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王益孙协创“南开”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卫三宗宝——南开、永利、《大公报》。这里所说的“南开”指的是南开学校,包括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提起南开学校,一般人大都知道其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而对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山西人王益孙协创学校的感人事迹却了解甚少。
  说起王益孙,还得从他祖父王益斋说起:王家原籍山西洪洞,创业人王益斋于清咸丰年间在天津城西永丰屯一带以放印子钱(高利贷)为业,后开设益德号钱铺,被称为“益德王”。“益德王”起初资金不多,全靠印发钱帖周转。王家益德号钱铺还为盐商代购苇席、麻袋,又得绰号“麻袋王”。清末,外国货币涌进,与中国银币并行。当时币制紊乱,为银钱业经营者提供了暴利发财的机会,王益斋由此发家。
  其后,王家接办了河北省长垣、东明、濮阳三县的引岸,后又租办了大名、清丰、南乐三县,成为大盐商。王益斋之子王奎章曾出任芦纲公所纲总,名气渐大。王家除经营盐业外,还开设有当铺、海货店等商号,并购得土地数百亩及大片房产。王家在天津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跻身“八大家”之列。当年《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记载:“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窑胡同李善人。”其中“益德王”指的就是益德号王家。
  “益德王”旧宅位于天津城里户部街56号,坐北朝南,由前、中、后院组成,布局错落,不相对称,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瓦顶,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王奎章一辈属于比较新潮的开明士绅,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天津旧城内还没有电灯时,王家自己购置发电机,首先用上了电灯;王家子弟最早骑上自行车,成为当年天津城厢街头巷尾谈论的一件大新闻。但是在王家的子弟中,有的生活糜烂、游手好闲、挥金如土。
  王奎章想到“家富不过三代”的古训,要改变王家子弟不良风气,就要让子孙后代读书,以知识改换门风。他看到严修(严范孙)于1898年起开设严氏家塾,俗称严馆,聘请张伯苓教子侄读书,起初学生只有六人,所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理化等西学。张伯苓全力改革私塾教学,半日读经书,半日读洋书,尤注重学生的体育。师生一起共同做户外活动,骑脚踏车、跳高、跳远、踢足球,把私塾办得有声有色。王奎章一向重视子女教育,效仿严家,抓住时机,礼聘张伯苓也来自己的王氏家馆教书。严馆与王馆,一时名闻津门。严、王两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1903年,严修被袁世凯提拔为直隶学校司督办,成为直隶省管辖教育的高级官员。
  据李净昉先生在《益德王与南开》一文中讲: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从日本考察教育归来,他们强烈意识到教育振兴是日本富强的主要原因,要救中国,就必须从教育着手,要办新式教育,就得建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而此时,严馆、王馆的规模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也不完备,于是严修有了创立中学的想法,但是他还需要更多像张伯苓这样的志同道合者。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停地在严修脑海中闪现,这便是“益德王”的第三代传人——王益孙。
  王益孙(1876—1930),名锡瑛,身材高大,嗓音洪亮,性情耿直,为人爽快。他在各界结交广泛,祖上传下的家业在他手上日渐兴盛。深受父亲王奎章的影响,王益孙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比起父亲来,他对新鲜事务的接受能力更强,希望子女和家人能得到更加系统正规的新式教育。接下父亲创办的家馆后,王益孙除继续聘请张伯苓教授家馆外,又聘请一位英国人教英文、一位德国女士教德文,还聘请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同时他还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订阅了大量的外文书刊杂志。
  严修感到地方教育事业的建设,绝对少不了这样一位热衷新式教育的人物,于是决定向王益孙寻求支持。与此同时,每天往返于严、王两馆教书的张伯苓也不断地向“益德王”的当家人传递这一信息。而王益孙对严修办学的努力和艰辛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当严修与王益孙会面,说明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的想法时,二人一拍即合。严修十分诚恳地告诉王益孙,创办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全,而没有硬件,这学校无论如何是办不起来的。王益孙深深理解严修的不易,当即表示一定尽全力支持。这一年的秋天,严馆与王馆合并,定名为私立中学堂。
