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译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是所有口译者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而衔接理论可为口译短期记忆的提高提供应用启示,从而达到增强口译者短期记忆能力,提高口译译文质量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了衔接理论和口译记忆,并且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将衔接理论应用到口译短期记忆中。
[关键词]衔接理论 短期记忆 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32-02
随着语篇语言学在20世纪的发展,衔接理论也随之确立,随即对包括语篇分析在内的各领域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译短期记忆虽说抽象,但从本质上说,它涉及的是对语篇内容的记忆,这为衔接理论在口译短期记忆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结合点。鉴于此,笔者尝试着将衔接理论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口译短期记忆中,通过对衔接手段和记忆机制的分析,揭示了提高口译短期记忆的几种方法,从而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最终保证口译的质量。
一、衔接理论概述
语言学家Halliday(韩礼德)和Hason(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于1976年出版,这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此书提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一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有时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也存在衔接的关系”[1]。其他语言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丰富了衔接理论,如:Mann等语言学家提出了修辞理论;Danes和Fries提出了主位推进理论;胡壮麟阐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包括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音系层[2];张德禄、刘汝山将衔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3]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评述了前人的成就和问题,成为衔接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衔接理论,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通过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语篇语义连贯统一,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关系。照应有三种类型:人称照应(通过人称代词、所有格限定词和所有格代词体现)、指示照应(通过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体现)和比较照应(通过做比较的形容词和副词体现)。替代是用一个项目替代另一个项目的过程,而省略是省略一個项目的过程。连接通过相连成分表现语篇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词汇衔接是通过语篇中部分词汇意义上的联系来实现篇章的连贯,包括同词复现、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
二、口译记忆
记忆为“人类大脑对外界输入的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并提取的过程”[4]。根据记忆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类。[5]瞬时记忆又称感官记忆,是外界对人体感官刺激时产生的信息记忆,其特点为持续时间很短,若听者未对信息注意,那么此信息将在几秒钟内从感官记忆消失,反之此信息则会进入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为了测量短期记忆的储存量,Miller(1956)曾做实验,[6]让参加者在看一遍后回忆3-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组合,结果显示,参加者能回忆的最大数量为7±2个数字,由此他推断:人类短期记忆的广度为7±2个组块。长期记忆的储存量很大,主要储存人们以前经历过、了解过的信息。[7]
对于口译过程中的记忆机制,鲍刚表明,“在口译实践中,瞬时记忆与原语听辨有关,长时记忆与译前准备有关,短时记忆与存储原语内容、关键词等信息有关”[8]。由此可见,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主要运用短期记忆这一高强度脑力活动的环节,瞬时记忆是短期记忆的保障,长期记忆为短期记忆提供后台支持。
三、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短期记忆
对于一名正在口译的译员来说,其记忆机制中,短期记忆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因为口译员无法控制和预测当时的形势,并且口译记忆时间根据当时发言人的讲话时长可长可短,尽管可借助于笔记,但仍需短期记忆将笔记和所听内容相联系。在无条件做笔记,如用餐、行走时,口译员也只有依靠短期记忆,所以提高短期记忆能力是每个口译员都需面临的关卡,而衔接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提高短期记忆的几种方法:
(一)信息分析记忆
法国释意派代表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口译分为“话语阐释”“脱离语言外壳”和“重组原语信息内容”三个阶段。[9]可见,口译记忆不是大脑对已储存信息的简单还原,而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加工过程,所以口译员在听取信息时,应根据衔接理论的“连接”关系尽可能分析信息的结构及上下文逻辑关联。根据衔接理论,“连接”主要涉及四个范畴: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此外,包括“of course、well、anyway、after all”等在内的连续词和语调也具有衔接功能。对这些“连接”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口译员对所听信息重组结构、弄清脉络,从而加强短期记忆。
