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园赋作的渊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本文比较分析发现,汉初的梁园赋作与先秦时期屈原的《橘颂》、荀子的《赋篇》在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相似度,即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的篇幅和不停换韵的用韵方式;在咏物方式上皆是详写物,略抒情的;在表现手法上皆采用以象托意的象征手法。因此,本文认为屈原《橘颂》和荀子《赋篇》是梁园赋作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汉赋 梁园赋作 渊源
  梁园赋作是由汉初梁孝王集团门下诸游士创作的一组赋,又称“忘忧馆七赋”,载于托名西汉刘歆作的《西京杂记》中,具体包含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等七篇。梁园赋作作为汉初的咏物小赋,极少引起学界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多依附在对汉代咏物小赋或汉代诗体赋的研究上,研究内容多是对其特征的介绍,针对其渊源进行探究的相对较少。作为西汉咏物小赋的杰出代表,有必要对其渊源进行探究,故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结合新的论证材料进一步对梁园赋作的渊源是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进行探究。
  关于梁园赋作的渊源探究,韩高年先生在《两汉咏物小赋源流概论》一文中论述汉代咏物小赋的源流时有所涉及:“西汉咏物小赋远绍《诗经》之体,近师荀况、宋玉之赋。”虽然这适用于咏物赋这个大的整体,但本文认为,就梁园赋作来说,这种说法并不十分贴切,尤其是在与《诗经》的关系上。细读梁园赋作,可以发现,梁园赋作中并没有《诗经》重章叠句般的结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与之略有不同,故不能笼统地说《诗经》是梁园赋作的渊源。
  蒙显鹏《西汉咏物小赋探源》中说,西汉咏物小赋的渊源除了荀、宋之赋外,还应有屈原的《橘颂》。通过对屈原《橘颂》、荀子《赋篇》、宋玉《风赋》与西汉咏物小赋的具体对比分析,他得出:“荀子《赋篇》对西汉小赋体制、语言、构思等方面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屈原《橘颂》、宋玉《风赋》分别对西汉咏物小赋的‘咏物寄意’和‘咏物颂圣’这两个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三者皆是西汉咏物小赋的主要来源。”本文赞同他所得出的西汉咏物小赋渊源结论,但要将其结论与梁园赋作的渊源画上等号,不免有些牵强。
  本文综合先贤的观点,再将梁园赋作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咏物方式以及表现手法与屈原《橘颂》和荀子《赋篇》中的表现形式、咏物方式、表现手法等进行一一对照,可以得出,梁园赋作的渊源是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的结论,具体论证如下。
  第一,梁园赋作在篇幅和用韵方式等表现形式上与屈原《橘颂》、荀子《赋篇》相似。
  梁园文学集团的“忘忧馆七赋”皆篇幅短小。其中篇幅较长的,字数在百字以上的,仅有两篇,即邹阳的《酒赋》232字和枚乘的《柳赋》162字,其余赋篇字数皆在百字之下,如路乔如的《鹤赋》90字,公孙诡的《月赋》84字,邹阳的《几赋》74字,公孙诡的《文鹿赋》44字,羊胜的《屏风赋》40字。这样短小的篇幅正和117字的屈原《橘颂》,以及每篇赋皆在百余字左右的荀子《赋篇》相似。即使与《诗经》的篇幅也大体相似,但赋体和诗体二者间略有区别,故说梁园赋作的渊源是屈、荀二人的赋作更为贴切,而《诗经》算不上是赋体文学的本源。
  第二,梁园赋作在咏物方式上与屈原《橘颂》、荀子《赋篇》更为相近,与《诗经》的咏物方式相距远。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云:“赋者,古诗之流也。”之后又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虽然班固认为赋源于《诗经》,但也发现二者存在不同之处。本文认为,梁园赋作兼有诗、赋双重特征,但观其咏物方式,可以发现,其与屈原《橘颂》、荀子《赋篇》的咏物方式更为相近,与《诗经》的咏物方式相距较远。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是刘勰对汉代咏物赋的评价。梁园赋作正是以这样的面貌呈现给世人,七篇赋作着力对物象进行描写,辅之以抒情,全篇钟于一物的描写,无他物介入,咏物力尽其貌,仅以文尾的寥寥数字来显示自身对君王的讽颂之情。如路乔如的《鹤赋》,以“白鸟朱冠,鼓翼池干”一句展开,接着是对鹤“举修距而跃跃,奋皓翅之??”的动态描写和“岂忘赤霄之上,忽池御而盘桓”的静态描写,文末才用“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而报恩”一句表达自己对梁孝王的颂赞之情。再如公孙诡的《文鹿赋》,全篇一共四十余字,但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在描写鹿,仅“叹丘山之比岁,逢梁王于一时”这十个字不是对鹿的描写,而是抒发自己对梁王知遇之恩的感谢。可见梁园赋作咏物之詳尽。而在《诗经》中,咏物是次要的,是服务于抒情的,对物象描写十分简略,换句话说,即诗的重点不在物象上,而是通过写物来凸显情境,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周南·螽斯》三篇,皆把物象作为引子,而全篇的重心皆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上,因此,诗中对物的描写不会像梁园赋作“蔚似雕画”般详尽。以同样的方式阅读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可以发现,屈原花大量的篇幅对橘树进行了由外而内的细致描写,在百余字的组合下成功地将橘树美丽的外表和优秀的品质呈现在读者眼前。荀子则采用婉转反复的方式将“礼”“知”“云”“蚕”“箴”的面貌呈现给君王。由此可见,梁园赋作所采用的咏物方式源自专写“橘”的屈原《橘颂》和专写“礼”“知”“云”“蚕”“箴”的荀子《赋篇》,而非主写情,辅写物的《诗经》。
