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统整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概念教学贯穿数学学习始终。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教的扎实全面,力求准确到位;学生学的刻苦努力,确保正确高效。但是,仍存在教学浮于表面,不深挖本质;练习限于识记,不注重理解;复习止于碎片,不善于梳理;思考流于形式,不关注养成等现象,影响学生思维的提升。笔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回想、沟通、联想,落实“追本溯源”;在练习设计时,利用折射型、反射型、辐射型习题,挖掘“思维溯源点”;在复习统整时,采用语言梳理、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溯源性思维”;在思考习惯中,活用设问、提问、反问,养成“追根究底”。达到学生的思维路径更清晰、更具逻辑性,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溯源、自主串联,主动建构知识,顺应同化。
  关键词: 数学概念;追本溯源;溯源点;溯源性思维
  一、 现实困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 数据透析:概念板块学习“不尽如人意”
  期末考查数据反映出: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还可以,概念的优秀率“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概念教学和学习中要掌握本质属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
  (二) 情境解析:概念本质掌握“差强人意”
  《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把课本例题稍作改变,结果差强人意,出现的错误更是五花八门,令老师们防不胜防。真正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案例1:因数和倍数
  期末检测,基础知识中的填空题:“12a与15a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填3和60;有的直接把自己a用自己喜欢的数字替代,新组成两个数;有的根本不理解题目意思,随意填了一个数据……
  究其原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的本质属性不理解,被一个字母混淆了认知。
  二、 课堂观察:知识呈零碎,本质未抓住
  鉴于这种现实,笔者开展了课堂观察。每一个教学环节,记录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倾听是否专注,发言是否积极,以及作业情况也一丝不苟的记录在册。我们发现:
  (一) 教学浮于表面,不深挖本质。教师在解读概念知识时,没有真正把握概念本质,设计教学方案也就没有特别关注概念本质的落实和突破。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的外部特征,对知识的认识是简单的、表面的、零散的。
  (二) 练习限于识记,不注重理解。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概念会复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就好,只注重形式上的理解,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法,导致思维被阻墙内。
  (三) 复习止于碎片,不善于梳理。学生对数学概念实行拿来主义,不会联系上下文、不会融会贯通,孤立的学习,结果就是书上的概念通篇明白,练习就错误百出。
  (四) 思考流于形式,不关注养成。在课堂中学生思考概念的本质,只流于形式。在“思考”的过程,只是时间过去了,老师不知道学生思考了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学生不明白要如何思考?概念的本质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三、 理性认识:概念抓本质,思维速发展
  通过微格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识,达到会灵活应用和解决,要学会“追本溯源”,深入挖掘概念的本质属性,“溯源性思维”生发。
  (一) “追本溯源”是界尺,有利于教师挖掘概念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从“追本溯源”的想法出发,分析教材呈现、概念形成和关联等,深入、系统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导引学生理解概念本质。
  (二) “追本溯源”是拐杖,有利于学生建构概念体系
  “追本溯源”不仅仅是态度,也是一种品质,更是向上的阶梯。学生通过对概念的“追本溯源”,掌握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结构、概念的外延等,学习的实效性将会得到显著地提升。
  (三) “追本溯源”是标杆,有利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对概念的“追本溯源”,分析、研究概念的本质和形成,把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统整,形成一个系列,在通达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溯源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 实践探索:本质挖掘“追本溯源”,习惯生长“溯源思维”
  (一) 课堂教学:落实“追本溯源”
  邓析子说:“不知其本,而务其末,譬犹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朱熹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都说到了要追本溯源,做任何事都要追根究底、毫不妥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剖析概念形成,追溯概念本质,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结构、掌握概念内涵、重组概念集合,由内化走向强化从而进行熟练地应用,以达到灵活的运用。
  1 “回想”:以退为进遇到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不是直接“灌输”或“揭示”,而是通过回想,追溯概念的本源,展开数学概念产生的朴素思想和基本要素,领会概念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内化最终理解、掌握并形成概念。
  (1) 咬文嚼字,“剥离式”回想。
  在教学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我们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概念所包含的各层意思,层层剖析、突破概念本质,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并更好的应用外延。
  案例2: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五上《分数的意义》一课,突破单位“1”这个概念本质,进行了前测:从9个圆中人选几个,表示出他们的14。新课伊始,展示學生的预测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同学所画图表示的含义,从1个圆到4个、2个、8个,甚至9个圆。
  “为什么都是14,可是圆的个数却不一样呢?”教师剥开内层,学生深入思考,逐字逐句的理解,对概念进行层层剖析、回想,直抵概念本质,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
  (2) 追根究底,“剖析式”回想。
  新授数学概念后,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会发现学生能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但如果来几道变式练习或过一段时间重新练习,学生会错误的莫名其妙。其实学生虽然理解了概念的表面,但并没有掌握实质,教师如果进行追根究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12的理解
  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出示“糖果变一变”习题。从12颗糖,不断增多,一直增加到满屏,每次增加都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表示12,最后追根究底:第一次的12与现在的12,表示的颗数一样吗?
