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结果 护理前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满意度对比,(P<0.05)。结论 对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能降低患者消极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度,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白内障手术;焦虑度;抑郁度
白内障是我眼科中十分常见的老年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不但能使患者眼睛复明,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但大对数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对治疗的顺利进行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本次针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2.39±3.56)岁;对照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15甄飞谷3.42)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患者;于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不愿进行配合的患者。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已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行常规体检,并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予以告知。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嘱咐患者切忌揉压术眼,并对患者日程饮食、锻炼进行指导。
观察组患者行全程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并促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形态,同时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并采用语言沟通、眼神交流以及肢体接触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的恐惧与不安,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术中尽可能对患者不理解的治疗措施进行说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减少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并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告知,并做好提前预防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信耐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和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SAS、SDS对比
护理前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见表1。
2.2 护理后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在我国当前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极易导致患者泪膜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患者眼表皮状态。在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对患者眼角膜上皮造成一定的伤害,再加上术后所出现的炎症反应,极易导致患者组织出现水肿。由于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程心理干预是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交流等方式对患者進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同时耐心的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并对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调节形态,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形态迎接手术治疗。
通过对白内障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进行护理,取得了以下结果:护理前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满意度对比,(P<0.05)。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全程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改善患者消极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全程心理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度与抑郁度,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红莉.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 大医生, 2018.16(Z1):229-229.
[2]孙卫东.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心理医生, 2017, 23(14).154-157.
[3]伯峰, 樊春宏, 李伟.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2(5):226.
关键词:心理干预;白内障手术;焦虑度;抑郁度
白内障是我眼科中十分常见的老年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不但能使患者眼睛复明,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但大对数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对治疗的顺利进行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本次针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2.39±3.56)岁;对照组患者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15甄飞谷3.42)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患者;于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不愿进行配合的患者。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已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行常规体检,并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予以告知。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嘱咐患者切忌揉压术眼,并对患者日程饮食、锻炼进行指导。
观察组患者行全程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并促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形态,同时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并采用语言沟通、眼神交流以及肢体接触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的恐惧与不安,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术中尽可能对患者不理解的治疗措施进行说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治疗。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减少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并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告知,并做好提前预防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信耐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和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SAS、SDS对比
护理前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见表1。
2.2 护理后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在我国当前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极易导致患者泪膜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患者眼表皮状态。在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对患者眼角膜上皮造成一定的伤害,再加上术后所出现的炎症反应,极易导致患者组织出现水肿。由于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程心理干预是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交流等方式对患者進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同时耐心的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并对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调节形态,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形态迎接手术治疗。
通过对白内障患者采用全程心理干预进行护理,取得了以下结果:护理前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满意度对比,(P<0.05)。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全程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改善患者消极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全程心理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度与抑郁度,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红莉.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 大医生, 2018.16(Z1):229-229.
[2]孙卫东.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心理医生, 2017, 23(14).154-157.
[3]伯峰, 樊春宏, 李伟. 全程心理干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