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专业,从识透到瞄准
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中重中之重的一环。面对林林总总的专业,如何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Mr.Right”是让考生颇为头痛的事。专业是学什么的、专业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哪个专业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对专业缺乏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在选择时就会找不到方向。因此,专业之选,起点在于认识。本文从专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出发,拉开一幅专业的图谱,并对考生如何透过专业名称认识专业、鉴别专业的实力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此文能对考生志愿填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专业构成,因时而变
天津大学招办主任 李振宇
专业这一名词,是随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开设而出现的。一百多年前根据发展现代科技的需要,设置的学科都注重实干,如工程、矿冶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院校的调整又对专业进行了整合;改革开放后经过四次调整,形成了当下招生的专业图谱。
高等教育兴起与学科的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国家要强盛。科技是关键。那些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善于八股、不懂现代科学的秀才和举人是无法担起发展科技、救国救民的重任。开明人士盛宣怀(时任天津海关道)于1895年向光绪皇帝奏请兴办新式学堂。他在奏章里写明“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提出要办现代化的大学堂,习欧美之办学模式,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有用人才。同年10月,清朝政府批准盛宣怀在天津兴办大学,即北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堂的建立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效仿了欧美高等教育的体制,创立了中国大学章程、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机械制造、矿冶等方面的人才,使政府具备制造军舰、枪炮、轮船、采矿等方面的能力,摆脱在武器和资源等方面受外国控制的被动局面。因此,北洋大学堂成立后设立的第一批学科,分别为:工程(主要为土木工程)、矿冶、机械、律例。
北洋大学堂之后,清朝政府和开明人士在各地陆续建立了一些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如1896年盛宣怀先生奏请清朝政府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梁启超先生奏请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山西成立了第一所省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这些新兴大学堂的出现,以及逐渐设立的理、工、文、史、医、商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
1949年前,国家虽几经动荡,但高等教育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解放前,公立、私立(含教会大学)一共有近100所大学,其学科涵盖了理、工、法、商、农、医、艺术等所有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适合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的大学,同时对原有大学进行合并、拆分,组成了新的大学。1952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根据苏联大学体制,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削减原有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增加工科和师范的比重,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院系调整后,各高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不再是过去的大而全。如天津大学成为了一所专办工科的大学,一些学科如理学、法学、航空、地质等学科都调整到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大学中去。
经过1952年至1953年进行的院系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共设215种专业。1963年国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共设510种专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
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专业种数为504种,重点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的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统一规范、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
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使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第四次修订目录于2012年颁布实施。新《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揭开2012新专业目录的面纱
2012年新专业目录是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基础上修订的。新《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新《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
新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新《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
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中重中之重的一环。面对林林总总的专业,如何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Mr.Right”是让考生颇为头痛的事。专业是学什么的、专业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哪个专业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对专业缺乏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在选择时就会找不到方向。因此,专业之选,起点在于认识。本文从专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出发,拉开一幅专业的图谱,并对考生如何透过专业名称认识专业、鉴别专业的实力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此文能对考生志愿填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专业构成,因时而变
天津大学招办主任 李振宇
专业这一名词,是随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开设而出现的。一百多年前根据发展现代科技的需要,设置的学科都注重实干,如工程、矿冶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院校的调整又对专业进行了整合;改革开放后经过四次调整,形成了当下招生的专业图谱。
高等教育兴起与学科的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国家要强盛。科技是关键。那些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善于八股、不懂现代科学的秀才和举人是无法担起发展科技、救国救民的重任。开明人士盛宣怀(时任天津海关道)于1895年向光绪皇帝奏请兴办新式学堂。他在奏章里写明“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提出要办现代化的大学堂,习欧美之办学模式,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有用人才。同年10月,清朝政府批准盛宣怀在天津兴办大学,即北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堂的建立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效仿了欧美高等教育的体制,创立了中国大学章程、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机械制造、矿冶等方面的人才,使政府具备制造军舰、枪炮、轮船、采矿等方面的能力,摆脱在武器和资源等方面受外国控制的被动局面。因此,北洋大学堂成立后设立的第一批学科,分别为:工程(主要为土木工程)、矿冶、机械、律例。
北洋大学堂之后,清朝政府和开明人士在各地陆续建立了一些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如1896年盛宣怀先生奏请清朝政府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梁启超先生奏请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山西成立了第一所省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这些新兴大学堂的出现,以及逐渐设立的理、工、文、史、医、商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
1949年前,国家虽几经动荡,但高等教育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解放前,公立、私立(含教会大学)一共有近100所大学,其学科涵盖了理、工、法、商、农、医、艺术等所有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适合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的大学,同时对原有大学进行合并、拆分,组成了新的大学。1952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根据苏联大学体制,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削减原有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增加工科和师范的比重,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院系调整后,各高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不再是过去的大而全。如天津大学成为了一所专办工科的大学,一些学科如理学、法学、航空、地质等学科都调整到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大学中去。
经过1952年至1953年进行的院系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共设215种专业。1963年国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共设510种专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
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专业种数为504种,重点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的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统一规范、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
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使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第四次修订目录于2012年颁布实施。新《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揭开2012新专业目录的面纱
2012年新专业目录是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基础上修订的。新《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新《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
新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
新《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