  通过这样不断地剖析,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本质,单位“1”即总量不断的发生变化,得到的12所对应的量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得到的这个量还是占12。
  (二) “沟通”:以联拨思在教学同一类数学概念不能一味的练习和讲解,这样只能是知识的简单叠加。通过与原先概念的沟通,找到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系统和分化,有利于学生更明晰的理解,从而建立新概念,便于概念的同化。
  1. 图文转码,“直观性”沟通。
  学生在解读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文字,会有一定的畏惧感,导致不认真思考就宣告自己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图文转码,用具象诠释抽象,降低难度。
  图文转码,问题题设和结论进行内在沟通,既分析其数量关系,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便于学生沟通并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利于思维的发展。
  2. 数形结合,“深层次”沟通。
  通过数形结合,巧妙的将抽象概念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和理解概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挖掘出概念深层次的含义,巩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学生受固有思维影响,认为:多几就是少几,不理解分率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1”。教学时教师进行数形结合,把多的或少的放到单位“1”一对比,“多百分之几”与“少百分之几”以图形进行对比和沟通,从而建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难点得以突破。
  3 “联想”:以想促思用展望的视角展开概念的结构和组成,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数学概念,通过联想促成思考,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外延。
  (1) 巧用图示,“对比式”联想
  当信息和问题非常类似,学生的思维就会向表面现状一往直前,而且很难更改固有的观念,俗称“油盐不进”。教师如果借助图示,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联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案例4: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有两种巧克力都涨了4元,为什么涨的百分率却不一样呢?教师巧用图示,将相差的钱数与单位“1”作比较,进行动态的演示,在感性中进行联想,知识从模糊变成清晰。
  (2) 活用感官,“动感型”联想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增加“动一动”环节,让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能提高专注度、调动起学习兴趣。我们适当地将抽象、单调的概念编成口诀、儿歌等用于数学,展开知识间的联想,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而且使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5:认识钟表。
  人教版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钟”——人体钟表的课间操,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整时、或不到一点或过去一点儿等知识点和难点。
  用肢体表示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动起来、活起来了,学生根据指示,通过联想建立时间与肢体的联系,建立表象做出动作,把概念演绎成动作,在演绎过程中,透彻理解“分针指向12,時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个抽象概念,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记忆深刻。
  (三)练习设计:挖掘“思维溯源点”
  1 “正向迁移”——折射型习题。
  根据学生的原发性问题,从正例入手,在理解和解析中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便于概念的应用和推广。
  (1) 拨在重难点
  案例6:认识钟表练习
  认识整时是《认识钟表》的重点知识,为了打破学生浅层次的理解,真正落实这个重点知识,教师有意将钟面上的数字减少、甚至不出现数字让学生判断是几时。
  在重点知识处,安排递进式习题,用有数字的提示学生,过渡到不出现数字。学生在解决时,只有掌握了概念的本质,才能灵活应用再解决。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显在矛盾里
  案例7: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为突破百分比和具体数量在比较时的不同,解开学生的模糊点,在知识的矛盾里,设计练习:专业评审环节,陈梓潼得了30票,张磊得了66票,;大众评审环节陈梓潼获得了9000票,张磊获得了12000票;为什么专业环节张磊比陈梓潼大幅度领先,大众评审张磊比陈梓潼是小幅度获胜?
  这样的设计,诱发学生“矛盾冲突’,并在“矛盾冲突”的层层推进中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从而促进“矛盾冲突”的转化和解决。通过这个矛盾环节的设置,学生的新知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来的想法,也将如何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2. “反例鉴析”——反射型习题。
  正例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的建立,反例提供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1) 点在混淆时
  案例8:分数的意义
  五下分数的意义,学生对于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理清单位“1”的内在含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2) 析在模糊处
  案例9:用面积解决问题
  ××小学的同学们要用长20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制作莲娃游戏卡,莲娃游戏卡长5厘米,宽4厘米,最多能剪多少张?
  用面积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概念应用容易模糊,容易“拿来主义”,简单的处理。我们让学生经历选一选、说一说、摆一摆,区别概念的异同点,清晰概念的形成。
  3. “一例多变”——辐射型习题。
  在概念本质属性不变的基础上设计练习,进行各种变式,使学生形成条件化、网络化的概念知识结构。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思维的迁移发散,深刻领悟概念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   (1) 觉在变式中
  案例10:分数的意义
  猜一猜,盖住了多少个莲娃?
  (2) 续在外延上
  案例11:体积和容积的认识
  在学习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后,设计这样的习题:一个长方体的小盒子(1号),让学生指出容积和体积;再在1号盒子的外面套上一个盒子,指出容积和体积;再在外面套一个,容积怎么变?体积呢?想象:如果不断的在外面套盒子,结果怎样?反之,在重叠的盒子中,从最小的盒子开始拿,容积是如何变化的?体积又是怎么变化的?