  第三,梁园赋作以象托意的表现手法与屈原《橘颂》、荀子《赋篇》中的象征、隐语手法更为相近,与《诗经》的表现手法相距较远。
  章沧授先生在其文章《论汉代咏物赋》中指出:“咏物赋是汉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物图貌,注重排比,并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虚拟、对比、映衬、烘托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多层次多视角地摹状写物,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梁园赋作称得上是汉代咏物赋的杰出代表,其每篇赋作也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描述所写之物,且其细致的描写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展现物象,更是为了展现在物象的描写上的寄托之意,以此向读者展示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想要阐述的道理和想要抒发的感情。如邹阳代替韩安国作的《几赋》中,赋对做“几案”的原材料的描写,不仅写了树的“上不测之绝顶”,还写了“楚入名工”对树的改造,最后写几案的“离奇髣佛”。其中,“山上的树”象征着未被发觉的人才,“楚名工”则象征着善于发现人才的梁王,而做成的“几案”则象征被梁王发现并予以厚待的赋家自身。如此一来,则将自己对梁孝王的感恩、颂赞之情寄托于对“几案”形成的描写而巧妙地表达出来。公孙乘的《月赋》也是如此,赋中对月的描写是为了以“躔度运行,阴阳以正”的月象传达自身对梁孝王的崇敬、感激之情。其余的几篇赋皆是如此。“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的柳树,“曲涓丘之麦,酿野田之米”的酒,“重葩累绣,沓璧连璋”的屏风,“质如细缛,文如素綦”的鹿,“举修距而跃跃,奋皓翅之??”的鹤等皆是用来寄托赋家的思想感情的。这种以象托意的表现手法早在屈原的《橘颂》、荀子的《赋篇》中就出现了。屈原对橘树进行由外而内的细致描写是为了说明橘树具有君子般坚持的操守和无私的品格,进而表明自己对橘树般高尚品德的向往之情。而在荀子的《赋篇》中,则是在明面上用“隐语”的手法反复描写一物,实则是通过这样手法向君王阐释藏在物象背后的治国为君道理。由此可见,邹阳在《酒赋》中描绘许多酒,对酒的态度有褒有贬,全文的重心归结在向君王讲述酒美但应饮酒有度道理的写法是从《赋篇》中学来的。而《诗经》的咏物更喜欢使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因此,不能说《诗经》是梁园赋的渊源。正如秦丙坤先生所言:“《诗经》中没有真正运用象征手法,《诗经》所具备的诗体赋中的因素,并不充分,也不明显,很难说《诗经》是诗体赋的滥觞,只能说是与诗体赋有较远的渊源关系。”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梁园赋作在表现形式、咏物方式以及表现手法上确实与屈原的《橘頌》、荀子的《赋篇》更为相似,与《诗经》、宋玉《风赋》的差距较大,因此,本文认为将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视为梁园赋作的渊源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韩高年.两汉咏物小赋源流概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4(2):79.
  [2] 蒙显鹏.西汉咏物小赋探源[J].商,2012(9): 179.
  [3] 费振刚,仇仲谦等.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29,50,54,58,60,62,64.
  [4]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3.
  [5] 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6.
  [6] 章沧授.论汉代咏物赋[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96.
  [7] 秦丙坤.论诗体赋的特征及其滥觞[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S1):60
  [8] 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 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 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 陈春保.汉代咏物赋的模式及其变迁[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70-75.
