊
“你走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你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整个人生。”  如此霸气的对白出自导演徐纪周的新作《战雷》。这部被誉为中国版《拆弹部队》的电视剧讲述了扫雷队这一特殊群体的训练生活及成长轨迹。  从《永不磨灭的番号》中走出,徐纪周向更多人展现着他的魅力——尽管没有超强阵容,仍能恰到好处讲好一个故事。  此番,他别出心裁,运用武侠小说的模式,借鉴美剧的架构,叙述当代军人的励志传奇。  不“high”不成戏
期刊
两位导演的电影都有暴力元素,但不谋而合的是,两位导演都看重电影的社会责任感,认为电影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曾三次获得奥斯卡的电影大师奥利弗·斯通做客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论坛,与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就电影的价值观、社会功能以及电影风格等问题进行对话。斯通擅长拍摄涉及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以及由陈冲参演的《天与地》,这三部电影被称为“越战三部曲”,也是斯通导演的系列成名作。而杜琪峰
期刊
欧阳奋强:著名演员、导演。《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而声名大振。在四川电视剧中心担任导演后,拍摄大量影视剧,代表作有《爱在雨季》、《回到拉萨》、《爱可以重来》、《密电风云》,戏曲电视连续剧《王熙凤》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早在王扶林筹备《红楼梦》时,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就说,“想拍好《红楼梦》很难,因为贾宝玉还没有生出来”。  的确很难,当年王扶林全国大海选,贾宝玉的推荐演员有上万个,谁也没想到,
期刊
所谓艺术无国界,虽然两位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谈及关于电影的具体问题时,仍可以彼此产生很多共鸣。  曾执导过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担任此次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年轻导演汤姆·霍伯和我国著名第六代导演张元在主席论坛进行了交流对话,探讨了电影在商业环境的艺术坚守、本国电影国际化以及导演个人发展等问题。所谓艺术无国界,虽然两位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
期刊
22条首禁“抗日雷剧”'  陈燕民:禁雷剧是因为控制不住了。原来审查电视剧是在总局终审。卫视平台建立起来后,大家对总局意见很大,总局就把权利放下了,但是给你权利不好好使,禁令也是不得已为之。前一阵,涉案剧、穿越剧不让播了,古装剧限制比例等等,抗战剧从审查上来讲比较好,所以大家都一窝蜂拍起来,但是你不能拿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做娱乐消费,这样是无论如何不对的。那么三令五申说完了不听,所以只要回到正常状态就
期刊
造成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乱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中国电影市场消费体制还未完全成熟;一是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不够理性,审美水平还须得到长足的提升。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潮流制片人”论坛上,华语电影著名制片人江志强、李烈、李少伟、覃宏和王中磊齐聚一堂,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何平的主持下,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国“优质电影”的发展之道。  2013年是中国电影市场转型变革的一年,在传统“大片”
期刊
采访芦苇的过程,是轻松而愉快的。芦苇话很多,就像一个压抑了很久急需向人倾诉的孩子,神采飞扬地释放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不时的几个小动作,谈到激愤处突然喷出的几句脏话,还有听到记者有趣的问题时,爽朗地哈哈大笑,都让人几乎忘了他其实是一个顶尖编剧,而仿佛只是一个对电影充满热忱的小影迷。芦苇自己也说,“我当然是一个影迷,不是影迷我干嘛干这个,想当年我一个月工资才30块钱,可我就是找家里借钱也得上北京看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