  (四) 复习统整:培养“溯源性思維”
  1 语言梳理:零散联线
  (1) 要点罗列,承前启后
  复习统整时,先放手让学生编排和梳理,教师再进行整体疏导,把存在学生心中零散的知识串成一条线,把握概念的发生发展,达到内化概念本质。例如,四上“数的整理”单元复习前,放手让学生尝试对1~3年级的关于“数”,进行梳理,“数”的发展在心中留下了印象。复习时,进行统整,让知识成为一个系列,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掌握有关“数”的本质属性。
  (2) 交点猜想,由此及彼
  在复习阶段,我们打破墨守成规的模式,先呈现结果或算式,让学生联系本单元、本册、整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段的知识,理解用不同的知识都能解决,培养学生的“溯源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活了,知识的解决方法多样化了,也活了。
  2 思维导图:零碎成片
  (1) 启用框路图,理清知识
  复习课中,把知识点用框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知识点的步骤清晰、指向分明,学生梳理可以达到一个系统化的效果。
  (2) 设计网状图,理清脉络
  利用思维导图,把概念知识点罗列,用递进或发散的形式,把零碎的知识串成一片,抓住概念的本质和概念间的异同点。
  五、 反思与展望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溯源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概念教学中的问题,掌握了溯源性方法;提升了教师“追本溯源”的实施力;发展了学生自主溯源的学习力,学生思维路径更清晰、更具逻辑性;锤炼学生的学力,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溯源、自主串联,主动建构知识、顺应同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潜心研究,养成学生“追本溯源”的思考习惯,学会“设问、提问、反问”等思考习惯,知识融会贯通,解决综合性问题,灵敏思维、统整思维,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报,2007,1(25).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的质量控制盒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1999.
  [4]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R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 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联结说”.
  [7] 庄慧娟,李克东.基于活动的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建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2).
  [8] 乔俊武.吹响人类思维规律的集结号[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2010(1).
  [9] 爱德华.德博诺.六顶思考帽思考法及思维导图.学习策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2):26.
  作者简介:
  王芬,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化工检修钳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计算机理论培训系统开发的实践,提出培训系统开发的三个重要环节,特别指出试题库建设的关键在于,内容上要符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业要求、题量上符合短期培训的特点,难易上要体现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区分度,质量上要能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水平,并成功运用到近年来的暑期培训项目,供相关院校及培训行业参考。  关键词:化工检修钳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理论培训系统;开发  一、
摘要: 孤更是一种孤傲,一种让人难以亲近的气息;独更是一种行为,一种处事方式。独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血性。悲在于能牵动你的心,能震撼你的心,在于能把读者拉到文学作品中去,让你随着作品中的人物的悲而悲,随作品中的人物的喜而喜。  关键词:独而不孤;慎独;悲剧美;文学作品  夏天的雨点,阵阵诠释着春的步履,探识着秋的荒落,叙述着冬的迟疑。这感觉,就一直弥漫在窗的眼帘中,时而漂浮悠悠的天际,
摘要:从“无情”“有味”等关键词入手详细分析2017年南京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做出评价和建议。例谈审题准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紧密勾连等优秀作文的特点以及审题不清、缺乏情境、缺乏想象等问题作文的表现,并且提出作文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南京市;中考作文;感悟;思考  一、 对2017年中考作文题的评价或建议  今年的南京市中考作文题是《无情岁月有味诗》,作文要求为:2047年6月17日,30
摘要: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童谣有机结合起来,使童谣成为数学课堂的“调味剂”,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让沉闷的数学课堂活泼起来。童谣作为数学课堂的“调味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快速掌握数学的知识要点,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童谣;数学课堂;调味剂  童谣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从影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入手,分析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性;措施  一、 不利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一) 落后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强调传承和灌输,教师的讲授几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一切。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摘要:本土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A幼儿园对本土资源与幼儿园主题课程有机结合地探索,提出合理建议,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关键词:本土资源;主题课程;有机结合  一、 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和落实,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土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
摘 要: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中与初中教材相比有很大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数学方面尤其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更加有深度,课堂气氛更加紧张,教师更加注重数学思想的教育。所以导致高一新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情况,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将结合高一实际来谈论如何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让学生更快适应高中的教学。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措施  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量
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其更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下从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 》教学策略出发进一步探讨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还比较单一,对于学到的知识以及观察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均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与创新。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学生借此可以获取更多语文知识,而课堂提问则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积极的思考。本文以厦门市启明学校(工读学校)为例,就如何立足学情,以问促学提升工读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工读学生;语文;认知程度;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在
摘 要: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内的小学数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调整,基础的教学模式已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在实际的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开始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关注度,并且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深层次地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本文主要对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估算意识;小学数学;培养  小学数学在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已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