  私立中学堂的校址选择在严家的私宅偏院,改建费及学校用具由严修捐助,王益孙不仅为学校捐助了理化仪器、书桌、书橱等,还把国外订阅的外文书刊、杂志一起捐助出来。严修与王益孙商议后决定,两家每月各出银100两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到处都捉襟见肘。此时已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的学校又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这株幼苗坚强地生长下去,严修和王益孙商定每月两家各增加出银100两,后来为了给师生联合组织的军乐会购置乐器,两家又各捐银500两。
  筹备略有眉目后,随即出榜招生。在1904年9月18日的《大公报》上登载《民立中学招考启》:
  “启者,本学堂借文昌宫西严宅,开办一切课程,切按奏定学堂章程办理,以五年为毕业期,学生毕业后,得与官学堂一律,给予出身。兹已聘定教务长一人,正副教员数人,分门教授。拟招考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学生八十人。以已通汉文者为合格,其兼通英文、算学者亦一律收录。每人每月纳学费三元。凡有愿来堂肄业者,望于八月二十日以前,开具姓名、年岁、住址、三代及曾读何书、曾习何科,并引保姓名,至文昌宫西严宅,投报注册,听候考验。九月初即拟开学。此曰。 附录: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课目、学科目凡十二:修身、读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学生除严、王两馆学生外,第一次经考试又录取新生,全校共学生73名,分为三班,并附设高级师范班,招师范生陶孟和、时子周等6名。10月l7日正式开学。张伯苓任监督(校长)。私立中学堂不仅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还是直隶(河北省)最早的私立中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根据严修从保定来信意见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同时师范班增入4名。同年5月,袁世凯令各学堂名称要表明性质,挨次排列,故又改称“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或称“直隶天津府天津县私立第一中学堂”。该校在王益孙的鼎力支持下,严修、张伯苓坚定地实施着自己的新式教育理念,严修也常常因为遇到王益孙这样的知己而感慨不已。   暑假后,私立第一中学堂学生增至90名,另有预备班学生20余名。建校之初,张伯苓从日本购回多种理化仪器,让学生亲手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参观该校后,深为赞许。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起步维艰,严修、张伯苓与王益孙首创私立中学堂可谓典型。其全部校舍只是严修偏宅的两个中国式小院,坐落在一条深深胡同里的校门,里面有座低矮的影壁,一块长方形的校名木牌就挂在其上。入门北房二间不及l8平米,作为甲班教室。东屋一小间为会计室,一小间为更房,中间略大者为教员预备室,兼代办理各种文件、接待客人,“同人等朝夕聚此,往往膝相触,而肩相摩,甚矣其隘也。”张伯苓的办公室也不宽敞,只有西屋半间,刚刚容下两个人。靠东的小院北房三间为丙班教室,南房二间后来作为师范班教室。学校没有礼堂就一小天井为之,上面搭盖起来,当时称作“罩棚”,可容七八十人,两边陈列有仪器标本。平时罩棚是乙班教室或合班上课,有时张伯苓也在这个罩棚里召集全体学生训话。学生体育活动的场地与严氏女学共用,有个小门相通。严氏女学的女生用场地时,就把小门关上。那时男女有别,还不能在一起上课。
  学校里没有宿舍。几位住家离学校僻远的学生借住在严宅一间有土炕的小屋。不住校的学生或步行或坐洋车来校。学校的那口云盘形铁钟一响,就开始上课了。学生的年龄很不整齐。有的读过四书五经,有的刚从新式小学堂毕业。学校开设的修身、读经、中国文字、历史、地理、博物、物理等科用中文书籍教授,外国语、算学、代数、几何、化学等科用英文书籍教授。
  起初学校只有监督、正教员领薪,其余均为义务,还有的自备膳费前来帮助张伯苓。有的年龄较大学生一面上课,一面义务襄办学校印刷等事。吴芝洲为英文、数学正教员。国文正教员俞挹辰兼监学,魏云庄兼文案。华午晴庶务兼会计。张伯苓既是校长,又是教员。每个教员、职员几乎都要兼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而且除校长、正教员有薪水外,很多都是义务性的,就连王益孙之弟王春江虽是富贵之身,也常到学堂帮助工作。有时张伯苓为了觅请一位教师常常费尽心思。后来请的一位英文教员,是位曾在山西传教的美国人。英语无疑是合格的,无奈不会教课,总是拿着读《圣经》的腔调让学生读课文,一直读到下课。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张伯苓想了很多办法。一是请日本人佐野、松长等教体操、图画,另请美国人格林太太教唱歌,这些教师多是兼课性质的。二是请留日回国的速成师范生任教。当时正处赴日留学的高潮,天津有不少青年负笈日本入速成师范学习。1904年,张伯苓在日本时,与不少速成师范生有过交往。速成师范多则学一年,少则六个月为期,学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有位在日本“速成”了六个月的师范生来校教数学,水平很差,学生们叫他“吃饭生”,没办法,张伯苓只得亲自对他辅导。头天跟着张伯苓学了,转天就上课教学生,现趸现卖。三是中学堂附设高级师范班,学生有陶孟和、孟琴襄、时子周等人,以其中程度较高的兼任一些中学课程。1906年高级师范班经二年学习期满毕业。其中4人由学校资送日本留学,4人留校任教。学校教师达到10人。他们是张伯苓、俞明谦、吴梦兰、魏金题、时子周、严智惺、周金声、张万青、高兴昌和美籍教员伊柏林。