以以下段落为例,“如今,青少年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原因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和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经过短期记忆中的信息逻辑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转折关系“但”、因果关系“原因如下”、增补关系“另外”和时间关系“首先”,记忆结构链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总)→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分)→父母关系不和——家长对孩子情感表达不当(再分:并列)……这样的信息分析有助于提高短期记忆。段燕和王文宇在针对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方法有效度测试中发现:“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问分析原文层次和采用逻辑关系专项材料,它们有助于学习者进行信息深层次加工的练习”[10],这正是衔接理论中“连接”关系应用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表现。 (二)记忆重复
根据记忆原理,短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而对信息的重复记忆可延长其在短期记忆中储存的时间,甚至进入长期记忆。因此,口译员可借鉴于衔接理论中词汇衔接的“复现”手段以加深短期记忆。“复现”分为同一词、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几类。例如,若需口译以下句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tree.a.That boy is very cheerful.b.The person is very cheerful.c.That thing is big. d. A girl has left the tree. 经分析发现,在a句中,“boy”得到重复,“cheerful”是“happy”的同义词,b句中的“person”是“boy”的上位词,c句中的“thing”是“tree”的概括词,d句中的“girl”和“boy”形成互补的搭配关系。口译员在听到这几句话时,脑海中应不断重复这几种关系,最终形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big tree, while a girl has left it”的简洁实质内容,这样短期记忆效率得到提高。
(三)信息组块化
Miller认为,尽管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但每个组块的信息储存量可变化,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词、一个词组甚至几个句子。“认知心理学认为,对已储存的记忆信息进行组块是克服短期记忆局限的有效手段。”[11]信息组块化是指通过各种综合手段,把相关信息归类到一个信息单位,以达到扩大短期记忆组块容量的目的。综合手段包括衔接理论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例如,在以下段落中,“中国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流入海洋的称为外流河,長江、黄河、珠江等向东流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向南流出最终注入印度洋,它们都属外流河。内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它们”属于人称照应,“外流河”和“内流河”构成搭配关系,经过信息组块化处理后可发现其中包含了“外流河”和“内流河”两个主要的信息单位,其余的信息为包含在这两个信息单位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四、结语
口译短期记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储存和加工过程,而衔接理论为口译短期记忆的提高提供了阐释视角和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外,可提高口译短期记忆的信息视觉化法和联想法也抽象地融入了衔接理论,各种衔接手段往往综合贯穿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过程中。口译者对衔接理论的熟练应用能对口译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关键词]衔接理论 短期记忆 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32-02
随着语篇语言学在20世纪的发展,衔接理论也随之确立,随即对包括语篇分析在内的各领域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译短期记忆虽说抽象,但从本质上说,它涉及的是对语篇内容的记忆,这为衔接理论在口译短期记忆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结合点。鉴于此,笔者尝试着将衔接理论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口译短期记忆中,通过对衔接手段和记忆机制的分析,揭示了提高口译短期记忆的几种方法,从而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最终保证口译的质量。
一、衔接理论概述
语言学家Halliday(韩礼德)和Hason(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于1976年出版,这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此书提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一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有时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也存在衔接的关系”[1]。其他语言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丰富了衔接理论,如:Mann等语言学家提出了修辞理论;Danes和Fries提出了主位推进理论;胡壮麟阐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包括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音系层[2];张德禄、刘汝山将衔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3]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评述了前人的成就和问题,成为衔接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衔接理论,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通过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语篇语义连贯统一,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关系。照应有三种类型:人称照应(通过人称代词、所有格限定词和所有格代词体现)、指示照应(通过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体现)和比较照应(通过做比较的形容词和副词体现)。替代是用一个项目替代另一个项目的过程,而省略是省略一個项目的过程。连接通过相连成分表现语篇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词汇衔接是通过语篇中部分词汇意义上的联系来实现篇章的连贯,包括同词复现、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
二、口译记忆