  [12] 韩高年.汉代四言咏物赋源流新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4-17.
  [13] 李彤.论汉代的咏物小赋[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0-91.
  [14] 金前文.论汉初的咏物小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10-213.
  作 者: 王立洲,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陈林,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所表达的孤独主题是深刻且富有警示意味的。作品通过一连串颇具荒诞性的意象,以马孔多小镇这一人类社会的缩影展现了文明发展的一种可能:当民族无人传承、历史无处记载时,遗忘的飓风就会将文明的痕迹摧毁,徒留一片孤独的精神荒原。人们挣扎于荒诞的生存现状并投向非理性的怀抱,便加剧了遗忘的进程,沉溺于无法撼动的孤独宿命。  关键词:《百年孤独》 孤独 人类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创作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该部作品除了展现作者自身对婚姻的理解和看法以外,还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中的等级制度的不满态度。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既能够感受到等级制度下女性所遭遇的爱恨纠葛,也能够体会到简·奥斯丁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语言功底。本文着重从语言创作的风格方面着手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内涵进行分析评价,以深化对英美现实
期刊
摘 要: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阿来的《尘埃落定》为读者展现了藏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作者选取了神秘的土司制度中权力核心人物即土司一家展开叙述,在权力的不断加温下,拨开亲情、爱情的温情脉脉的外衣,展现出亘古未变的复杂人性。本文将视角聚焦到主人公傻子二少爷身上,浅析小说中权力话语下的亲情。  关键词:权力 亲情 人性  一  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从一个傻子二少爷的角度讲述了土司制度灭亡的过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艺术传统强调诗画融通,在诗画一律的审美观照中,唐代诗人对诗歌图像结构之美有着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尤其体现在山水诗或“景句”中。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山水诗坛的重要参与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他在布势、主宾、疏密、设色、对比、留白、视点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图像化表达,体现出诗人以画家之眼雕绘诗歌的探索与实践。以诗画的关联性为切入点对刘禹锡诗歌图像结构与意境生成进行分析,可为刘禹錫诗歌研究
期刊
摘 要: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以原型的方式在种群内部流传。以鲁迅小说《社戏》为文本进行文化原型批评,可以发现江南水文化原型和戏文化原型构建起小说外部环境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归乡”母题下的《社戏》表达了鲁迅对生命至美状态的追问与探寻,塑造了健康自由的理想国民形象。  关键词:《社戏》 江南 水文化原型 戏文化原型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a,“故乡”的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二重奏。一方面,故乡凝结着某
期刊
摘 要: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天瓢》用多彩而智慧的笔描写着农村、农民,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和变迁;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生动含蓄、流畅、飘逸、潇洒、细腻,直指人性的本质,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书写人类共通的人性;相信美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曹文轩 人性 美的力量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质朴、《红瓦》深刻、《甜橙树》率真、《山羊不吃天堂草》悲悯,而《天瓢》的最显著特色是优美。  这是一朵
期刊
摘 要:绫辻行人在1989年发表的推理小说《十角馆事件》是一部成功的通俗文学作品,因其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和畅销度几乎改变了当时日本推理小说文坛的风格走向。绫辻行人的作品破与立并存,既有对传统手法的拆解,又有具体手法的组合。绫辻行人一方面推翻了当时日本推理文坛惯用的题材、手法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对早先的传统有所继承,创作手法值得后来者借鉴。  关键词:绫辻行人 推理小说 《十角馆事件》  现代日本推理小
期刊
摘 要:汪曾祺先生是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一生钟爱美食,也创作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文章,散文《四方食事》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美食不再是简单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演变为各种人生态度,在《四方食事》这篇散文中可总结概括为三类: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自然本真的生命诉求以及人生疾苦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四方食事》 汪曾祺 食物 人生态度  《四方食事》是一篇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散文作品,刊载
期刊
摘 要:凡一平是广西壮族当代知名作家,他在近期的乡土小说创作中描写了丰富的壮族日常习俗、婚丧习俗和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塑造一大批复杂而有个性的乡村人物形象,展示了民族的勤劳坚强、善良朴素等品质,同时揭露了乡村留守的现象、管理秩序的混乱和道德伦理的冲突等问题。凡一平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演绎了民族的故事,阐述了民族的精神,表达了对本土乡村文化的反思。本文主要通过《撒谎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扑克》
期刊
摘 要:《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一部集语言艺术和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经典。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中的作品,对其中的“水”进行统计整理,试图探究“水”与《诗经》时代社会风貌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 水 社会 生活 文化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记录了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
期刊