  私立中学堂在严修、王益孙支持下,在张伯苓艰辛努力下,终于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而且越办越好。当时学部对该校的《调查意见》称:“查此堂创立已有三年,理化器械设备尚完全,学生成绩颇佳,英文程度尤优,教科用西文教授者,皆能直接听受,监督、教员均极热心,日求进步,用费亦甚节省。”
  张伯苓不仅以新文化、新思想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引导学生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传统观念,关心时事和国家的安危。1905年,全国爆发抵制美货运动。张伯苓集合师生宣讲美国残害华工的罪行。 6月10 日,他与官立中学监督胡家祺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敬告天津学界同志诸君书》,呼吁学界行动起来,投身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16日,私立中学堂又与官立中学堂在《大公报》上联合刊登《小启》,宣称“以不购美货为最妙策”。同时,广大学生发起学界集会,并走上街头,发表演说,深入商家店铺开展宣传活动。
  私立中学堂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声誉日隆。教学成绩比当时的天津府官立中学堂、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普通中学堂、英国教会办的新学书院、长芦盐运使办的长芦官立中学堂以及北洋客籍学堂都好,到私立中学堂就学或要求就学的学生日益增多。狭小的严宅偏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新的发展蓝图已在张伯苓的胸中酝酿着。张伯苓说:“由严馆(光绪二十四年)而中学(光绪三十年),为期较短,发展亦少,是为南开之胚胎时期。”
  1906年,私立中学堂得到一次发展机遇,天津郑炳勋代表其家族捐助学校南开水闸旁15亩空地。严修、张伯苓、王益孙等人一致同意在这里迁建新校址。但这块捐地恰在大广公司界内。该公司为德国人汉纳根在天津开设的地皮公司。汉纳根(1855—1925)是个德国退役军人,曾任清军教官兼李鸿章的副官,又是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女婿。张伯苓得到这块地后,立即派人整理碾轧,作了学生操场。汉纳根闻讯后,出面阻挠。张伯苓亲自出面与之交涉,最后答应调换给电车公司附近12亩土地起建学校,当时这里俗称“南开洼”。张伯苓从1906年夏就开始筹划工作,严修为筹募经费四处奔波,王益孙更是鼎力相助,出银一万两,在他的带动下,天津盐商纷纷慷慨解囊。通过天津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共筹得经费两万六余两白银。8月下旬挖掘地基,起建校舍,不到半年时间建成东楼、北楼两座教学楼及平房若干间。1907年4月,袁世凯来校参观,对办学颇赞许,捐助学校建筑费银五千两,修建慰亭礼堂一座。9月22日学校召开新校舍落成暨学校成立三周年纪念会。天津社会名流前来祝贺。校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张伯苓特意请来他在水师学堂读书时的英国教习麦来斯。麦氏看到自己的学生主持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口碑载道,高兴地在演说中以老驴自比,以小驴喻张:“小驴已力能任重致远,而老驴则不堪任事矣。” 此时,严修与王益孙看着崭新的校舍,相视而笑,而严修心中对王益孙的感激更是溢于言表。
  1918年底严修、张伯苓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5月,成立南开大学筹备课,由张彭春任主任。6月,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王益孙又捐助银十万两。9月5日、6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9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10月17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10月17日为南开大学校庆日),张伯苓任校长。大学分文、理、商三科,学制4年,有教职工18人,首届新生96人,周恩来、马骏、张平群、李宝森等为首届学生。
  山西人王益孙与“南开”结缘,为南开大学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板峪村隶属于介休市张兰镇,位于张兰镇驻地张兰村东南约11公里的张板公路沿线,南2.5公里出红卫庄村即为沁源县境,东南3.5公里处为平遥下庄、四十亩等村,可谓“声闻三县”的交通要冲。  说到板峪,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流传至今的两处特色古建筑——噤师庙和三开戏楼,这两座古建筑在全国都属罕见。噤师庙主要是庙名罕见,至今无法确证“噤师”究竟是何方神圣?三开戏楼的独出心裁之处是三面都装有木隔扇,三面开台酬神唱戏
期刊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约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
期刊
历史之眼,思想之源。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其大意是说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衰极为重要,如果要瓦解、消灭一国之存在,首先要去除其历史,那么,随之而来的则会导致民族认同、国家观念的消解和散失。由此,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旦忘却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背叛国家、背叛民族。所以,铭记历史,于人于己于国,既是一种使