记忆为“人类大脑对外界输入的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并提取的过程”[4]。根据记忆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类。[5]瞬时记忆又称感官记忆,是外界对人体感官刺激时产生的信息记忆,其特点为持续时间很短,若听者未对信息注意,那么此信息将在几秒钟内从感官记忆消失,反之此信息则会进入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为了测量短期记忆的储存量,Miller(1956)曾做实验,[6]让参加者在看一遍后回忆3-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组合,结果显示,参加者能回忆的最大数量为7±2个数字,由此他推断:人类短期记忆的广度为7±2个组块。长期记忆的储存量很大,主要储存人们以前经历过、了解过的信息。[7]
对于口译过程中的记忆机制,鲍刚表明,“在口译实践中,瞬时记忆与原语听辨有关,长时记忆与译前准备有关,短时记忆与存储原语内容、关键词等信息有关”[8]。由此可见,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主要运用短期记忆这一高强度脑力活动的环节,瞬时记忆是短期记忆的保障,长期记忆为短期记忆提供后台支持。
三、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短期记忆
对于一名正在口译的译员来说,其记忆机制中,短期记忆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因为口译员无法控制和预测当时的形势,并且口译记忆时间根据当时发言人的讲话时长可长可短,尽管可借助于笔记,但仍需短期记忆将笔记和所听内容相联系。在无条件做笔记,如用餐、行走时,口译员也只有依靠短期记忆,所以提高短期记忆能力是每个口译员都需面临的关卡,而衔接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提高短期记忆的几种方法:
(一)信息分析记忆
法国释意派代表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口译分为“话语阐释”“脱离语言外壳”和“重组原语信息内容”三个阶段。[9]可见,口译记忆不是大脑对已储存信息的简单还原,而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加工过程,所以口译员在听取信息时,应根据衔接理论的“连接”关系尽可能分析信息的结构及上下文逻辑关联。根据衔接理论,“连接”主要涉及四个范畴: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此外,包括“of course、well、anyway、after all”等在内的连续词和语调也具有衔接功能。对这些“连接”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口译员对所听信息重组结构、弄清脉络,从而加强短期记忆。
以以下段落为例,“如今,青少年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原因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和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经过短期记忆中的信息逻辑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转折关系“但”、因果关系“原因如下”、增补关系“另外”和时间关系“首先”,记忆结构链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总)→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分)→父母关系不和——家长对孩子情感表达不当(再分:并列)……这样的信息分析有助于提高短期记忆。段燕和王文宇在针对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方法有效度测试中发现:“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问分析原文层次和采用逻辑关系专项材料,它们有助于学习者进行信息深层次加工的练习”[10],这正是衔接理论中“连接”关系应用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表现。 (二)记忆重复
根据记忆原理,短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而对信息的重复记忆可延长其在短期记忆中储存的时间,甚至进入长期记忆。因此,口译员可借鉴于衔接理论中词汇衔接的“复现”手段以加深短期记忆。“复现”分为同一词、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几类。例如,若需口译以下句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tree.a.That boy is very cheerful.b.The person is very cheerful.c.That thing is big. d. A girl has left the tree. 经分析发现,在a句中,“boy”得到重复,“cheerful”是“happy”的同义词,b句中的“person”是“boy”的上位词,c句中的“thing”是“tree”的概括词,d句中的“girl”和“boy”形成互补的搭配关系。口译员在听到这几句话时,脑海中应不断重复这几种关系,最终形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big tree, while a girl has left it”的简洁实质内容,这样短期记忆效率得到提高。
(三)信息组块化
Miller认为,尽管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但每个组块的信息储存量可变化,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词、一个词组甚至几个句子。“认知心理学认为,对已储存的记忆信息进行组块是克服短期记忆局限的有效手段。”[11]信息组块化是指通过各种综合手段,把相关信息归类到一个信息单位,以达到扩大短期记忆组块容量的目的。综合手段包括衔接理论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例如,在以下段落中,“中国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流入海洋的称为外流河,長江、黄河、珠江等向东流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向南流出最终注入印度洋,它们都属外流河。内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它们”属于人称照应,“外流河”和“内流河”构成搭配关系,经过信息组块化处理后可发现其中包含了“外流河”和“内流河”两个主要的信息单位,其余的信息为包含在这两个信息单位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四、结语
口译短期记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储存和加工过程,而衔接理论为口译短期记忆的提高提供了阐释视角和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外,可提高口译短期记忆的信息视觉化法和联想法也抽象地融入了衔接理论,各种衔接手段往往综合贯穿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过程中。口译者对衔接理论的熟练应用能对口译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