期刊
编者按 长征是一次考验和塑造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红军所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成为红色旅游圣地,这些过去并不为世人瞩目的地名已经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追寻的是足迹,更是一种精神。红军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历史虽已远去,但永远值得铭记。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笔者沿着红军足
期刊
定居山西太原的泰国归侨翁一鸣(原名翁兢扬),祖籍广东潮阳(汕头市的一个区)义英乡。这里是岭南著名的侨乡,翁一鸣的祖父翁镜湖就是因家徒四壁难以为计,才加入移民大军到泰国谋生,定居曼谷。他成了翁家的第一代华侨。  到泰国谋生的中国人同当地人民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翁镜湖靠着刻苦俭朴,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渐渐有了积蓄。他不忘那些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于是和几位华侨一起发起、创建了
期刊
田浩江  足迹遍布亚欧美三大洲、签约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多年、曝光率最高、拥有粉丝无数的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是近年来在海外崛起的成就卓著的华裔艺术家。  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田浩江已经成功地演出了300多场次歌剧,饰演了20多个角色。一名华裔能做到这一点,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历史上可谓罕见。  在世界各地,田浩江成功地演出了1400多场次歌剧,饰演了50多个歌剧角色,并多次与“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
期刊
积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何时建村无据可考,但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积善村美丽的神话传说。  一日,天上降下三位仙女,姐妹三人进行法力比赛,大姐决定修张仰井,二姐决定修积善塔,三姐修封峰阁。三人约定鸡叫之前修好,没有完工就算输,结果大姐先修好了张仰井,二姐也修好了积善塔,二人合计去封峰阁学鸡叫。于是,二人乘云来到封峰,学了三声鸡叫,全村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了,三姐以为自己输了,结果留下屋脊没
期刊
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入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先后残杀5000余人。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等壮烈牺牲。7月15日,汪精卫集团提出“统一本党政策案”,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再次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大屠杀。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宣告失败。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阵营的人有的落入魔爪英勇就义
期刊
学者陈晋的大作《独领风骚》,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解析了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抒写诗词的心路历程,犹如为我苦思冥想的心绪洞开了一扇窗户,令我豁然开朗。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标题,因为陈先生的思路正契合了我的欲念,撰写一篇纪念长征的文章乃是我久久的一个夙愿。  陈先生写道: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艾德加·斯诺
期刊
东长垣的“外语学校”  1939年1月2日,八路军总部庆祝元旦大会接近尾声,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名日军俘虏突然走上舞台,当场宣布要参加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上台和他们紧紧握手,欢迎他们加入八路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优待俘虏政策感召下产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进一步感到,随着俘虏的日军官兵越来越多和投诚的日军从无到有,开展对日俘教育改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